1、系统科学视域下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摘要连片特困地区是当前扶贫攻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湘西地区是这一区域的典型。基于系统科学的视角分析,区域系统开放是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子系统的竞争与协同是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超循环是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部实现途径。推进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构建区域市场协调发展模式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构建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模式区域特色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建设模式基础设施区域网络体系,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关键词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科学;湘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
2、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1013606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区域发展差异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国外研究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如临界最小努力理论、大推进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等)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如循环累积因果论、增长极理论和倒“u”型理论等)两大流派;而国内研究主要围绕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界定、发展机制、评价体系、政策措施等展开。区域协调发展既不同于均衡发展,也不同于非均衡发展,而是二者结合的、动态协调的区域发展战略(陈秀山,2006) ,范恒山(2011)从比较优势、区际互动等方面阐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研究者纷纷从系统
3、论的视角探讨其作用机制,如覃成林(2011) 、刘志彪(2012)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模式、聚类分析法、熵值法等建立评价体系,如覃成林(2011) 、孙倩(2012) ,且评价焦点侧重于“度”的判断。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带有强烈的应用取向,研究者纷纷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诸如加强经济协调(韩兆洲,2012) 、深化区域合作(张红梅,2010) 、强化政府职能(杨晓,2011) 、利益补偿(吴冠岑,2009) 、文化认同(李宜强,2011)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2012)曾在求是杂志撰文系统阐述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主要
4、问题之一。到2020 年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因此,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阶段扶贫攻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2011 年 11 月国务院在湘西自治州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这给连片特困地区尤其是湘西地区加快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湘西地区(包括邵阳市、张家界市、怀化市、湘西自治州以及永州市的江华县、江永县,共 39 个县市区)占据了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共 71个县市区)的大半壁江山。湖南省早在 2003 年就开始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资源禀赋等影响,至今尚未能形成协
5、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区域内恶性竞争大于协同,区域系统有序发展乏力。实践发展需要理论指导。纵观现有研究,对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选择湘西地区这一连片特困地区的典型,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深入探讨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对策, “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 ,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参考,对湖南乃至全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系统科学的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在开放的环境中由邵阳市、湘西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四个空间子系统所组成的
6、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通过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过程。 (一)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熵减机制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孤立系不能自发地从无序转变为有序结构,在开放的非平衡耗散状态下,在存在负熵流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耗散的有序化结构耗散结构。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函数,是系统内部无序结构的总量,熵值越大,系统就越无序。在开放的条件下,系统熵 s的改变 dS 包括系统与外界的熵流 dos 和系统内的熵产生 diS,即dS=d.S+diS。熵产生是系统内部的不可逆过程所引起,故 diS0。只要des+dis0,同时,deS-diS,则
7、总熵变 dS 可以小于零。可见,负熵流可以减小系统的熵 S,形成有序化。而这一切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实现,因为孤立系统是无法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因此,系统的开放性是形成耗散结构的前提,开放是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湘西地区作为由湘西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四个空间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必须开放区域系统,不断与外部环境交流各种物质、能量、信息等。只有当这个交流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持续增加系统的负熵流,形成耗散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如果系统自我封闭,则各种交流无法进行,系统熵就会增加,区域发展就会无序,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打开区域之门,迎接新的挑战。 1.湘西地区内部相互开放,实现区域
8、一体化。湘西地区协调发展,必须首先在湘西地区四市州实现相互开放,促进生产要素区域内自由流动,形成区域一体化格局。首先,应该加强市州协作,引导劳动力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有序流动,实现湘西地区劳动力要素流动一体化。其次,必须加快开放资本市场,形成统一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使本地区的资金余缺能在区域范围内调配,实现湘西地区金融流动一体化。最后,湘西地区必须加快发展技术市场,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推动区域技术流动一体化。 2.湘西地区对外全方位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湘西地区协调发展必须全方位对外开放,面向全球范围引进来走出去
9、, “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从而持续增加系统的负熵值,形成耗散结构。首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开放。继续巩固矿产品出口市场,加大特色农产品、饮料酒类出口力度,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积极进口本地区急需的稀缺资源,尤其是锰矿精深加工技术设备。其次,加强国内开放和合作。应抢占先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吸引优势产业进入湘西地区;加大与周边 5 省市区(湘、桂、黔、渝、鄂)交界区中心城市的开放与协作力度,拓展湘西地区发展空间;加大与长株潭及湘中、湘东地区的合作与开发,使湘西地区有机融入全省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二)基于协同论的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驱动机制 协同论认为,虽
10、然系统的属性互不相同,但各系统问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协同作用是系统结构有序的内在驱动力。任何复杂系统,通过外来能量的输入,或者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点,协同作用就会在子系统之间出现,在临界点使系统发生质变,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混沌走向稳定。系统内的竞争使系统丧失整体性,子系统的个体特性得以保持,维持其状态;如果没有竞争,则子系统将最终趋于“平衡态” ,子系统完全相同,系统就会“死亡” 。系统内的协同使系统保持整体性,子系统集体性的状态得以保持,并加强这一趋势;如果没有协同,则系统的不稳定会加剧,最终系统就会崩溃。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推动并实现了系统的发展。
11、湘西地区功能子系统的竞争与协同和空间子系统的竞争与协同,是推动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1.湘西地区功能子系统的竞争与协同 经济、社会、生态是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功能结构维度,三者构成一个动态、开放、复杂的系统,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子系统的竞争与协同构成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其协同表现为:经济发展为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提供物质保障和经费投入,社会进步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证,生态保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环境和资源支撑。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强化三者的协同。其竞争表现为:经济过快发展,加剧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导致生态恶化乃至崩溃,引发人口
12、迁移和社会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会限制经济发展,影响人类活动开展和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发展不平衡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就业压力和资源消费压力,社会保障投入牵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科技教育落后阻碍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三者竞争形成恶性循环,在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尽力避免。 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作用表明,三大功能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协调,其协同效应是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决定因素。湘西地区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功能子系统相互协同使区域系统保持整体性,并不断加强这一趋势,最终实现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湘西地区作为后发展地区,经济
13、发展始终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建设的坚强保障。社会功能子系统是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完善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是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保证。生态功能子系统是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生态功能子系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作为整体限制开发区,湘西地区必须坚持生态优先、预防为主,切实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容量,保持湘西地区的生态优势。 2.湘西地区空间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 湘西地区 4 市州地域相连,一脉相承,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生共荣,
14、这四大空间子系统构成了湘西地区的整体。空间子系统的竞争与协同,呈现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 湘西地区 4 市州行政地位相当,中心城市缺失,行政地位的对峙造成畸形的区域壁垒,导致无序竞争;经济发展的政绩渴求往往带来产业政策的求大求全,导致产业结构趋同。4 市州在资源、项目、投资等方面过度竞争、恶性竞争、重复投资,造成整个区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同时,区域内部竞争使资源、要素向更具发展效益的地区集聚,形成区域发展“增长极” ,产生极化效应。邵阳、怀化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区位优势相对明显,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在湘西地区相对容易成为“增长极” 。湘西地区 4 市州之间协同主要体现为 4 市州在基础
15、设施、产业布局、发展要素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产业发展方面,以张家界为龙头,邵阳莨山、湘西凤凰为中心的湘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圈正在形成。基础设施方面,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等的合作不断深化,邵怀、常张等 6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吉怀、张花等 12 条在建高速公路全面推进。要素方面,人才、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不断增加。区域内部的协同,使发展较快地区产生辐射与带动作用,形成扩散效应,极化效应逐渐减弱。 3.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序参量 哈肯在协同论中阐述了序参量概念,用以描述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序参量为零时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到达临界点时序参量最大,系统出现宏观有序的结构。当系统处于耗散结构
16、,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产生序参量,序参量决定和主导系统的演化方向、最终结构和有序化程度。区域市场体系、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发展方式、生态环境等要素,不仅是各子系统竞争和协同的结果,而且主导和控制区域发展进程,决定着区域发展的方向和结果,作为区域系统发展演化的主导因素,这些要素就是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序参量。通过对这些序参量发展的控制,就可以实现区域协调有序发展。为此,湘西地区区域市场发展必须由条块分割的地区垄断、行业垄断模式向一体化的区域市场体系转变,实现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下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布局必须由区域内关联产业割裂发展向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方向转变,建立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基
17、础设施建设必须由各自建设、各自负责向基础设施区域网络体系转变,加快区域资源整合;区域发展方式必须由粗放式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超循环理论的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演化机制 按照超循环理论,循环包括由低到高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三个等级,反应循环的个体组成一个子系统,子系统催化循环组成一个复杂的子系统;复杂的子系统超循环,超循环基础上再超循环,不断发展演化,使得系统的结构层级不断加大,系统的复杂性、组织性和有序性不断深化。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由要素所组成的子系统之间、子空间之间都会发生相互作用。在这些作用的过程中,有些
18、要素自身的性质不会发生改变,却可以诱导其他要素改变,包括改变其发展方向、发展速度等,从而引发更多的反应,这些要素可称之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催化剂。子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发生的竞争和协同,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其相互作用的方向、速度、力度等发生变化,进而生成新的要素,即为发生反应循环,这些反应循环的循环形成催化循环,催化循环的循环形成超循环,由此,不断演化发展。而整个区域系统也正是在这样的不断循环过程中走向协调有序。因此,超循环是区域系统向协调发展方向演化的内部实现途径。 1.区域协调发展的反应循环。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都存在反应循环。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企业获取要素、生产产
19、品、供应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应循环,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企业必须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于是,经济子系统反应循环提出集约型发展要求,生态子系统反应循环提出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子系统反应循环产生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法律、政策、制度。 2.区域协调发展的催化循环。子系统反应循环提出的各种要求,就是催化循环的催化剂。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之间在这些催化剂的作用下催化循环,又产生了消费者的有机偏好、贸易的绿色壁垒等催化剂,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保。 3.区域协调发展的超循环。首先,湘西各县市在产业发展、经济市场、社会治理、基础设施等方面分别形成各自的循环体系,每一个循环单元既有效进行自
20、循环,也对其他单元的循环产生作用。各县市的循环体系超循环,形成各市州的循环体系。在此基础上,湘西地区通过市州循环体系、城乡循环体系、区域市场循环体系、基础设施循环体系、社会治理循环体系等形成多维循环和超循环体系,使区域走向更有序的协调发展。 三、系统科学视角下推进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区域市场协调发展模式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 区域市场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湘西地区必须“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打破条块分割,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努力构建一体化的湘西地区
21、区域市场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1.实施一体化市场规则。推进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协调制定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政策规则,消除行政区域性市场壁垒。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编制湘西地区市场发展总体规划,实施统一的就业社保、技术研发、商贸财税、物价工商、招商引资等政策,按湘西地区整体产业规划推进产业布局。 2.建立一体化要素市场。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建设统一的要素和商品市场,完善各类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形成湘西地区市场共同体。建立湘西地区技术交易市场,促进各类产业和创新技术在各县市自由转移。建立湘西地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劳动力在县市、城乡合理流动。深化金融改革,积极促成设立湘西地区共同开发基金或湘西地区开发银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3.培育区域性市场流通体系。重点建设以消费品配送服务为重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