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化重建中利益相关者的态度调查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80064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羌族文化重建中利益相关者的态度调查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羌族文化重建中利益相关者的态度调查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羌族文化重建中利益相关者的态度调查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羌族文化重建中利益相关者的态度调查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羌族文化重建中利益相关者的态度调查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羌族文化重建中利益相关者的态度调查分析摘要:汶川“512”地震灾后重建中,当地居民、周边非羌族居民、外部大众以及学术界作为灾后重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对龙溪乡羌族文化重建持有不同态度,采取了不同行为。同时,每一个利益主体的态度又直接或间接影响羌族文化的重建过程、效果以及后续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各方利益主体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羌族文化 利益相关者 重建态度 2008 年 5 月 18 日汶川地震对羌族文化造成巨大破坏,灾后羌族文化重建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各利益相关者在羌族文化重建中持有不同态度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一)龙溪乡当地居民 针对当地居民我们以龙溪乡联合村、马灯村、阿尔

2、村三村为主要调查点随机问卷调查了 300 人。 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我们发现,龙溪乡具有保护意识的大多是文化层次较高、年龄较大以及参与羌文化旅游开发的居民,而大部分居民停留在物质需求层面上,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整体的保护意识淡薄。这主要是因为,龙溪乡当地居民文化水平整体不高,以中小学学历为主,这部分群体很难产生羌族文化保护意识;老年群体作为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先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年轻群体作为保护与传承的主力军,保护与传承态度并不积极;龙溪乡羌族文化的独有性尚未大力挖掘,久而久之居民对于羌族文化本身的思考越来越少;开发旅游的村寨,居民文化保护意识相对较强,但目前龙溪乡开发旅游

3、的村寨数量较少。 灾后重建中,羌族的独特性彰显出来,龙溪乡羌族居民对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也有所增强,然而大部分居民对于文化保护及传承的行为大都依赖于集体性活动。重建中,阿尔村自建的“羌文化保护志愿者”民间组织为全国首创;其他羌寨出现了女性集体学习绣羌绣、男性学习跳羊皮鼓舞等行为。虽然大多羌族居民参加这些集体性活动多是为增加经济收入、娱乐身心等目的,但参与这些活动,无形中也加强了羌族居民对羌族文化的再认识,促进了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整体来说,羌族本地居民对对羌族文化重建抱有很大的期待与信心,他们觉得自己的很多文化还要延续,很多习惯应当依然保存。 (二)周边非羌族居民 龙溪乡周边杂居着以汉族和

4、藏族为主的其他民族。访谈周边非羌族居民发现,他们对羌族文化的了解较为肤浅,知道最多的是羌碉、羌绣、羌族歌舞这些物质文化;而对于释比文化、历史传说等羌族文化,知之者甚少。 在我们抽样访谈中,当被问及到对灾后重建倾斜政策态度,大部分居民表示:“羌族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龙溪乡又作为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遭受到天灾,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更好的帮助。”也有个别的居民表示,保护与传承的效果和实际投入不相符合,重建中过多注重表面形式,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对政府与外界给予龙溪乡羌族居民倾斜政策与帮助,周边居民作为灾后重建的主要利益主体整体持有理解和赞同态度,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灾后重建,国

5、家的帮助政策惠及广大的受灾群众,灾区居民对国家政策感恩在心。其次,周边居民认可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认为获得更多帮扶是理所应当的。最后,以保护与传承羌族文化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以及其他产业,尽管周边居民并非直接的受益者,但却可以因此获得间接的经济效益。 (三)学术界 5.12 地震后,学术界和民间人士为拯救濒危文化掀起了一片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热潮。他们的行动不仅提高了羌族文化的知名度,也壮大了羌族文化的保护队伍。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在地震后立即亲自领队,就羌族文化遗产在地震中的受损情况展开了普查,冯指出:“地震后受灾群众大规模迁徙他处,会导致羌族文化载体的消失,加

6、紧抢救发掘羌族文化刻不容缓”1。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贾银忠教授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组建了西南民族大学“羌族文化保护工程”学术志愿团队,并指出羌族地震后羌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存空间”和“文化空间”均受到威胁,提出了坚持就地、就近,坚持自主、自助,坚持保护、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四大重建原则2。 专家学者们就羌族文化重建各方面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羌族文化面临外来文化冲击问题上,西南民族大学喇明清教授提出“适者生存”原则,他认为民族文化保护的最终目的不是让传统文化一成不变地保下去,而是要使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3在灾后文化重建措施方面;众多专家学者实地调研,也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学

7、者喇明英提到了文化旅游战略,文化生态旅游区等理念4。西南民族大学张世均教授提出:在羌族地区灾后重建中,应该尽最大努力克服和防止割裂羌族原有的文化区域,保持羌族聚居区域的稳定性。5 西南民族大学羌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蒋彬教授谈到:“文化保护不能静止地博物馆式地保护,必须要走保护中开发利用,开发利用中保护的路子。诸如生态博物馆,如朗德模式,梭嘎模式等,应该是一种较好的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良性互动的方式。 ” 同时,蒋彬教授对灾后重建中学术界充当怎样角色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术界对于灾后羌族文化的保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呼吁保护羌族文化,对羌族文化展开深入研究;为相关机构和部门提供咨询等。

8、(四)社会大众 社会大众对羌族文化的关注和认知,也是羌文化维续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对大众在羌族文化了解程度方面,数据显示仅有 53.09%的大众了解,41.86%的人群在地震之前就对羌文化有所了解,58.14%的人群在地震后才知道,增长率超过 100%;46.91%不了解,其中超过 60%大众愿意了解。同时,我们对不了解的人群进行调查,调查显示超过 60%愿意了解。通过对大众在羌族文化重建认可度方面调查发现,在对羌文化有基本了解的游客中,46.51%的人为现在羌族文化发展的情况打 60 到 80 分,比例最大;打 80 分以上的大众比例较少,占 13.95%。还有 9.30%的人为现在羌文化发

9、展打了不到 60 分。 羌文化对社会大众有较强的潜在吸引力,但由于震前对羌文化关注的大众人数基数较小,所以虽然随着大众对灾后重建的关注,羌文化的知名度有了明显提高。但目前了解羌文化的大众比例也不到 60%。大众羌文化重建认可度也并不高,一方面可能是政府更侧重灾区物质方面的重建,文化方面的重建投入不够,另一方面,这也恰恰体现了文化的特性,文化重建效果没有物质建设在短时间内表现得明显,文化的重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才能显示其成效。调查结果显示,95.4%的公众愿意去羌族文化区进行旅游,说明羌族文化旅游开发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如能系统化、规模化的开发,做好宣传,羌族文化将能以更好的形式展

10、现给大众。 参考文献: 1 汶川地震使羌族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EB/OL.作者:周宁、王思海、葛素表,新华网. 2008 年 6 月 19 日 2 贾银忠.濒危羌文化512 灾后羌族村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承人生存现状调查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 年 5 月 3 喇明清.灾后重建中民族文化发展性保护模式探讨-由地震灾后羌族文化保护引发的思考A.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0 年第 12 期 4 徐学书,喇明英. 构建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研究J. 中华文化论坛 2010 年第 3 期 5 李大舟,张世均. 汶川大地震-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影响-以地震中的羌族文化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9 年 7 月 作者简介: 梁平萍,女,1991,7,广西桂林,西南民族大学,所在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专业:旅游管理,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 冯荔, 女,1991,5,四川成都,西南民族大学,所在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专业:旅游管理,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