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农民主体思想的生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80790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列宁农民主体思想的生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列宁农民主体思想的生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列宁农民主体思想的生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列宁农民主体思想的生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列宁农民主体思想的生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列宁农民主体思想的生成摘 要:农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要求,实现农民利益的满足,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列宁农民为主体、农民为本位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辉。列宁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满足农民所需,在服务农民的基础上发展农民,实现了农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双赢,为苏俄顺利摆脱政权危机,实现平稳过渡作出贡献。 关键词:列宁;农民主体;生成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019-02 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农民群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农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数最多的重要依靠力量,是“中国梦”的实现主体。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农民的创造与努力,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就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事业的成功,是否满足农民的利益与要求,制约着党的兴衰成败。因此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树立以农民为主体的观念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是唯物史观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结合的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农民质的提升和农业发展量的飞跃,需要借鉴成功的经验。列宁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有着成熟的农民思想,至今闪耀着光辉。 一、列宁农民思想的核心 列宁以农民为核心,重视农民的根本利益,能够满足农民的基本要求来制定有关农民的政策,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稳定了农民

3、,稳定了国家。列宁农民思想渗透着人民本位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反映,在苏俄的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列宁能够看到农民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时改变策略,促使农民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联系起来,并试图去寻找一条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发展道路。在列宁关于农民的思想中,无论是土地制度的思想,还是合作社问题,或者农民文化发展问题,都体现列宁的高瞻远瞩。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列宁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透彻分析苏俄农民的基本情况,并作出正确的政策,遵循农民发展则整个社会就发展、农民进步则整个社会就进步的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使苏俄关于农民的政策更加理性与成熟,渗透着农

4、民在苏俄社会历史中创造的价值意识,这也是在探索苏俄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宝贵财富。 列宁农民为主体的思想内容广泛。在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方面,列宁主张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大农业的发展,允许西方资本阶级来苏俄进行农业方面的投资,提升农业的总体竞争优势;在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方面,列宁做了多方面工作来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破除文盲,使农民能够看书识字;在农业合作社方面,列宁从量变到质变,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引导农民走上合作社道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探索农业发展的具体路径这些思想都渗透着人民创造历史的观念,闪烁着人民至上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列宁农民主体思想的生成 列宁农民思想的成熟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经

5、历了一个艰辛的探索发展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列宁根据苏俄变化了的实际国情,实事求是地尊重农民,尊重苏俄的实际,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农民的思想,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逐步生成农民为社会建设主体、重视农民基本利益的重要思想。 在打败帝国主义的战争中,列宁看到仅仅依靠无产阶级是不够的,必须使无产阶级深入到农村,联系农民的力量,并且形成巩固的工农关系,才能够应付复杂的形势。列宁清楚地认识到凡是同人民作对的政权,最终都会失败,沙俄政府凭借暴力机制,是赤裸裸的“刺刀的力量” 、是“警察局”的手腕、是“金钱”的力量1。苏俄绝不要重蹈其覆辙,而应该使政权成为人民的朋友,使人民肯定和接纳。当苏俄受到帝国主义和

6、本国反动势力的双重夹击时,列宁清楚地看到农民在战争中的作用,发动农民的力量并且实行了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0 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指出为了完成从战时共产主义到全面建设国家的顺利过渡,需要农民的力量, “而且要比参加战争的人数多十倍,我们这个现在还疲惫不堪的农民国家却必须把男女工人和农民个个动员起来。 ”2 农民响应政策参战,缓解了危机,这是列宁充分信任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的结果,正如他所说:“在大多数工农群众已被革命唤醒的人民革命时期,只有毫不犹豫地无条件地依靠大多数居民的政权,才能成为稳固的政权。 ”3但是在维护国家利益成为第一需要时,农民的利益受到暂时的损失,保

7、全了国家利益。战争过后,列宁敏锐地看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农民利益的伤害,农民把自己家的余粮都交给国家,甚至自己必须所用粮食也交给国家,这对农民利益是非常大的损失,应该快速弥补损失,所以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是一种功劳” ;但同时“是一种临时的办法”4,必须及时更正,否则农民利益受损。列宁认识到不依靠农民的力量,不依靠绝大多数人的力量,政权就失去存在基础。1921 年列宁在在全俄运输工人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一文中睿智地指出“一个阶级怎么能够建立起自己的政权的呢? 是从什么地方得到支持的呢?我们知道,这种支持来自国内,来自农民群众”5。可见列宁此刻认识到农民群众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没有农民群

8、众的坚定支持,国家政权就会失去强有力的保障,就会解体,国家的发展源于农民的支持与发展,离开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就是唯心史观。 列宁大量阅读农民的来信和申诉书并与各地的农民代表进行会谈,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农业专家们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新经济政策就是列宁在尊重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实施的科学的决策。新经济政策贯彻了列宁的群众思想,是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6,体现了国家在发展中要注重到农民的利益保障,尊重农民的利益要求,说明列宁在吸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后,思想趋于成熟。新经济政策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在该政策中,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通过实行粮食税上缴国家一部分粮食,剩

9、下的部分归自己,极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尊重农民的生活需要,保障农民余粮,为农业扩大再生产打下基础。列宁在重视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重视农民的文化生活。他看到当时整个苏俄文盲居多、识字率偏低、文化水平极低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减少文盲,提高文化水平的政策。尤其在广大的农村,识字的人数非常少,列宁认识到农民文化水平低下严重制约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制约着政治水平的提升,所以提出建立识字班、提高教师待遇、城市教师到乡村扫除文盲等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农民识字的多了,文盲少了,看书看报的多了,文化水平提升了。列宁重视农民群众当中人才的力量,认为农民群众中“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向我们提供最忠诚、受苦难生

10、活锻炼最多、最接近工农的工农领袖”7。尊重农民的创造和发明,重视农民当中产生的人才。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中,列宁注意到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要实现农民利益的进一步巩固,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小农组织起来,使分散的小农走上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在合作化问题上,列宁也不是一刀切、急于求成,而是根据农民意愿和农村实际情况,实事求是来逐步实行。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前,列宁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合作起来的效应,因为当时的合作社很大部分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所以不被列宁看好,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列宁认识到合作社在联系小农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认为合作社可以在国家利益的掌控下,成为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认为“合作制的发展是

11、国家可以控制的,不会危及新生政权。必须竭力设法把资本主义的这种发展纳入合作制资本主义的轨道”5。 在合作社的作用上,列宁的认识也在逐步成熟,他认识到合作社的诸多有利之处,认识到合作社能够沟通农户与农户的生产和生活,能够促进农业技术的传播,可以促进农业与工业、商业的交流与融通,可以缓解农民与国家之间紧张的关系,还可以便于国家对农业经济的掌控,因此在如火如荼的合作社发展中,列宁对合作社性质的认识悄然发生着改变。列宁认为合作社完全可以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和纽带,农民在合作社的发展中完全可以使农业的发展提升,从而居于国家发展的主流,不再是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了,而是国家公有制形式,是社会主义的形式。

12、列宁对此指出:“在采用尽可能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过渡到新制度方面,这种合作社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8 正是因为合作社在生产发展中能够起到链接无数个体农民与国家的作用,列宁对合作社的认识上升到质的飞跃层次,并且认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合作社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高度赞誉合作社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4 列宁进一步指出:“现在我们有理由说,对我们来说,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2 列宁重视农民,在政策中能够体现农民的要求,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能够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民的利益能够满足,继而满足了国家的利益

13、,完整地认识到了农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同一性,实现了农民利益与国家利益交相辉映的双赢。在列宁农民本位思想的发展中,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还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始终贯穿了列宁农民思想的灵魂,即尊重和发展、服务于农民。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 3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8. 2 列宁全集:第 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4-177. 3 列宁全集:第 3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9. 4 列宁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5-502. 5 列宁全集:第 4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3-214. 6 列宁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0. 7 列宁全集:第 3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1-232. 8 列宁全集:第 4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2.责任编辑 吴高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