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81151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差异及体制约束是造成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高校扩招、人才培养结构失衡及企业用人理念脱离市场加剧了这一问题。国家通过一些政策改善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还需依靠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的四方协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产业结构 地区发展差异 制度限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长迅速。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不仅带来的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也对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提出的挑战。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应届大学生就业人

2、数与就业率增长不同步。统计数据表明,2009 年中国有超过 700 万大学生需要找工作,而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许多企业缩减招聘人数,这凸显了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社科院 2010社会蓝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09 年大学生就业率 74%,低于 2008 年同期 86%的水平。 大学生就业成本增加。由于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求职呈现出拼爹、拼关系的求职现状,衍生出一种不健康的就业观。据国家教育部调查统计,近年来凭亲戚朋友关系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已经超过 25%,而且有40%的毕业生认为关系后门在就业中作用最重要。 大学生就业背离就业意愿的情况越来越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更多大学生把就业意愿转向了国企、

3、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这些人不是关注与工作性质与个人事业规划是否相符,而更多是因为其稳定与待遇。这种背离就业意愿的勉强就业、盲目就业,也是当今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个表现。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表面上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深入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供求关系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有分析表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每提高 1 个百分点,就能净增加1100 万个就业岗位,可见发展第三产业在增进就业方面的贡献力。然而,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为重第一、第二产业而轻第三产业的失衡状态。这种产业结

4、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岗位,即所谓“白领”岗位,需求不足,而对蓝领型岗位却需求旺盛。导致了“用工荒” 、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等现象。 地区发展差异及制度限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由于历史和禀赋等原因,我国不同城市或地区占有的资源极不平衡,总体上呈现城市大于乡村,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大于一般城市的态势。大学生求职地区强烈倾向于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城市或中心城市,使得该地大学生处于供过于求的态势,而其他地区则是供不应求。2009 年天津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区的多意向选择中,有 76.1%的毕业生表示毕业后希望留在天津市工作,比重居于选择就业地区的第一

5、位。希望去北京的占 47.1%、去上海的占 23.5%、去广州、深圳的占18.7%。在地区发展严重不均的基础上,现行户籍制度进一步维护了该格局。毕业生的户籍和人事关系通常与工作单位联系在一起,一旦签约落户乡村或不发达地区,想要返回城市或发达地区将变得非常困难,而希望其自觉改变观念重返乡村也是违背情理的。 另外,各类求职部门的待遇制度差别也是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原因。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倾斜于政府部门、各类院校等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外资等大中型企业,而小型私营企业则很少受到青睐。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地区和部门之间分配不均、就业难度加大的现象的根源在于现行的一些制度性保护和限制。 高校扩招是大学生就业难

6、的推动性原因。简单的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或者简单的否认两者相关都与事实不尽相符。有观点认为扩招导致了中国大学生总量过剩,但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吗?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 年我国从业人员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4.7%。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越来越多的融入全球经济,人才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不是总量过剩的问题,而是结构性过剩。在我国现有地区发展不均衡和户籍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的约束下,鉴于大学学历在克服甚至突破这些限制方面具有的优越性使上大学的需求提高,高校扩招正是应对这一需求增长的直接办法,但另一方面扩招带来的大学生数目的急速增长和大学生就业意愿

7、集中化之间的矛盾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因此,高校扩招仅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推动性原因,其根源依然是制度约束。 其他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规模相比显然是不够的,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体制中,很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层次结构不尽合理,偏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实习课程、重“进”轻“出”等现象较为普遍,这与市场、企业对招聘毕业生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教育产业化过程中形成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就业素质。大学生就业素质不足,就业观念脱离市场。从应届毕业生自身因素考虑,有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与他人沟通的基本素质,缺乏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等就业必备素质,

8、从而导致在求职过程中频频被拒。虽然近些年来由于就业竞争白热化和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在择业观上发生了转变,不再完全局限于一线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但在用人单位的选择上仍具有强烈的传统观念色彩,对待遇看的过重。用人单位用人理念脱离市场。用人单位盲目求高,在选择毕业生时表现出“高消费”倾向,盲目追求高学历等错误理念,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造成学历过剩、人才浪费等现象。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和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 “三支一扶” 、 “大

9、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虽然基层、农村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存在对大学生大量需求的市场,但是由于政策的吸引力不强,只能解决较小比例的大学生的暂时就业问题。 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该政策虽然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但这一政策并没有完全从市场角度出发,容易误导部分大学生盲目读研,甚至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及以后的就业压力。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但其招聘的有创新性研究型的高校优秀毕业生本身在就业竞争中就占优势,因此,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产生的效果不够显著。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指导。然而,创业首先最需要的是资本、

10、资历和资料,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不具备这些条件。其次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推销意识和沟通技巧,盲目创业只会使他们陷入困境。另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法律等机制仍不十分健全,自主创业仍是笔额外的风险投资。因此,该项政策只能鼓励少数有条件有胆识的毕业生成功创业,并不能解决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综上分析,我国现行的各种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这一问题的解决依赖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大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消除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障碍,促进大学生无障碍就业。 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

11、难的根本途径在于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变,在发展经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彻底的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制度性、体制性障碍,取消人才流动的各种限制,建设没有后顾之忧的政策环境;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灵活就业。同时,促进用人单位转变观念,减少人才高消费等不良现象。 高校。高等院校应该迅速改革教学模式,尽快适应不断调整的产业结构的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按照市场规律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实践课程比例,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指导大学生树立务实的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 大学生。要认清当前的社

12、会发展形势,客观分析自身条件,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要有意识加强学习和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素质,按照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锻炼自己,提高竞争能力。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求职择业技巧,降低就业期望值,把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好就业择业规划,实现顺利、满意就业。 四、结语 总之,只有找到符合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情况的解决方法,使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同市场需求接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只有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方都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谭庆刚.制度性失业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J.人口与经济,2011. 2张昕等.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1. 3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 4杨爽,易佳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探讨J.决策,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