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自贸区产业一体化的路径选择.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81376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韩自贸区产业一体化的路径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日韩自贸区产业一体化的路径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日韩自贸区产业一体化的路径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日韩自贸区产业一体化的路径选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日韩自贸区产业一体化的路径选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日韩自贸区产业一体化的路径选择摘要对于东亚区域合作的机制化安排,中日韩 FTA 的建立是其中的关键。而针对由“双边”到“三边”建立中日韩 FTA 的构想,利用GTAP 模型分析各种双边贸易区给参与国各个产业带来的贸易利得,用静态博弈模型比较分析得出中韩之间最可能首先建成 FTA 的结论,并进一步分析了中韩 FTA 建设中的优先产业。最后根据计量分析及现有政策情况,提出了中韩产业合作中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产业一体化 中日韩 GTAP 近年来,亚洲地区的国际地位不断攀升,但是,在日益以自由贸易区(FTA)划分世界经济版图的今天,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在 FTA建设方面的缓慢进程与东亚日益崛起的

2、世界地位十分不相称。 中日韩是东亚地区经济和政治实力最强的三国,如果中日韩三国能够建立 FTA,进而与东盟联合形成“10+3”的模式,则可以在东亚地区形成强有力的核心力量,弥补东盟领导力不足的问题。尽管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由于中日韩三国各自不同的战略构想而进程缓慢,无论是从区域合作的重要性或必要性上来说,中日韩 FTA 的建立是推进东亚区域合作的关键所在。 一、产业一体化影响分析 对中日韩三国来说,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得利可以用福利效应来衡量。本文选用由美国普渡大学构建的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进行分析,该模型是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设计的多国多部门应用一般均衡模型。GTAP 模型是一个比较静态模型,

3、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生产者最小化生产成本,消费者最大化效用,所有产品和投入要素全部出清。 (一)产出影响分析。通过 RUAGTAP3.55 软件进行计算,得出在中日韩三方互相实行零关税的情况下中日韩各自贸易相关数据变量,进而得出相关产业在自贸区建立下的收益情况。 通过上表可知,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对我国农产品、电子产品和建筑业的产出有较好的影响;对于日本,其纺织服装、机械及金属制品产业受益较大;对于韩国方面,除农产品及矿产外各部门均有较大收益。因此可知在中日韩自贸区建立中,韩国的积极性应当最高,其国内遇到的阻力除来自农产品及食品行业外,其他部门的阻力较小。站在我国的角度,应

4、当选择韩国为首选的合作对象;在产业的选取上,我国应当争取电子产品及建筑业作为主要的合作方面,而在韩国的角度,韩方更希望推动与中国纺织、其他制品、化工和建筑上的合作。由于自贸区建设后韩国纺织业及其他工业制品受到的有益影响极大,因此可以考虑将其与用产品谈判打包进行,以打破在农产品谈判时可能遇到的僵局。 (二)贸易影响分析。 由上表可知,在国家层面考虑外汇流动时,我国希望优先推进的是农产品和电子产品的区域一体化;日本希望推进化工、机械、金属制品和交通运输工具四个方面;韩国则希望优先纺织和其他工业制品两类产业。在总体上,中日韩三国均会出现净出口的减少,该部分应当为美国、东盟等其他贸易对象所获得。 二、

5、中韩区域合作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的贸易、投资活动显著增加,促进了东亚各国间的水平分工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由于经济和历史两方面的原因,在选择合作国家时韩国应当作为我国优先考量的对象。在政策及战略层面上,目前我国同韩国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机电和原材料产业是互动发展的重点。中韩两国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并且两国机电产业互补性较强,产业内贸易将进一步发展。原材料工业作为两国的支柱产业,未来都将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环境保护加强等约束,合作空间巨大。 “十二五”期间,中韩机电产业垂直分工的体系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产业内贸易仍将是两国机电产业互动发展的主要形式。

6、(二)原材料产业的合作有利于应对共同挑战。随着中国原材料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韩在原材料产业领域的分工体系将发生转型。以钢铁工业为例,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升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中韩钢铁工业正在由互补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两国钢铁工业的分工结构正在由垂直分工转变为水平分工。 “十二五”期间,中韩钢铁工业应在争取国际矿产品公平定价机制,节能生产工艺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促进两国钢铁工业发展。 (三)电子信息产业是合作升级的突破口。电子信息产业在中韩两国都是发展速度较快,得到政策支持较多的工业部门。从“十一五”的发展情况看,两国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上的互补性较强,在制造环节进一步合作的

7、空间较大。同时,随着两国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双方合作内容还可以扩展到技术研发、软件应用、标准制定、平台建设等更多领域。 “十二五”期间,中韩电子信息产业有望实现由中低端制造环节分工向价值链各个环节紧密合作的转型。 (四)新能源产业是合作的新领域 目前,全球超过一半的光伏电池及组件产自中国,但是,中国光伏产业核心技术和工艺的缺乏造成产品附加值低,在高端市场也缺少品牌支撑。韩国半导体技术发达,在全球具领先的多晶硅提取等工艺和技术,而这正好是制约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短板。总体上看,中韩两国在新能源领域具有优势互补的特征, “十二五”期间,两国可在合作研发、联合生产、联合推出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准等方面

8、开展深入合作。 (五)产业技术转移、技术合作研发是趋势。中韩两国要实现产业关系从“中低端互补”向“中高端竞合”转变,总体上看,中国工业的技术水平、技术创新力度仍然落后于韩国。但是,中国拥有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体的庞大科研队伍,在国防、航空航天、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基础科学领域拥有较强的研发实力,这与韩国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体系和以应用科学为优势的技术结构恰好形成互补。 三、政策建议 以韩国做为优先合作对象,考虑到计量分析和现有政策情况,政策建议共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通过促进服务贸易和改善投资环境,有效提升中韩 FTA 中的中国福利。中国应通过积极开展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合作,吸引韩资加入东北老工

9、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进程中来,发挥广大内陆地区的人力和资源优势,挖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潜力,在信息通讯、汽车、钢铁、造船、农业、金融、流通和物流等产业领域内增强合作,在技术、能源、环境和劳动等领域深入交流,建立完善外资引入机制和劳务输出体系,通过经济技术合作和服务贸易促进中国产业升级,扩大就业,从而弥补中国在中韩货物贸易上长期存在的逆差。 (二)将打造中韩交通连线提上国家议事日程,增强中韩 FTA 建立的可置信性。打通运输连线,实现货物直线运输一直为韩国所热衷。韩国曾就威海-翁津、威海-仁川、威海-平泽、威海-群山四条海底隧道的方案进行论证,称如果海底隧道贯通,通过高铁首尔和北京不

10、过区区 4 小时路程。无论是海底隧道还是跨海大桥,亚欧大陆桥的海上延伸对提升韩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物流地位,增强中国在亚欧大陆桥上的枢纽地位都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两国间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表明了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巨额的投资更是极大提升了中韩建立 FTA的可置信度,从而迫使日本转变对中日韩 FTA 的冷淡态度,推进中日韩FTA,乃至 10+3 构想实现的进程。 (三)善用货物贸易协议中的敏感产品设置解决农产品贸易问题。中国可以选择在自身出口量大,竞争力强的农产品作为谈判的重点对象,避开粮食安全的敏感地带,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拿大蒜来说,中国大蒜种植面积占全世界的

11、78%左右,2009 年,中国大蒜出口 150 万吨,占全世界大蒜出口量得 75%左右,山东金乡、苍山大蒜种植高度产业化,地区经济对大蒜的依赖程度高。虽然韩日大蒜大量需要进口,但绝对数量较小,且在农产品贸易中占比较小、并不威胁国家安全,而且同时具有产品链长,增值幅度大的优点。综合分析,大蒜如果作为农产品谈判的重要品种,对我国而言获利较大,谈判难度较小。 (四)加强农产品价值链垂直分工合作,提升日本加入 FTA 的福利。直接投资会给东道国带来就业增长,为投资国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资本的输出往往伴随着先进管理、生产技术的输出,对于提升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十分有利。因为模型设定的原因,在计算各国利得的

12、时候仅仅变动了关税一个主要因素,而没有对投资、技术等其他因素进行衡量。所以在现实情况下,由于伴随农产品价值链垂直分工合作而来的直接投资和技术交流的扩大,会给中日韩三国带来更高的利得。 (五)发挥山东省襟南带北,引领中西部的地理优势,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日韩 FTA 先导区的先行试点 在 2011 年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山东建设成为中日韩 FTA 的先行区。山东适当加大对区内出口退税负担较重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推动青岛前湾、烟台保税港区在海关监管、外汇金融、检验检疫等方面先行先试;支持外国籍干线船舶在青岛前湾、烟台保税港区发展中转业务。支持青岛口岸发展国际

13、过境集装箱运输。在标准化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建设以及检验检疫、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山东还要从产业链上找思路,多合作。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大蒜产业,在钢铁、汽车等竞争激烈的产业中也蕴含着较大的合作潜力。山东应发挥自身禀赋优势,为中日韩国际投资,跨国生产,海外销售探寻长效模式。 同时,山东还要跳出山东看山东,把握中国低端制造业进行区域转移的充分利用连接环渤海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的枢纽位置,打造连接中国中、西部地区“走出去”的重要咽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在管理机制、经济技术引进、产业升级引导方面做好先头示范,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中转站。 参考文献: 1龚敏,李

14、文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中日韩贸易相互依存关系分析J.区域经济研究,2006, (2). 2曾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日韩贸易一体化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8, (4). 3李荣林,鲁晓东.中日韩 FTA 的贸易流量和福利效应分析:一个局部均衡的校准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6, (11). 4马剑虹,张伯伟,张子平.东北亚 FTA 三方博弈的纳什均衡解J.现代财经,2008, (7). 5杨树明.中韩 FTA 构建思路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7). 6李荣林,鲁晓东.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流量和福利效应分析:一个局部均衡的校准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11). 作者简介:万正(1987) ,男,汉族,山东济宁市人,讲师,经济学硕士,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海洋经济理论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