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成都农村聚集点林盘元素运用摘要:随着 2006 年以来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也随着新农村的发展向前突进了一大步。但是随着我国新农村的逐步建设,出现了许多“城市病” ,如空间布局呆板,一味的追求土地效益而建设多层农村住宅等,造成了继“千城一面”之后“千村一面”现象的出现,农村特色的正在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中消失殆尽。本文以都江堰五桂村的林盘特色研究为出发点,以期找到新农村规划的新切入点,切实保护和传承农村特色,为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特色实践基石。 关键词:林盘;农村聚集点;元素;运用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林盘是成都平
2、原与都江堰灌区共同构筑的景观生态格局,具体而言就是川西地区农民为耕作方便,以姓氏(宗族)为聚居单位,就近在耕地附近结合林地构筑的集历史衍生、农村生活方式和景观生态效应为一体的川西典型农村居住环境形态。这种生活形态具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生态居住景观,同时也是几千年川西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延续。2008 年5.12 大地震给四川地区带来了无限的灾难,但同时,也给其城乡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重建规划中,我们如何充分利用林盘格局塑造城乡特色,即能还原原有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又能结合新的时代发展需求,是每个建设者和城乡居民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川西林盘传统空间特征 林盘不仅是一种川西特有的景观风貌,
3、同时也是川西居民生活方式的载体,传承了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林盘村落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组团式发展模式,从整体空间上看,林盘村落较为散落布局,但从具体空间出发,我们会发现林盘村落组团呈现聚集状发展。因为林盘村落主要由姓氏(宗族)发展而成,而宗族之间的兴旺程度存在差异,所以林盘村落也就基本按照人口的多少分为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模的聚集空间。不同的聚集空间平面布局特征各异,但也有其共同特征,那就是所有林盘村落都是由“田、林、院、人”等要素构成。 小型林盘空间布局主要是呈线性布局,院落主要平行布置与道路一侧,宅院朝向基本一致,前院开敞,面向田间道路,同时前院也作为村民晒场和公共活动空间。后院一般与林园相接,
4、同时林园也作为宅院与外部农田的过渡空间。小林盘的居住规模约为 3-5 户,在整体林盘空间布局上呈现为点状。 中型林盘空间布局主要呈小组团式发展,有临对外主要道路的,也有在田间中央,由一条对外交通道路连接主要道路的。此类林盘居住规模约为 8-12 户,住宅庭院朝向各异,并共同形成半围合空间,作为生产晒场等辅助用地,林地由周边逐步渗透到组团内部,即作为村落的生态屏障,有作为村落的公共生态绿地,林地与半围合空间构筑村落公共空间,为村民公共活动提供场所。 大型林盘有沿道路两侧形成的,也有沿道路一侧形成的,这种大型林盘主要由中型林盘发展而来,居住规模约为 1520 户,是川西林盘格局中最基本的单元细胞,
5、如再向下发展就形成场镇等较大规模空间。此模式中看似凌乱,但其独特的空间肌理还是存在的,三四户院落围合一个小空间,空间与空间之间有道路或水系连接,并用树林分割开,形成独立而又统一的居住组团。 二、新型农村聚集点的建立 五桂村位于都江堰翠月湖镇,地处聚青快速路南侧,五桂村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整合村庄零散村落,在探索新农村发展之路和传承村庄林盘特色方面堪称成灌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典范,为川西地区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标杆,同时也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桂村在此次重建行动中,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改造传统林盘、提升村落生活环境,引入产业发展,其核心规划理念就是保护村落特色,维持林盘原有形态。在重建村落中
6、构筑传统文化与现代社区功能的完美结合、田园风光与建筑风貌多样融合的新型农村居住形态。以实现“劫灰尽扫画图新,翠月流晖染秀林;幽径随心分野色,墅楼着意聚芳村;老翁遛鸟冬阳下,幼女嬉游浅草茵;几缕甜香牵客意,阿姑煮粽贺来春。”的生态居住胜景。 1.“田”元素的运用 川西林盘最广袤的用地即为农田用地,耕地也是形成林盘格局的首要因素,其阡陌纵横、乡野淳朴、沃野环抱、牧童短笛的田园风光铸就了川西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川西农田土壤质地较软,不宜长距离运输,所以才形成了田中就近居住的村落模式。五桂村在重建规划以走廊式、组团式发展布局,形成一个居住整体,掩映在周围广袤的生态农田中,充分体现出“城在田中”的规划
7、意境。 规划还利用村落周边农田进行产业转型,通过土地承包、租赁等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同时也能适应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管理,实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村民将大面积的农田租赁出去,然后再受聘到农业生产企业中工作,实现城市工作生活模式,农民还有少量土地用于种植瓜果蔬菜,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五桂村还将农业产业化与生态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为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提供观光采摘活动,即能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又能为村民提高经济收入,创造不可取代的地域性产业形态,形成农业观光与林盘田园风光的完美结合,让都江堰成为一个生态养生的道场。 2.“林”元素的运用 川西林盘是极具文化象征和使用价值的集生产、生活和景观
8、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空间和重要的乡村景观形态,而林是这种空间形态的核心。五桂村“林”元素的运用主要包括村落边缘的林带和村落内部的林地。不管是线性林带还是内部点状林地都由高大的乔木、竹林和低矮的灌木形成,这种自然元素同时也衍生了村落周边的动物群落,使之构成完整的生态链,同时也使林地景观呈现多样性和异质性,这种多样性和异质性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景观和视觉景观,以旅游心理学中的景观感知为评价准则,川西林盘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村落周边的线性林带不仅可以作为挡风御寒、涵养水土的生态屏障,围合成为大尺度的居住空间,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渗透性。其封闭性可以防止村落像大城市发展空间无限制的向外围伸
9、展,保持村落的组团空间特性,还可以为村民限定生活边界,提升村落的空间感和归属感。其渗透性主要体现在线性生态林带可以将村落一角或院落转折处通过树叶的疏密呈现给村落外围的人,给人带来一种若隐若现、真实而又飘渺的视觉感受。 村落内部的点状林地通过高大的乔木、竹林和低矮的灌木以及地面绿地构筑垂直景观梯度,丰富村落的景观界面,形成有院必有园景观格局。村落林地大部分为原林盘格局保留,经过适度人工处理,并结合都江堰灌区典型的水系元素,使林地随境而动、随水而置,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这种良性互动关系体现了园冶作者计成所提出的造园至高境界:虽有人做,宛自天开,还充分印证了道家所提倡的充分尊重了人性的本质,顺势
10、而为、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五桂村村落林地的设计除了灌木、乔木、竹林外,还利用院落边角空地,将景观小品(如花架、栅栏等)与瓜果蔬菜的种植结合,即体现景观环境的地域性特征,又能为村民提供生活物质需求,真正实现村落景观因势利导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院”元素的运用 农家宅院作为川西林盘的魂,主要以组团形式出现。宏观上的“院”主要传承传统林盘由几户农家围合而成,形成院落公共小空间,这些空间可以为周边村民提供晒场之用,同时也是村民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微观上的“院”主要是单栋住宅,川西农家住宅多以 L 或 U 型为主,每户形成一个独立的庭院空间,住宅由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组成,主体建筑布
11、置客厅、卧室,附属建筑布置厨房,农具摆放,牲畜圈养等。 五桂村宅院设计在传承传统林盘特征的同时,运用最新的建筑设计理念,通过宅院立面和平面寻求空间的灵活多变,住宅布局保证其开敞空间,并弱化建筑对称要求,与周边自然环境完美结合。规划布局在有机统一的情况下,宅院均采用坡屋顶,但在屋顶平面布局、造型、高度、色彩、等方面寻求同中求异,体现五桂村院落空间虽为统规自建,但宛若天成。宅院在建筑造型上讲究轻盈精巧,高低错落,住宅门窗和屋檐均采用不同的雕画装饰,建筑基座采用不同颜色的墙线,以此来体现住宅建筑的多样性,使之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传统风格。同时设计元素都能在传
12、统川西民居建筑中找到其原型,既能体现传统民居的原汁原味,又能融合新的设计风格,为打造乡村农家乐奠定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此实现成都市政府提出的“一三产业互动”的目标。 4.“人”元素的运用 人是物质空间的载体,同时也是物质空间和精神价值的创造者和受用者,在我国“以人为本”国策的指导下,五桂村将“人”元素主要集中在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上。川西林盘是农耕文化的具体呈现,村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因此五桂村不管在小农经济耕作方式还是宅院空间布局上都充分尊重林盘传统文化,规划有集中晒场和农具堆放空间,在优化村民居住环境的基础上,延续传统生产方式。在生活方式上,
13、川西居民喜欢听竹品茶,娱乐休闲时就聚集在一起打麻将,规划结合林盘林地空间设置休闲座椅和农家乐,使村民或旅游者可以在绿林深处,泡上一杯成都盖碗茶,抑或备一杯薄酒,三五成群休闲聊天,品谈人生,或说书、思竹、听蝉,肆意酣畅、清虚泰静,偶遇一场春雨,尽显“看雨打芭蕉、水浸根底”的清幽心境,重现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传统遗风。 三、结论 在新农村建设正逐渐成为城乡一体化经济格局重要一极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在农村中寻求传统生活形态和地域文化的保护,以此保证乡村特色的延续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完成。五桂村对传统林盘构成要素的充分挖掘,给人们呈现出一种崭新的“田、林、院、人”空间特色,以此赋予川西传统村落形态的悠久文化精神和崭新的规划理念,使川西林盘村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对川西乃至全国新农村规划都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