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院县合作,打造生态农业“新样板”走进位于西平县环城乡道庄村的河南丰润食用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润公司)的双孢菇生产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菇棚便映入记者眼帘。村民有的在晾晒玉米芯子做食用菌的下脚料,有的抬着一筐筐雪白鲜嫩的双孢菇从菇棚走出,看着这些大小均匀、洁白可爱的菇花,他们笑得很开心。 丰润公司成立于 2006 年,是集食用菌制种、栽培、加工、销售、出口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康源春等的技术指导,在道庄村党支部书记、丰润公司董事长康志远的引导下,这家企业快速成长为豫南地区知名的双孢菇标准化示范基地,道庄村也走出了一条依托双孢菇生产快速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2、牛粪秸秆寻商机 改革开放以来,道庄村少数人靠经商富裕起来,而大多数村民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除去生活开支所剩无几;还有部分农户致富没门路,守着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02 年,33 岁的村民康志远外出寻求致富经,河南省农科院的食用菌专家康源春告诉康志远,利用麦秸和牛粪生产双孢菇是一项好的致富项目。双孢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植物肉”之称,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效果,深受市场青睐。康源春的一席话使得康志远下定决心发展双孢菇,带领村民走出一条致富路。 听说康志远有致富项目,村民们都很感兴趣,但听说是没人要的秸秆,就有点不理解。一位村民说, “以前秸秆都当成柴火烧了,现在能卖钱就全部
3、卖给他了,100 斤卖 10 多元,我们挺高兴的,就是不知道他要这些秸秆干啥。 ” 2003 年,康志远请了当地几十个村民去帮工,大家这才知道他要种植双孢菇。思维敏捷、眼光独到的他率先投资 9 万元,建起两座高标准、平房结构的大菇房。接着,村委会副主任、妇联主任也各自投资建起两座大菇房。当年 12 月,他们种的双孢菇上市了,收益不错,村民们眼馋得不得了。 村民们说:“双孢菇一斤卖到 3 元,比种菜收入高多了,现在我们村种双孢菇的人越来越多,一个大棚一年下来能赚五六万元呢。 ” “产业发展快,要有龙头带。 ”在丰润公司“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的带动下,西平县目前已形成以道庄村为中
4、心,辐射 10多个乡镇的双孢菇、草菇种植基地,技术服务发展到了周边漯河、上蔡等地。 康源春指导种植户:“只要将温度控制好,并从源头防治病虫害,就可以稳定蘑菇的质量和产量。以往是冬春种植销售双孢菇,现在改为夏秋种植,错开了双孢菇销售的时间,效益自然就提高了。 ” 为增加双孢菇的附加值,叫响“道庄牌”双孢菇品牌,康志远建起了食用菌精加工厂,用新鲜双孢菇做盐渍菇和罐头,边角废料做酱油。他说,深加工做好了,才能最大限度保障菇农的利益。 合作共赢拓市场 在河南省农科院的全程技术指导下,丰润公司以双孢菇种植开发和深加工为主导,坚持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路子,成立了道庄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对菇农开展市场
5、信息、生产技术、原材料和菇产品购销等一条龙服务,菇农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还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现在,我们种的双孢菇除了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国外呢。 ”康志远自豪地说。为畅通销售渠道,丰润公司先后与漯河双汇集团、西安外贸进出口公司、安徽阜阳罐头厂建立了长期供销关系,站稳了信阳、洛阳、平顶山、郑州等地的鲜菇市场,并出口日本、韩国、乌克兰等国。 “建一座 1000 平方米的菇房需资金 6 万元,很多刚起步的农户一次拿不出这么多钱,合作社就以五户联保形式和农村信用社协调资金。近3 年来,合作社为菇农解决小额贷款 1200 万元。 ”西平县农业局副局长李万祥告诉记者。 村民刘新建对记者说
6、:“种双孢菇前俺家穷得叮当响,2006 年,俺家建起了第一座双孢菇大棚,当年双孢菇销售形势非常好,每公斤卖到8 元。现在,俺家的大棚发展到 3 个。今年保守估计 3 个大棚能挣 15 万元。 ” 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种双孢菇的农户越来越多,一个大棚一年下来,能赚五六万元,这样的经济效益对他们来说,确实不错。 “一个棚忙时需要用工五六十人,工人每人每月收入两三千元。周边十里八村的人都来我们这打工,很方便。 ”村民李学军乐呵呵地说。目前,合作社安置本村剩余劳动力 800 多人,吸纳周边剩余劳动力 200 多人。 下一步,道庄村准备扩大双孢菇基地规模,加强深加工管理,强化品牌优势;建一个奶牛场,用
7、玉米秸秆养牛、牛粪种菇,让村民每天都能喝上牛奶,过上小康生活,把道庄建设成为村民富裕、邻里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态农业新模式 丰润公司在食用菌种植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对菇蚊、菇蝇采取灯光电击物理诱杀和烟雾剂等方法;在食用菌生产环境,采取医用“来苏尔”溶液进行地面及菇房消毒,从根本上确保了质量安全。 双孢菇空调房内装有自动控温设备,可以根据季节调整菇房温度,生产周期短,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影响小,种植技术容易掌握。 丰润公司充分利用当地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发展生态农业,采取“麦秸+牛粪生产双孢菇双孢菇废料还田肥田”的生产模式,舍弃的菌根腐烂后还可作为有机肥再利用,变废为宝。 “河南省农
8、科院为我们村种植双孢菇提供了全程服务,我们不用操那么多心啦!”正在棚里忙碌的菇农张振海感激地说。像张振海一样,有 1.8 万农户尝到了西平县科技兴农战略的甜头。 河南省农科院挂职干部、西平县科技副县长张磊告诉记者,今年 5月 3 日,河南省农科院在这里举行了“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示范基地”现场观摩与技术培训会,与会人员对丰润公司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赞不绝口。 “双孢菇规模化生产与加工技术示范与推广”是河南省农科院与西平县政府确定的重要合作项目。去年 4 月,由该院资环所、加工所组成食用菌学科团队,发挥技术专长,指导专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引进和推广双孢菇新品种 6 个、配套新技术 4 项,研发出食用菌新型加工产品 3 个,扩大了当地食用菌生产规模,延伸了产业链条。 在生产中,丰润公司挖掘麦秸、稻草等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效率,栽培面积 1000 平方米的菇房用 3 万公斤麦秸就可生产出 2 万公斤新鲜的双孢菇,产值高达 14 万元,用现代农业技术践行了节地、增效、循环再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西平县食用菌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可观摩学习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