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探讨摘 要: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集人才培养与知识技术创新于一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是必不可少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状况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实现高校自身良性发展、履行大学职能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28-02 高校德育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进程,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
2、教育。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造就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 ”这些不仅指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地位、重要性,而且还提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即要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本文从辅导员队伍建设入手,探讨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德育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高校辅导员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性 作为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辅导员,其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包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育人与自育、严谨治学等基本内容,又具有其特殊性。 1.政治性 要求辅导员应做到“政治坚定” ,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热情。 2.动态性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辅导员要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
3、行为,适时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3.表率性 要求辅导员充分发挥示范育人的特殊功效, “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言教统一,做践行师德的模范,始终保持自身的人格力量。 4.复杂性 辅导员工作要面对学生复杂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要面对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复杂的学生问题。 5.基层性 从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的组织来看,学校处于最上层,院系处于中间层,辅导员则处于最底层。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教育管理人员,按照学校的部署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直接负责学生相关事务的管理和服务的提供。 二、高校辅导员在德育教育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一)面临的挑战 1.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挑战 随
4、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价值观念正发生着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效益观念等从多方面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当然也对辅导员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选择产生着深刻影响,容易使其陷入因心理冲突而引起的困扰和压抑中,使其难以担当起引领大学生的价值需求之重任。 2.学生工作转型带来的职责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宿舍管理、危机处理、勤工助学、社团活动等日益成为辅导员面临的重要任务,指导与服务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辅导者、生涯规划引导者、学生权益保护者等新的角色日益凸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
5、位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实际需要。 3.高校辅导员面临新网络环境的挑战 网络教育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大学生学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随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身心健康也越来越明显地受到网络的影响,这给高校辅导员教育方式方法提出新的挑战。如由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没有时空限制和权威制约,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色情、暴力等网络污染以及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甚至慢慢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仰,背离自己的国家与民族,甚至走上犯罪之路。 (二)面临的困境 1.职责定位不准确 现在很多高校将辅导员职能和岗位性质泛化为一般行
6、政管理人员,忽视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育人功能,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思政队伍中的主体和骨干地位没有得到承认,辅导员职责定位不准确如果不通过明责的方式加以改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势必受到影响。 2.社会认可度不高造成心理失衡 高校辅导员理应成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人生导师、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骨干。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社会要求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另一方面,社会对辅导员的认可度并不高,认为他们不过是学生的“高级保姆” ,甚至不认为他们属于高校教师。社会要求和社会地位之间的冲突容易导致部分辅导员心理失衡,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找机会跳
7、槽等不良现象,根本谈不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3.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而弱化了真正的本职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他们要服从学校各级部门的领导,党政管理职能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等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人事上划归院系管理,他们必须承担众多的院系基于工作需要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事务。有的高校甚至把“能被各级党政管理部门看中,能转行进入这些部门工作”作为衡量辅导员工作成效的标准,作为激励辅导员工作的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辅导员队伍“人在心走” 。 三、高校辅导员在德育教育中存在问
8、题的解决对策 (一)多方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意识 1.强化辅导员自我意识辅导员 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对角色的心理适应,辅导员应强化以下三种意识:第一,进取意识。辅导员要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新事物,了解新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第二,表率意识。辅导员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第三,服务意识。辅导员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创建激励机制、搭建实践舞台等服务工作,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2.增强辅导员职业归属感 要改变以往辅导员不够专业、不成职业
9、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辅导员职业归属感:第一,各级领导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予辅导员队伍足够的重视。第二,高校要认真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制定相应配套细则,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使他们感到事业有奔头。第三,辅导员自身应强化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来干这份事业,力争成为一名富有战斗锐气、不断焕发力量和智慧的优秀德育工作者。 (二)利用互联网搭建辅导员德育教育的交流平台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方式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创造了机遇。首先,在网络广泛传播、全球资源共享的环境下,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快捷性等优点,对大学生进行
10、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其次,网络的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也得以创新,德育工作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以及管理含量都明显提高。多样化的网络信息决定了网络德育内容的丰富多彩,并且具有客观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方法上的创新,则是摆脱单一的课堂教学,德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和活动知道的基础上,将网络德育以一种新的姿态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利用科技优势的多媒体技术,将德育教育内容用现代科技信息展示,让德育的形态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三)完善辅导员德育教育评价机制 德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师、学生的道德品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在德育
11、评价机制架构上,高校是主渠道,延伸到社会,校内外资源互补;在制度安排上,有利于高校在行政层面上推进德育评价。 1.理顺辅导员管理机制 高校领导深刻认识和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是高校师德建设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校学生工作部门主抓,人事部门密切配合,各学院、系具体落实的层级管理体制。 2.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实现培训目标的层次性、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培训管理的制度化。培训目标的层次性就是根据不同类别辅导员的特点,分别就受训层次、职位需求、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水平等具体指标和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就是在培训中依据对象和课程内容,设计不
12、同风格的培训方式,主要有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实践培训等多层次的综合培训,引导辅导员教育与自我教育、提高与相互提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管理的制度化就是指辅导员培训工作必须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要严格对岗位培训效果的考核管理,可以采取一定形式的认证形式,例如,建立辅导员培训档案,通过学分制管理,鼓励辅导员参加职业资格认证,保障受训辅导员的学习效果。 3.加强辅导员保障机制 首先,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就是要优化选留机制,广纳贤才,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建立严格的选留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笔试、面试、审核、公示等形式,严格把关。其次,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工
13、作特点,在办公条件、交通补助、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再次,设立辅导员工作研究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开展辅导员工作方面的科学研究,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最后,建立有效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主动听取辅导员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争取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使他们安心做好辅导员工作。 4.建立辅导员导向机制 把辅导员师德考核结果与进修、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对不符合师德规范的、考核不过关的辅导员要进行批评教育,仍无改进的应控制上岗或调离工作岗位,用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促进辅
14、导员师德水平的提升。同时,抓好典型示范和舆论倡导,宣传、表彰先进,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总之,以人为本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也是大学德育工作的根本立足点。辅导员德育教育是引导而不是支配,是感染而不是教训,是发展而不是控制。开展辅导员德育工作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孙冬,李吉彬.论提升高校辅导员素质的路径选择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8):13-14. 2 陈垠亭.我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 (7):14. 3 王健.构建高校辅导员誓词J.思想教育研究,2007, (5):28. 4 陈世民.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 (3):15-16. 5 彭庆红,张瑜.试论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完善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5):75. 6 李朵.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14-15. 责任编辑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