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摘要:针对目前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求,提出针对应用型本科的“721”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探索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举措。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721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中明确提出要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12。同时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严重脱节,使得高等院校的就业率持续下降3。为了适应当前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社会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 “
2、721”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 、 “7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721”人才培养模式是将 70%左右的学生,培养成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重点,兼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就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 20%左右的学生,培养成具有一专多能、地方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中坚人才;将 10%左右的学生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计划,实施精英式人才培养,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地方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2“721”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是因材施教。具体地讲就是对不同的学生设制不同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每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7
3、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湖北工业大学以服务湖北及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宗旨,整合多学科资源,打造各种跨专业的重大科研平台,同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 “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湖北工业大学实施的“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实践如下: 1、专业设置与区域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根据湖北及周边地区的社会需求,修订专业设置规划,体现专业区域特色。同时实施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则可以将该专业逐步取缔。专业如果符合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的人才很受社会的欢迎,则大力扶持和发展该专业。 2、针对不同学生,建立
4、不同的课程体系。针对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讲,针对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的 70%的学生,按照实际社会需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既注重理论课程设置,更重视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课程设置;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生产实习实践、毕业实习实践、产学研基地平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或工程认证考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针对培养目标是复合型人才的 20%的学生,注重理论课、专业课的同时,还要注重各种通识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宽度和广度要大;增设各种选修课程;在主修一个专业的同时,3辅之以兼修多个专业,使学生真正实现一专多能;同时给
5、学生创造学习的平台,如设置各种精品网络课程,举办各种人文的、社科的及科技的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培养目标是拔尖创新型人才的 10%的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探究素质。大力设置各种研究性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探究性科学研究活动,如参与教师的科研团队,走进教师的科研课题,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如设置凌云计划,教师带学生搞科研等;鼓励学生走出国门,拓展国际视野。 3、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强化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包含很多如各种形式的实习活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组成各种形式的社团等。对 70%的应用型人才,实施
6、实际技能型实践活动,以提高实践能力,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对 20%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团队精神。针对 10%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实施自主创新型探索实践活动,突出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精神。 4、建立完善的教学考核制度。对学生考核,既注重考查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考查实践能力。对不同的培养对象,采用不同的考核体系。对 70%的应用型人才,减小最终书面考试的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加大平时职业技能型实践的分数比例;对 20%的复合型人才,除了专业基础成绩外,加大社会实践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对 10%的拔尖创新型人才,除了书面
7、考试的成绩外,加大科学实践活动、探索性课题、研究性课题的成绩比重。对教师考核,既注重考核科研,同时也注重考核教学和教4研。通过各种途径如职称评定、科研教研奖励,将教师引导到教学中来。同时加强科研和教学团队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科研和教学平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 “721”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实施不同的培养课程体系,不同的实践教学,不同的考核制度,实现因才施教,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修朋月,张宝歌.新世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 (4). 2 周激流,赵钢,唐教谦等.关于构建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 (6):16-17,13. 3 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 胡春蕾,黄文龙.高等教育生态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34(1):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