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stic 回归模型支持的 学分银行认同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85239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Logistic 回归模型支持的 学分银行认同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Logistic 回归模型支持的 学分银行认同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Logistic 回归模型支持的 学分银行认同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Logistic 回归模型支持的 学分银行认同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Logistic 回归模型支持的 学分银行认同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Logistic 回归模型支持的 学分银行认同研究【摘 要】 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是继续教育学分银行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而教职工的制度认同取向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该项制度的推进实效。本文通过面向陕西省 11 所市级电大教职工的调查,采用 Logistic 模型统计方法对制度认同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学分银行认同态度在不同个体中存在差异性,整体上受到个体主观特征和客观环境两个层面的共同影响。基于此,提升基层电大系统教职工对于学分银行的制度认同,需要强化基层电大基础能力建设,加强系统宣传及资源保障,落实政策供给支持等方面支撑。 【关键词】学分银行;认同;Logistic 模型;陕西 【中图分类号】G64

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2014)04003505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明确提出“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1。作为我国成人继续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近年来积极探索顶层设计与具体框架形式的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国家开放大学” )早在2010 年即提出了按照“学分银行”理念构建可供学习者终身学习的、开2放的课程平台构想,期望通过该平台的建设使不同时期修读的课程成绩进行学分累积,达到一定学分后可申请相应学历证书2。2012 年 5 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与西北大学等 16 所普通高校共同签署了

3、陕西高等继续教育学分银行院校公约 ,以期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3,在省级电大学分银行建设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整体而言,学分银行制度在电大系统内目前尚处于探索论证阶段,在课程标准制定、选课机制、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学分互认与转换以及管理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障碍,甚至“雷声大雨点小”的争议声音亦客观存在4。在该领域,已有研究集中着眼于从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宏观层面进行分析,探讨反思系统集成、机制建设等框架层面,但整体而言相对缺乏对于基层电大微观视角的讨论,尤其缺乏对广大一线电大教职工的隐性意愿的关注。事实上,市县级电大作为“学分银行”制度的主要实践者和执行方,在整个

4、制度运行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该领域鲜有研究成果,相关实证研究更为稀少。为深入了解基层电大教职工对“学分银行”制度的看法,更好地推进“学分银行”平台在系统建设中的研究实践,笔者通过对陕西省十三所市级电大一线教职工的现实调查,尝试立足基层对影响学分银行制度认同取向的因素进行研究,以期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结构及变量 目前,针对电大教职工学分银行认同度的研究尚未发现有成熟的量表设计及实证性调查,本研究尝试在借鉴其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调3查问卷,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进而检验若干影响关系。首先,参考吸收 Claes F.等创设的目标群体满意度 ACSI 模型

5、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架构,如期望、感知质量等5,将其融入教职工对学分银行制度认同度的解释框架;其次,广泛借鉴近年来学分银行研究领域中的已有成果,尤其关注实践中学分银行存在系列瓶颈问题及挑战的主要研究6789,从中提取一些有价值的概念因素及可能的影响因子,如群体特征、系统办学、外部机制等因素;再次,听取长期从事远程教育教学科研的专家和电大一线教师的意见,筛选并整理出若干题项,在部分教工中进行针对性预调查,以形成初步问卷。整合以上工作,我们确立了本研究学分银行制度基层认同度问卷的基本选项及测试变量,涵盖: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工作年限;工作单位(部门)特征变量,包括

6、教务流程、信息系统完备性、基础设施水平、生源状况、领导重视度、上级政策支持、部门协调等指标问项。 本研究以市级电大教职工对学分银行制度的认同取向进行考察,故以其作为因变量,按照 Logistic 经典计量模型设定规则,该变量为定序变量,具体设置为认同(y=1)与不认同(y=0) 。与此同时,为观察模型递增的边际效应,模型中特别抽取加入了年龄的平方项(AGE2) 。在控制变量选择方面,根据前期文献梳理及相关预调查结果,我们最终确定了三类属性变量,包括:教职工对学分银行框架了解情况,地区内外合作办学情况,教育机构学分互认状况等(参见表 1) 。 表 1 部分变量描述性统计 教工个体及单位特征变量&

7、说明&样本数&均值&标准差&年龄4(AGE)&1955-2012&156&41.3&9.2&年龄 2(AGE2)&AGE2/100&156&20.7&8.6&性别(SEX)&男=0,女=1&156&0.53&0.51&教育水平(EDU)&高中及以下=0,本科=1,研究生=2&156&8.72&2.37&电大工作年限(WORK-Y)&1-24 年&156&11.2&9.7&职务级别(LEVEL)&普通=0,科级=1,处级及以上=2&156&0.9&0.6&教务信息系统完善情况&好=2,一般=1,差=0&156&0.08&0.15&教学基础设施状况&好=2,一般=1,差=0&156&0.06&0.

8、11&控制变量&说明&样本数&均值&标准差&学分银行框架了解情况&了解=1,不了解=0&156&0.27&2.33&与地区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情况&多=2,一般=1,少=0&156&0.13&0.06&教育机构间学分互认状况&满意=1,不满意=0&156&0.36&1.78& (二)样本来源 考虑到研究对象特殊性及资源渠道的客观限制,调查问卷投放选择了陕西省 11 所市级电大(分校)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问卷回收率及获取调查者的真实想法,同时降低文本回收成本,除了问卷设计表头强调匿名填写外,问卷特别扩大了网络媒介传送、人际关系投放10等针对性措施,这包括运用电子邮件、QQ 群传送并限时督促回收,利用

9、期末考试巡考、基层教研交流之际现场调访及回收,利用系统内部网络平台传递以及特殊关系人员留置等。问卷收集后,对各单位/部门领导及下属关系专门进行数据汇总并核对,以确保信息准确有效。调查时间为 2012 年 9月至 2013 年 2 月。 本研究共投放纸质和电子问卷 220 份,实际回收 171 份,回收率570.9%,回收后统一采用 Epidata 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处理,其间遵循以下原则:填写率小于 80%或连续出现相同答案视为无效问卷。对于缺失值较多及雷同卷进行删除处理,对缺失值较少的问卷再根据前后填写情况进行补缺处理,反复核查后最终确定有效问卷 156 份,有效率88.37%,有效样本符合

10、有关统计分析对样本容量的要求。其中,调查对象基本人口统计特征如下:男性占 52.7%,女性占 47.3%;年龄介于 21-30 岁的占 11.5%,31-40 岁的占 41.6%,41-50 岁的占 38.3%,50 岁以上的占 8.6%;教育程度方面,大专及以下、本科、研究生分别为:51.7%,39.2%,9.1%;在行政级别方面,普通教工、科级、处级分别占56.2%、35.6%、7.9%;在电大工作年限方面,5 年以下的占 23.8%,5-10年的占 52.3%,11-20 年的占 20.7%,21 年以上的占 3.2%。 (三)模型构建 按照本研究所涉内容及变量特征,我们选用 Logis

11、tic 模型来研究基层电大教职工对学分银行制度的认同取向,以下设 Z 为对个体认同产生影响的变量线性函数。 其中,为服从极值分布的随机变量,i表示第 i 个影响因素,和表示待估参数。依据二项 Logistic 模型,可得: 对 Z 取导,可得:,故 E(y)即 prob(y=1)的值随 Z 值的增大而呈现单调,其中,prob(y=1)=ex1+ex,Z=+i=1nii 6三、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Logistic 模型的应用适当性一般以三个指标进行评价:一是 2 检验,即若 2 检验统计显著,则认为自变量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预测事件发生;二是类 R2 指标,描述因变量的变动中由自变量所解释的

12、百分比,本研究结果中报告 Nagelkerke R2 值;三是拟合优度,评价模型与数据的整体拟合程度11。 本研究选用 SPSS19.0 统计软件对获取数据进行分析,模型输出结果显示(见表 2) ,经 Hosmer & Lemeshow 检验,P 值0.1,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2检验 P 值0.01,说明自变量的解释效果较好。模型中受访者年龄、受教育年限、电大工作年限、职务、教学信息系统状况等变量对被解释变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合作办学、学分互认等辅助变量发挥了客观的“控制”作用,与预期判断基本相符。具体来说: 第一,年龄与制度认同正相关,性别与制度认同显著性不明显。之所以本研究中选择年龄因

13、子,目的是期望探测随年龄的增长,是否对学分银行这一新兴的创新制度产生认同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生变化。模型 p 值为 0.023,相关系数为 0.236,而平方项 AGE2 回归对应值相对降低,这表明年龄对群体的制度认同有着正向相关性,换言之,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制度认同。而当加入“学分银行框架了解”变量的控制作用时,年龄变量的显著性降低,这也意味着,对于学分银行制度框架的整体把握程度将影响年龄因素发生作用的分化变异,扩大科学、完整的学分银行制度宣传和学习培训对于一线电大教职工而言非常必要,是增强对该项制度了解和心理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结果也显示性别因7子未对制度认同发生明显影响,统计意义

14、层面不显著(p=1.227) 。 第二,受教育程度(r=0.417,p=0.012) 、电大工作年限(r=0.139,p=0.000)两个变量因子与制度认同正相关。经过进一步访谈与讨论,一个初步解释是教职工受传统模式教育年限越高,在电大系统工作年限越长,对现行教育体制下学分制的内涵及应用了解更为深刻,对学分在个体学业评价中特殊地位的认识,以及对电大继续教育环境下学分储存、转换、兑换的现实价值的理解就更加充分,并由此影响到学分银行制度的隐性认同。当“地区合作办学”变量控制作用加入后,结果显示强化了上述两个变量的正向作用。 第三,教务信息系统完备状况显著影响教职工对于学分银行制度的心理认同(p=0

15、.002,r=1.451) ,而加入“教育机构学分互认”控制变量作用后,发现上述显著性进一步提高。该结果亦表明,电大教务信息系统建设与学分银行制度推进密切关联,是制度产生效用的关键步骤,占据了关键角色。在后期的访谈中,我们也进一步确认,电大教职工潜意识中极为看重内部教务信息系统的发展状况,认为完备、先进、功能强大的教务信息系统是学分银行制度能够实现及科学实现的必然保障。 第四,生源状况在基层电大工作中一直处于核心位置,这一现实也直接影响到一线教职工对学分银行的认知,换言之,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能否实现学校生源数量及质量的有效提升,能否有助于提高学校对外宣传效果,将显著影响电大教职工的制度认同(p

16、=0.002,r=0.732) 。这反映出一线招生工作的特殊角色,学分银行的招生吸引度对基层电大教职工的制度认同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8第五,教学基础设施完善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1.239,p=0.000,显示出教学硬件设施配置与个体学分银行制度认同的心理感知具有一致性。换言之,电大教学基础设施越完善,配备越科学,对于基层学分银行制度的执行实施愈具有后备保障作用,从而影响到一线教职工对学分银行制度的接纳程度。 根据对部分教职工的访谈,当代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不可避免地对配套硬件、教辅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支持关系,任何创新型改革制度的实施离不开相应基础设施手段的支撑。长期以来

17、,基层电大教学基础设施与硬件环境发展滞后,甚至部分工作站(教学点)不具备开展正常教学内容的基本条件。在此状况下,如果以学分银行实践为契机,带动与此相关的基础环境的提升,教职工推进该项制度的隐性动机将更为强烈,制度认可度也会相应提高。这同时也侧面反映一个问题,学分银行作为一项重大创新型教改制度,其实现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支撑,不会一蹴而就,自然不宜急于求成,应根据各地客观条件有序推进,避免基础保障、管理机制的缺陷而唐突运行。 表 2 模型回归结果 变量分组&变量名&回归系数&Wald 值&Sig 值&教工个体及单位特征变量&年龄(AGE)*&0.236&9.371&0.023&

18、年龄 2(AGE2)*&0.007&2.778&0.009&性别(SEX)&-0.132&2.465&1.201&教育水平(EDU)*&0.417&5.675&0.012&电大工作年限(WORK-Y)*&0.139&4.336&0.000&职务级别(LEVEL)9*&0.203&2.513&0.137&教务信息系统完善情况*&1.451&6.023&0.002&教学基础设施状况*&1.239&4.592&0.000&控制变量&学分银行框架了解情况*&0.435&4.785&0.011&与地区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情况*&0.209&0.726&1.027&教育机构间学分互认状况&0.527&3.63

19、4&0.013& 2检验 139.62(p=0.000)& Hosmer & Lemeshow 检验 897.131(p=0.092)& Nagelkerke0.143& 注:*,*分别表示在 10%、5%的水平上显著 四、启示 本文根据在陕西区域市级电大教职工中的调查,运用 Logistic 统计模型方法对学习银行制度认同进行了探索性实证考察,试图以此把握若干重要影响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基层电大教职工学分银行制度认同受到个体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两个层面的共同影响:年龄、受教育程度、电大工作年限与制度认同正相关,而性别因素的显著性则不突出;教务信息系统完备度、教学基础设施完善情况等基础环境显著影

20、响一线教职工的制度认同,与个体的隐性感知存在内部一致性;此外,学分银行对于基层部门生源状况提升的可能性成为制度认同的关键一环,作为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协同合作与政策支撑,推进中不容忽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基于上述研究,我们认为,针对学分银行在基层电大系统的变革应当建立多维的实践思路,重在夯实一线教职工对于该项制度心理认同的内外部基础,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坚持学分银行与办学实际相契合,强化基础能力建设。 10“学分银行”制度本质是一种体现个性化需要的分类差异化学习安排,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一种固化的系统模式,很容易聚焦于制度而不是机构需要,即将学分银行片

21、面理解为仅是提供一个技术管理平台却忽视不同层级组织的实际需求特征。学分银行制度框架实际涉及因素相当复杂,需要一线教职工强有力的思想认同及积极的隐性支持,而这离不开规范的制度设计、资源保障和管理服务。从研究结果来看,不少电大基层教职工对于学分银行认识存在偏差,在教学设施、教务信息系统、管理模式变革等层面存在诸多疑虑,这恰恰也反映出一线教职工若干客观需求及基础环境的变革愿望。换言之,在电大系统推进学分银行制度必须高度关注众多基层组织,尤其是广大基层教职工对基础环境变革的现实期望,寻求科学制度设计与基层办学发展的契合度。 当前,需要在关注学分银行省级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市县基层运作等执行层面,在制度的初创时期,宜以相关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建设为抓手,构建基层电大学分银行推进的基础设计模块,尤其省级电大要积极协调,扶持基层电大在教学信息服务平台、教研硬件设施、基本软件环境的保障性建设,以现有开放教育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开设学员个人学习账户,通过信息系统的构建强化学分银行与学习者的成果融合,更加突出基层学员学习便捷性和实用性,从而也有助于提高一线电大教职工对于学分银行实施的隐性认同。 第二,加强学分银行系统宣传,缩小个体制度认同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学分银行制度在基层电大教职工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等统计层面出现明显的差异性,这固然与不同教工认知程度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