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运用问题教学法.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86180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运用问题教学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运用问题教学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运用问题教学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运用问题教学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运用问题教学法摘要: 长期以来,怎样正确地教语文,怎样正确地学语文,一直是困扰师生的难题。相对于中学的其它学科,学生在语文上投入的时间往往是最多的,但收效总不令人满足,甚至是失望。基于此,本文指出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目前现状,探析了造成语文阅读学习“投入大,收效微”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建议采用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理论基础,历史上曾有很多教育家对此问题著书立说。本文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主要探索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运用问题教学法。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设计问题 提出问题 第一,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

2、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任务。 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研读该课文的第一个故事松骨峰(书堂站)战斗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和思考: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当学生完成了解答这第一个问题的任务以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志愿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自己课文读这一段描写时,对志愿军又是一2种什么样的感情?经过师生共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悲壮、崇敬、肃穆的情感体验朗读课文。很

3、明显,这位教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第二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用朗读来表现情感的能力。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样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课文的教学,同样是在讲解松骨峰战斗这一故事,有一位老师在

4、运用问题教学法时,却是这样提问的:在松骨峰战中,美国鬼子的人数多不多啊?美国鬼子用什么武器啊?如此等等,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齐声叫喊作出同一回答。这样的提问,问题本身不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从而使问题本身没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这样的运用问题教学法,显然是对问题教学法的曲解和滥用。客观的事实对比告诉人们: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科学设计,可见马赫穆托夫提出“问题性水平”的概念不是没有道理的。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

5、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3问题性水平高,必须有一个弹性限度,不能高到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智力操作任务那样一种程度。问题性水平的高,应高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程度,这就足够了。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来说,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智力操作难以启动,到头来是徒劳无益。 第二,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 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 。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

6、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张载论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时,提出了“学则需疑”的原则,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南宋时期著名教

7、育家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张载的观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4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张、朱两人在这里提出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确实是很有指导价值的,但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怎样的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把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串联起来,形成每堂课的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是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笔者从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进行问题教学法的探索。经过训练,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写作能力有长足进步,多人在市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学生智能素质得到极明显的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工作能力强。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争论问题。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变得聪明、有才智,从而为学好语文知识和各门学科奠定了智力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