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理念, 加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86367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教育理念,   加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创新教育理念,   加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创新教育理念,   加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创新教育理念,   加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创新教育理念,   加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创新教育理念, 加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摘要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特点,探讨了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详细介绍了我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目标和建设内容。 关键词电子信息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66-02 近年来,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实验室项目支持下,我校有效整合实验室资源,建立了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 一、建设思路与定位 根据学校“十二五”事业发

2、展规划和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举措,结合国家提出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大决策和重庆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我们确立了“注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综合学科背景融合和系统思维培养,注重工程能力训练和科研思维启迪,注重共性培养与个性化引导,强化实验实训体系的开放性和适应性,强化实践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化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 “四注重、三强化” 的实验实训基地建2设思路。同时,充分发挥我校信息科学技术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控制科学与工程”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网络化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重庆高校网

3、络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综合优势,大胆实践,探索实验实训教学的新模式,组建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从产品构思、原理设计、生产制造、测试检验到运行改良乃至终结废弃生命全过程的工程教育实验实训平台;构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需要的三个层次、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环境改造、设备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新的建设思路。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其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理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我们将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

4、目标定位为:以学生为本,努力把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成教育理念先进,教学体系科学,实训教材系统,实训设备完善,实训装备精良,队伍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开放式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 二、建设目标 按照学校“建设成为中国西部信息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坚持“整体布局、突出特色;打造平台、集成发展;加强建设、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依托学校在信息科技的办学基础和特色优势,通过优势学科的交叉、教学科研的融合、学校企业的协同、优质资源的3整合,完善符合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具有真实工程环境的全工程链综合实践平台

5、,构建与企业(社会)无缝连接的工程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协同工作的团队精神,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素质培养协调发展,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 3-5 年内,将实验实训基地建成为具有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实验环境、一流教学质量的开放式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基地。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一个高水平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教学平台 1.贴近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生产状况,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业环境下,透过多样化的生产流程、工艺过

6、程和工序,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学生掌握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科学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学科建设带动实验室建设,依托“网络化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重庆高校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重庆市智能仪表及控制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综合优势,形成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设备先进、成果突出的高层次、多功能实验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43.多对象和多途径,针对多培养对象,以本科生实验教学为主,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培养对象的实验教学辐射,建立适合于本、硕、留学生、现场培训、短期培训及

7、其他多种形式的学生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合理设定培养目标,实行目标式教育(结合国家需求、按层次设定培养目标)与订单式培养(依据生产及科研工作需要,提供订单式教育服务) 。同时,依照不同实验类型,采用多途径培养方式:基础型、验证型实验采取集中讲解、集中实验的方式;科技创新实验、综合和设计型实验采用分散预约方式;交流与单一目标型实验、科普型实验采取集中预约方式等。 4.综合性和开放式,基地实验室将按照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基础教学与创新实验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集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各实验室面向本、硕学生

8、实行全面开放,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研究、科技小发明等活动;实验室还提供多种电子信息技术测试手段,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满足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基地从学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出发,构建了 3 层次、4 模块,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服务于全校四大学科门类、30 个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在教学体系设计中,注重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引入现代技术平台,努力适应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革新实践教学体系内涵,5整合公共实训资源,建立了包括工程基本技能训练、工程综合技能训练和工程创新

9、能力训练三个层次,贯穿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需要,以学生为本、以实训为主、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业务水平 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加大引进和接收实验室人员的力度,继续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素质博士和专家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为实验教师创造和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鼓励在职攻读学位以改善队伍结构。探索专职管理人员的聘任方式、职称、待遇的自主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实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管理和保障机制。 (四)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按照“统一管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有效利用”的总

10、体原则,合理规划各实验室设备和人员配置,建立由院系领导及校内外资深实验教学专家组成的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课程内容和实验项目审定等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岗位设置和人员定编。在管理机制方面将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运行平台,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2.进一步扩大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开放,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3.完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推进实验教学创新;4.加强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四、建设效果 6近年来,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实验室项目经费支持下,建立了符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实训平台,面向

11、全校理、工、经、管四个学科门类,30 个本科专业及研究生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测控技术实验室和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分别于 2009 和 2010 年获得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实验室称号。近五年来实验室老师承担省市级教改项目 12 项,发表教学论文 35 篇,教学获奖 6 项,主持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 50 多项,发表科研论文 100 余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 60 人次、省部级奖 186 人次。 五、结束语 实验是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实验室建设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保障。在全社会强调素质教育、呼唤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形式下,我校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在实验室建设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将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充分合理地利用实验室资源,为师生开展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朱金秀,范新南,朱昌平,等.电气信息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 2程思宁,姜文波,占永宁,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13, (5). 73周坚和,唐培和.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 CDIO 多层次立体化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13, (4). 责任编辑:左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