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叙事类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87568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叙事类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叙事类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叙事类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叙事类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叙事类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关于叙事类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类作品占了较大比例。 “人物、情节、环境”是叙事作品的基本要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叙事类作品时要做到:梳理课文脉络,把握故事情节;抓住关键细节,感受人物形象;品味文本语言,体会主旨情感;关注场景描写,促进文本领悟;领悟言语智慧,学习表现形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情节;细节;场景;情感;言语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

2、0X(2013)01-0036-03 小学阶段,叙事类课文占量不少,包括历史故事类、神话故事类、寓言故事类、童话故事类等。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叙事写人,有的叙事抒情,有的叙事寓理。可以说,这部分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那么,面对这面大量广的叙事类课文,教学的目标应该如何定位?又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呢? 要把握这一点,我们必须对“叙事类”作品的内涵和共性有一定的了解。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所谓“叙事”也就是用话语叙述社会生活事件与过程,就一般意义而言,叙事就是讲故事,也就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无论是传统的中国叙事理论,还是传统的西2方叙事理论,都把“人物、情节、环境

3、”三要素作为叙事类作品内容的中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 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不难看出,叙事类作品的教学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梳理课文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 ,叙事类作品大多有很强的故事情节,有的腾挪跌宕,有的曲折迂回,有的离奇夸张这些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是构成叙事性作品的元素之一,也是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之一。既然是讲故事,理所当然地应当将所讲的故事内容作为关注的对象之一。阅读叙事性作品,如果连故事讲了些什么都不知道,那么阅读就等于没有进

4、行。因此,阅读叙事类作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有整体的了解,掌握叙事结构是教学这一文体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来落实以上的教学目标。 “脉络”乃条理或头绪,课文脉络就是课文的行文线索和结构布局。叙事类课文中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往往就是课文的脉络结构,而这些要素也是推进故事情节的主要元素。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厘清文章条理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一种“鸟瞰俯视”的“整体阅读”方法来观照文本,了解事件发生的起3因、经过、结果,以全面把握故

5、事情节的推进。例如,教学船长一课,在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通过学习,学生不难发现,事件的起因是“客轮遇难” ,事件的经过是“指挥救援” ,事件的结果是“以身殉职” ,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事件的经过部分又可以分为哪几个场景,师生一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指挥撤退” 、 “果断决策” 、 “营救水手”三个场景,最后,可以让学生用“段意串联”法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篇章意识,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抓住关键细节,感受人物形象 叙事离不开写人,阅读叙事性作品就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人

6、物的特点。然而,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往往是通过一些细节来表现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心思、一句话语都传递着丰富细腻的情思,也往往能深刻地刻画人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成为具体可感的典型。而读者也往往能透过这些细节,见微知著,使文中的人物在自己的脑海中立体清晰起来。 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这篇课文就是集中通过人物细节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例如外貌细节:“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 ”寥寥几句话,就把洪教头粗鲁、傲慢的“匪气”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语言细节:“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一句看似充满霸气的话语却将洪教头自身狂妄自大的性格展露无

7、遗;动作细节:“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4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 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 ” 洪教头的“跳起来大喊、劈头打来、一棒落空、一个踉跄、又提起了棒、脚步已乱、倒在地上”等动作将他心急气盛、不堪一击的丑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林冲的动作描写虽简单,只“一横、一退、一扫” ,却有四两拨千斤之势,一个气定神闲,武艺高强的林冲便跃然纸上。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找出这些细节,好好

8、地品读,感受这些细节所表现的人物形象。 正所谓“动人春色不须多,万绿丛中一点红。 ”匠心独具的细节,有时虽然着墨不多,却比千言万语的抽象叙述更具有深刻的含义,更具艺术感染力。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学习叙事性作品的又一重点。 三、品味文本语言,体会主旨情感 文章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产物,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或情感的寄托。 “情” 、 “思”与“文”的关系,就是“灵魂”与“血肉”的关系,“情” 、 “思”是灵魂, “文”是血肉。精选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叙事类课文,多是感情色彩浓重或者寓于了一定思想、道理的文章,有的体现了作者健康向上、美好高尚的情感,

9、有的体现了作者对丑恶、虚假、病态、庸俗情感的批判,而时代所尊崇的一些主流价值也熔铸进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诸如满腔热忱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5的科学精神,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心系群众的奉献精神等。阅读这些叙事类的作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感悟蕴含在其中的主旨情感,从而实现灵魂的拥抱、思想的交融、情感的感召,这是叙事类课文教学的又一个目标。 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可以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感受一下彭德怀和大黑骡子有着怎样的感情,画出有关句子,好好地体会。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分出一些” 、 “悄悄地塞进” 、 “深情地望着” 、 “缓缓地摘下军帽”等词句感受彭德怀深

10、情地爱着自己的大黑骡子,已经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伙伴、战友来看待了。然后,话题一转:既然彭德怀深爱着自己的大黑骡子,又为什么要杀大黑骡子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感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思想情感,以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特别是课文中几处有点矛盾的地方,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不耐烦” 、 “怒吼” 、 “发火”等,要引导学生思考:彭德怀为什么不耐烦?为什么要怒吼?又为什么要发火?以此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果敢刚毅而又温柔多情的一面。 四、关注场景描写,促进文本领悟 很多叙事类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场景描写。场景描写包括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恰当而巧妙的场景描写,是叙事性作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11、线。它在营造故事意境,渲染故事气氛,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暗示情节发展,揭示故事主题等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阅读叙事类的作品,引导学生抓住场景描写细细咀嚼,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领悟课文。 教学爱之链一文,课文一开始就是一段场景描写。教学中,可6以引导学生读一读这段场景描写,谈谈这段场景描写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并想一想课文一开始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凄凉的环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段场景描写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为了衬托乔依失业后穷困潦倒、落魄凄凉的心情,正所谓“情境相生” 。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乔依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因为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如此凄凉的心境下,乔依却依然能够义务地帮

12、助老妇人,把在特定的环境中人物的形象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三是为了反衬爱的温暖,天气是寒冷的,但人与人之间传递的这份爱却驱赶了这份寒意,为主题渲染做好了铺垫。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物语皆心语” ,文中的场景描写看似闲笔,实乃意蕴深远。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场景,识尽文中“风物”意,对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五、领悟言语智慧,学习表现形式 文本的阅读教学价值还在于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言语智慧。何谓“言语智慧”?也即“文本传播信息、表情达意的方式” 。 薛法根老师曾在他的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中写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

13、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是基于何种文体的教学,阅读教学都应该由原来的只注重内容的理解向既注重内容理解又注重语言发展的转变,要让学生经历语言理解与语言形式相统一的学习过程。不同的叙事类课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叙述方式而言,有顺叙、插叙、倒叙、平叙等;就修辞方法而言,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就构段方式而言,有总分、并列等;就写作7方法而言,有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等一系列语言实践中去品味文本语言的“温度” 、感受文本语言的“力度” 、思考文本语言的“深度” ,领悟文本语言的“宽度” ,从而

14、形成丰富敏锐的“言语智慧” 。 如教学水一课中“勺水冲凉”一段,可以让学生细细地品味课文语言,思考作者是怎样将一勺水带给作者的舒服感觉写得生动细腻的。第一,可以抓住课文中几个看似矛盾的地方来引导学生体会。如“倾注”是指“倒、灌注 、倾泻” ,一般指水比较多,可是母亲只用一勺水,况且是为四兄弟冲凉,为什么用“倾注”这个词呢?再如引导学生思考:在小溪流里洗澡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可是这么一点水怎么会“像一条小溪流”流遍我们全身呢?体会作者夸张的表达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第二,引导学生从文字中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了“每一个部位” 、 “每一个毛孔” 、“每一根血管” 、 “每一寸肌肤” 将全身舒服的感觉写生动写细腻,从而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和深入细致。第三,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写得精彩的词语来体会,如“滑” ,写出了水与肌肤的亲密接触,更加细腻,更加舒服;“吸吮”写出了毛孔的痛快,也反衬了我们对水的渴望;“抚摸”写出了冲凉时那种温柔舒适的感觉,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凝练。学完课文之后,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缺水应该是很苦的,可是课文却没有写一个苦字,反而写了雨中洗澡之乐和勺水冲凉的舒服,为什么?从而体会作者“以乐写苦”的反衬表达方法。 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强化本体地位,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本主8旨,品味语言魅力,获取言语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