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工作搜寻调查.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88158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工作搜寻调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就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工作搜寻调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就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工作搜寻调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就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工作搜寻调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就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工作搜寻调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就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工作搜寻调查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在就业过程中把握好关键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对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大学生工作搜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积极转变思路、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认清就业形势等建议,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工作搜寻 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方丰(1977- ) ,男,四川巴中人,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重庆 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

2、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08-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固然与经济放缓、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有关,但也与高等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学生本人对就业的基本规律把握不到位有重要关系。工作搜寻是指求职者或在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可以满足其要求的理想工作的整个过程。通过研究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有助于认清工作搜寻行为的有效性和工作搜寻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使工作搜寻更好地为高校就业工作服务。 2一、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调查 1.样本选取与数据结构。为了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分析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应届毕业生中开展了毕业

3、生工作搜寻行为问卷调查工作。共发放问卷 700 份,收回问卷 640 份,其中有效问卷 603 份,有效率达 94%。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生 465 份,女生 138 份;文科 185 份,理科 418 份,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 2.最佳工作搜寻时间。大学毕业生在进入大四后就开始工作搜寻行为,直到次年的 6 月,有接近 10 个月的工作搜寻时间,大学生在哪个时段搜寻效果最佳、在哪个时段最有利于工作的搜寻是工作搜寻分析的内容之一。调查结果显示,最佳的时间是 911 月,其次是 11 月到次年的1 月,而次年的 13 月不适合开展工作搜寻,主要是此阶段正处于年底及春节,用人单位多在开展年终总

4、结工作,很少开展招聘活动。 3.搜寻渠道。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搜寻中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进行工作搜寻,搜寻渠道呈多元化趋势。调查显示,大学生工作搜寻中用到最多的三个渠道是:85.4%的大学生利用校园双选会及学校发布的就业需求信息进行工作搜寻;47.8%的大学生利用各类求职网站搜寻工作;31.2%的大学生依靠亲朋好友介绍工作。最终获得搜寻成功的渠道排在前三的分别是:51.7%的学生利用校园双选会及学校发布的就业需求信息获得就业;19.1%的同学利用各类求职网站获得就业;16.1%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获得就业。 4.投递简历数。毕业生在工作搜寻中将会投递大量的简历,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面试机会。调查发现,在

5、工作搜寻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投递简3历数为 130 份(占有效调查总人数的 90%) ,超过 40 份以上的很少,仅占 6.2%。工作搜寻投递简历数区间在 110 份的男生比例为 52.5%,女生比例为 39.9%,从侧面反映了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获得面试的机会需要投更多的简历。 为了比较工作搜寻投递简历数和工作搜寻投递简历后的联系单位个数的关系,对两者进行了交叉比较,结果显示:工作搜寻投递简历后联系单位个数最常见的是 13 个(占 50.7%) ,其次是 38 个(占 23.7%) 。获得 13 个联系单位的大学生中有 60.8%的同学投简历数为 110 份;获得 38 个联系单位的大学生中有

6、42.0%的同学投简历数也是 110 份,其余 30.7%的同学投简历数是 1020 份。因此,获得 18 个单位的联系最有效的投递简历数为 120 份;获得 8 个以上单位的联系有效投递简历数为 2030 份,投递简历在 4080 份获得单位联系的几率很低。可见,投递简历数在 30 份以内既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又能节约搜寻工作的成本,如果超过 30 份简历被投递出去后仍没有单位联系,说明简历的内容存在问题,需要修改简历,以提高搜寻效率。 5.搜寻的成本。工作搜寻既存在经济成本,又存在时间成本。搜寻时间越延长,工作搜寻的成本增加幅度越大。问卷针对工作搜寻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进行调查。经济成本主要是

7、指在工作搜寻中发生的交通费、通信费、服装、简历等费用,通过调查,80%的同学花费是在 1000元以内,9.5%的学生花费在 2000 元以内,只有个别学生花费较大,超过了 4500 元。时间成本是指从工作搜寻开始到顺利就业这期间所花费的时间。调查发现,实际搜寻工作时间在 03 个月的占了总人数的 84.9%,4也就是说,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工作搜寻的有效周期是 3 个月,可见工作搜寻的时间较长,怎样缩短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时间是今后就业工作的一个研究方向。 二、大学生工作搜寻的影响因素调查 1.搜寻者自身能力。在 603 份有效问卷中,个人自身条件或能力排在前五的分别是:通过英语四六级(61.

8、50%) 、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58.50%) 、有社会实践和实习经历(50.40%) 、担任过学生干部(45.40%) 、获得过奖学金(36.80%) 。而对大学生工作搜寻最有帮助的排在前五的分别是:有社会实践和实习经历(35.30%) 、通过英语四六级(31.30%) 、获得过奖学金(21%) 、担任过学生干部(15.60%) 、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15.20%) 。由此可知,大学生自身拥有的能力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基本一致。用人单位更多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在大学生工作搜寻中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多数同学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持有相应的等级证书,担任过学生干

9、部和获得过奖学金也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条件。 2.期待就业城市。大学生在工作搜寻中会考虑工作地点,并把工作地点作为工作搜寻的条件指引。调查结果显示,希望毕业后能回自己家乡的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是东部沿海城市和北上广等大城市,而期望去乡镇或农村就业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少。在实际就业城市的调查结果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前五的是:其他城市(24.4%) 、回自己家乡(21.7%) 、北上广等大城市(17.2%) 、乡镇或农村(11.3%) 、东部沿海城市(10.0%) 。通过比较可发现在实际就业城市中,大部分学生(46%)5是去中小城市或回自己家乡,而去东部沿海城市和北上广等大城市工作的学生为 27.2%,

10、低于预期的 48%这一比例,可见在预期工作城市中大学生存在一定偏差,可能导致工作搜寻失败,错失就业机会。 3.薪酬高低。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预期薪酬偏高,预期主要集中在20003000 元(61.1%) ;实际薪酬分布较为分散,从调查的 1500 元以下到 4500 元以上的八个薪酬区间都有分布,相对集中的实际薪酬范围是15002500 元(36.4%) ,预期薪酬调查中 5.5%选择了设定的最低薪酬(1500 元以下) ,实际薪酬中有 8.3%薪酬为 1500 元以下,可见预期薪酬和实际薪酬有一定差距,实际薪酬低于预期薪酬。根据经济学市场供求关系,随着供给的增加,价格应该下降,否则市场就不能

11、平衡,同样社会劳动力需求量与高校毕业生供给量差距加大时,用人单位则希望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价值,毕业生必须对预期薪酬有合理的范围设定。 4.工作单位性质。预期搜寻工作单位性质排名为:29%为国有企业、25.2%为事业单位、24.4%为无要求、17.6%为政府机关、16.3%为民营或私营企业。而实际工作单位性质排前三位的是:22.7%为国有企业、20.4%为事业单位、21.3%为私有或民营企业。可见大家更愿意去国营或事业单位就业,但现实中又不得不去私有或民营企业就业。 5.决定是否接受工作的因素。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搜寻中决定是否接受工作的因素前三位分别是:个人今后的发展(34.5%) 、经济收入

12、(33.8%) 、自己是否适合该职业(28.4%) ,倒数三位的分别是社会关系和情感因素、社会地位、就业地区。可见大学生在工作搜寻中比较理智,不会过多地考虑专业对口、社会关系和情感等因素,但是经济收入仍是6大学生在工作搜寻中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当预期薪酬达不到毕业生要求时,毕业生很可能会放弃就业机会,可见预期薪酬的高低对工作搜寻会产生直接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的调查和分析得知,由于高校应届毕业生自身的特点,工作搜寻具有最佳搜寻时间、有效搜寻渠道和有效投递简历数。在工作搜寻过程中,毕业生能清楚认识到用人单位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学生自身拥有的能力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基本匹配

13、,但是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搜寻中信息不匹配的现象突出,如在期望就职城市、预期薪酬、期望就业单位性质等方面的期望和用人单位能提供的存在一定偏差,导致工作搜寻周期延长或失败,错失就业机会。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积极转变思路,树立科学的工作搜寻行为。工作搜寻行为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毕业生应树立有效的、科学的工作搜寻行为,以提高搜寻效率和节约成本。如抓住最佳工作搜寻时间,每年的 9 月到次年的 1 月是大学生最佳的工作搜寻时间,在这期间大学生要积极开展工作搜寻,提高就业机会。 “校园双选会及学校发布的需求信息”是搜寻工作的主要渠道,毕业生要重视学校每一次的招聘会和学校发布的各

14、类就业信息,校园双选会及学校发布的需求信息也要更具针对性和专业对口性。 2.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促进匹配效率提高。在工作搜寻中遇到的困难调查中认为来学校开招聘会的企业太少占 50.7%,对自己的定位不7够准确占 40.2%,各种求职网站的信息太杂占 39.4% 缺乏工作搜寻技巧占 38.6%、对国家的就业政策不了解占 28.3% 。 “认为来学校开招聘会的企业太少”是被调查者认为最突出的问题,这一问题属于工作搜寻渠道方面的,高校要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强化信息服务,使高校毕业生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同时在工作搜寻中,毕业生要积极主动获取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 “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所占比例排在

15、第二,约 2/5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不清楚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不了解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没有具体的职业规划。因此,高校做好、做实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信息不匹配的现象。 3.清醒认识就业形势,降低不切实际的就业预期。大学生对于工资、岗位、就业地点的挑剔,实质是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就业期望不相匹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没有改变,滞后于社会就业形势的转变,造成其就业难。工作搜寻理论针对职业搜寻的过程及匹配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是劳动经济学中研究市场运行机制的一个核心点。毕业生对收入预期水平普遍偏高、不愿意去乡镇或农村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就业、不愿意去私有或民营企业工作是造成大学生工作搜寻中信息不匹配的主要因素,使毕业生预期希望与实际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不匹配,增大了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风险。毕业生应该清醒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期望,同时根据工作搜寻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各种期望,以获得更好的工作搜寻收益。 参考文献 1韩宏华,孟益宏.工作搜寻理论视角下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8题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2穆睿.搜寻匹配理论研究综述及其政策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