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提问.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89322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提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提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提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提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接着又提出几个问题,试图用这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第一个问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结果适得其反,教师、学生均事倍功半。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这样的情况我遇到过,也困惑过,更埋怨过。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增强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我们知道,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

2、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学功能,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因此,增强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教师认真探究。 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提问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 (1)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对于答不出的学生,不善于启发回答的思路。 (2)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 (3)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4)忽视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 (5)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

3、发,以简单2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了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 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适应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因此我改变思想,摸索着在课堂提问上做了一些改变。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有满腔热情,才会集中注意,才会积极思考。因此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表现形式必须新颖、奇特、生动,对学生要能产生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和兴趣。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我没有直接用教材中唱青蛙儿歌的方法,而是一开始让学生进行猜数游戏:(1)每人心中想好

4、一个数;(2)把想好的数乘以 5 再加上 10;(3)把所得的和除以5;(4)将所得的商加上所想的数与 8 的和;(5)将所得的和的一半再加 5。然后请一位学生报出得数,教师立即猜出该生心中所想的数。连猜数人,每猜必中,学生惊叹不已,急于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此时,我引导学生将上述普通语言的指令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1)设心中想的数为 x,则(2)(5)的指令依次为:(2)5x+10;(3) (5x+10)5=x+2;(4)x+2+x+8=2x+10;(5) (2x+10)2+5=x+10。因此,我只要将学生报出的答数减去 10,即得该生心中所想之数。学生看了符号语言之后,恍然大悟,同时体验到了用

5、字母表示数具有简缩思维、提高思维效率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3二、设置层次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设计有层次有利于解决“总问题” ,降低思维的难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 ,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在求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对称关系问题时设计下列小问题: 问题(1):分别写出点 A(2,3)关于 x 轴、y 轴和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你发现了什么?再举例试试。 问题(2):写出点 B(a,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问题(3):点 C(2a,a-b+1)和点 D(b,a+1)关于

6、原点对对称,求 a、b 的值。 这个问题的特点,通过铺设“子问题”降低了问题的思维难度,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问题中积极思考,寻找相应的对策,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活动中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从操作性问题入手,培养发散思维 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的“做一做”出现了折纸求纸的厚度这样的情境,因此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大演草纸,进行试验。 师:这种纸大约 0.1mm 厚,那么对折两次后有多厚?对折三次后有多厚? 学生都能边演示边回答,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简单和轻松。 师:若一层楼高 3 米,那么你的纸大约对折几次后可有一层楼高? 4学生折七八次后都不能再对折了,通过操作已经不能演示

7、出结果,学生无语了。折纸与楼高两个完全不搭的名词相互碰撞,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开始的提问,学生通过操作直接获得答案,为学生学好知识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和感情基础。接下来的问题,学生通过操作得不到答案,教师再适时引导提出问题:你对折一次厚度表示为_,对折两次厚度表示为_,对折三次呢?对折 n 次呢?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对折十一二次,结果会接近一层楼的高度。这样很自然地由操作性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也从中领悟到了解决数学问题应该由实验操作转化为数学推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的有效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力手段,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精心设计好问题,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问题设计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真正从“学会”走向“会学”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