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初探摘 要: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部分,词汇对于小学生学习英语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英语词汇教学法有许多种,但不论哪一种,都是以学习效果作为其检验的唯一标准。而其中,笔者认为,对于词汇的学习,都必须要将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不同的语境,词汇的使用意思是有区别,笔者从各种语境情况下,浅析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法的基本原则?词为境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词汇;语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065-01 “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 600700 个单词和 50 个左右的习惯用语,并能初步运用 400 个左右的单
2、词表达二级规定的相应话题。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单单从小学二级范围的词汇量来看,对于小学生来说,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并且,如果我们将小学二级范围的词汇来过来分类的话,可以看出,二级范围的词汇种类还是比较多的,名词、 “be”动词、形容词、基数词、序数词、实义动词、副词、介词等。如何在短短的四年间,让小学生对于这些词汇进行正确、有效地学习,相信这是每一位小学英语老师所面临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笔者有幸从 2001 年在我县开设小学英语课时起,至今,一直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这近十二年的教学过程中,自己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方2面,都有或浅或深的探究。但最先让自己有所思考的就是小学词汇教
3、学。到目前为止,笔者坚信一个原则: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一定要本着一个原则-词为境用。 所谓的“词为境用” ,即是指英语词汇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使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通过识记之后,对于书本后面的每个单元的单词表中的绝大部分单词都能够听写出来(甚至有一些学生能够将单词表中的单词一个不差地全写出来,包括它们的汉语意思。 ) 。但一旦他们在句子中使用的时候,却没有几个人能用对的。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同时也与同事、同行们进行了交流,更多的,我们是把原因说成-他们不懂语法。乍一看,好像的确是这样,但笔者现在认为,这其中的最大的原因,其实是我们没有强调他们英语中,必须要做到词
4、为境用!笔者认为,如果学生们能够做到词为境用的话,语法也就自然而然地被他们理解、掌握了。 比如在教学名词 book 时,可以利用班级中现有的物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境,先在书桌上放一本书,并问:Whats that in English? 学生会很容易地理解:It is a book. 接着老师在桌子上放上两本、三本书,并问:What are those in English? 大部分的学生会说:They are book. 这时老师要及时地将错误之处指出-要用 books 而非 book!在真实的语境中,学生们会很容易地理解,原来是两本书,这个时候要用复数了。为了达到巩固的目的,这个3时候,老
5、师可以换一种物品名词,继续进行创造语境地进行教学,可以使用学生现有的钢笔、文具袋、文具盒等。最后拓展到教室之外的物品,进行相关语境下,名词的正确运用。 动词为英语词组、短语、句子中最重要的一类词。如果教师引导地好,运用的语境恰到好处,学生在理解时态方面的内容时,就不会感觉到时态枯燥、无味、不容易记了。 笔者认为,在学生接触到词组、短语之时,老师一定要跟学生强调:词组、短语里的动词都要用原型。因为笔者从教学的经验来看到,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将每个单元里出现的重要的词组、短语很好地进行识记。但是一旦他们在句子中运用时,就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学生的头脑中根本没有时
6、态的概念,有些同学只是口头上能够说出不同时态,但他们在遇到句子的时候,根本没有思考时态的意识。 从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看,老师在教学时态前,一定要强调学生注意,英语中,动词在不同的时态里会出现不同的动词形式。先要在学生的学英语的意识当中,时时刻刻建立起时态的观念。 针对新课标(实验稿)期间,绝大部分的老师不敢提出小学要进行语法教学的这一现象,笔者认为,现在可以改变这一提之如“谈虎”的怪现象了!因为 2011 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语法: 1、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以下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 (1) 、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和名词所有格; 4(2) 、俗称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3) 、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 (4) 、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常用介词; (5) 、简单句的基本形式。 2、在实际运用中体会以上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比以前所接触到、采用的、怀疑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法,笔者认为,每一种语言,其实都是为了进行交流而产生的,而人们在交流的时候,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它是离不开具体的语境的。此即为“词为境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