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考抒情散文写作指津2014 年高考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对“写作”的要求是“能写记叙类、议论类、抒情类文章” ,首次给了抒情散文合法的地位。那么,在高考中写作抒情散文有哪些注意点呢?下面以一篇高中生的抒情散文为范例,通过“解剖一只麻雀” ,来对高考抒情散文的写作作一指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父子俩驾着一艘小船行驶在水面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就像海面上的一片树叶,眼看就要翻了。儿子惊慌失措,这时父亲发话了:快往船舱里灌水。当船舱里的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奇迹出现了,小船不再剧烈摇晃。 某农村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着几个年幼的子女。她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还必须超负荷干活,虽然
2、人很老相,但身体健康。她没有时间生病,也不能生病。而正是这种负荷让她坚定而健康地生活着。行船是如此,生命也是如此!负重的生命才更有韧性,更为健康。适当地给自己的生命负点儿重,这样或许活得更有意义。 请以“生命的负重”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生命之重 郁翔 我曾为一棵树而感动,一棵普通的榕树却不平凡。 在长江中下游的一座山上,我见到了这棵树,满目葱茏,树冠极大,触地的枝丫又插入地下成为新的根系。我如何来形容它的粗壮呢?枝丫横斜,人已经不能亲近它。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限,就用自己的枝干造了一座宫殿,更造就了一种磅礴浩大
3、的气势。它不能再笔直地向上生长,因为它的树冠太大。可是如此重负却没有让它低下头颅,它在力之所及的范围内创造了另一番辉煌。 正在我惊叹之时,当地的向导捡起一枚石子,用力向树冠投去。霎时间,鸟儿的惊叫声此起彼落,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鸟儿从树冠中惊起,我甚至能感觉到鸟儿扑棱翅膀所扇起的风。这棵树竟是这么多鸟儿的家,它在承受自身之重之外,还包容了如此多的鸟儿! 然而我想,这棵树是幸福的,它承受了生命之重,便将生命之美演绎到了极致! 负重的生命是如此有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将意志与生命一起在艰难困苦的磨刀石上打磨,将韧性与心灵一起在挫折痛楚的火炉中锻造,人生有了厚度和力度,
4、便能够风雨无惧。 巴金就是一棵在漆黑的夜中默默承受生命之重的大树。他生在风雨如磐的岁月,社会的黑暗犹如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他的身上,他弯曲的背屈向深重的地母,使他看到了人民所承受的生活之苦。后来,爱尔3克的灯光照亮了他的路,他用手中的笔描画出他滴血的心。渐渐地,巴金在这重负中直起身来,因为承受着生命之重,就一定要起来。他看到了远方美丽的朝霞,也看到了身后文字铺就的路, 家 春 秋搁在手中,沉甸甸的。 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或许今天我们会怨恨身上所负的担子太重,有时甚至会因重压和挫折而心力交瘁。然而回首所走过的路,你就会明白负重带给我们的一切。 生命没有不能
5、承受之重,负重的生命才会更加厚重。 我将那棵榕树的照片放在案头,那巨大的树冠连同盎然的生机久久留在我的心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此言亦为高考抒情散文写作之要旨。这里的“入” ,就是思辨的“深入” 、立意的“深邃” 、主旨的“深刻” 。有了这个“入” ,方能高屋建瓴,一览众山,从心所欲,随兴驱遣。 抒情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神” ,其实就是文章的主旨。 “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 。这个“主旨” ,在下笔之前一定要想“深” 、悟“透” ,
6、并让它成为贯穿文章的一条“红线” 。 上述文题从立意的深度来看,可以有多个层面的开掘:“物”的负重“人”的负重;“生存”的负重“生活”的负重;“物质”4上的负重“精神”上的负重;负“个人”之重负“家庭”之重负“社会”之重负“国家”之重负“人类”之重。上述佳作正是从第两个层面来进行开掘的,从而凝练出了“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这样的深邃警句,并让它贯穿全文。这就使全文的主旨聚焦于一点,而毫无旁逸斜出之感。 抒情散文的写作可谓“思接千载,神游万仞” ,所以在选材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皆可入文。但从高考抒情散文写作的操作层面来看,选材应当追求“精当” 。其标
7、准,大致说来有如下五点: 要“正切” ,不要“旁敲” 。因为“正切”的素材,才能直击中心意旨。 要“厚重” ,不要“浅薄” 。因为“厚重”的素材,才能震撼人的心灵。 要“大气” ,不要“琐细” 。因为“大气”的素材,才能膨化文章气派。 要“鲜活” ,不要“陈腐” 。因为“鲜活”的素材,才能吸引人的眼球。 要“熟稔” ,不要“生疏” 。因为“熟稔”的素材,才能自我深度透视。 上述佳作选的素材,均为作者心中蕴蓄已久的素材,既“正切”题旨,又尽显大家气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长江中下游的一棵树冠极大,枝丫触地、飞鸟满树的大树” ,清新自然,给人以神清气爽、眼前一亮之5感,可谓“鲜活” ;“巨擘带走
8、雾雨电,后学追思家春秋” , “百岁老人巴金” ,历经世纪风雨沧桑,掌舵现代、当代文坛,撼人心魄,可谓“厚重”。 抒情散文写作中的布局,恰似园林的设计,匠心独运的是“景点” ,胡乱堆放的是“砾场” 。抒情散文的布局虽然十分强调“一线(线索)串珠(素材) ”,但不同的“串”法,就能编织成不同的妙品可行云流水,亦可九曲回肠;可排云直上,亦可斗转星移;可大步流星,亦可曲径通幽;可大刀阔斧,亦可精雕细刻;可一气呵成,亦可一唱三叹 上述佳作的布局,既有细针之缜密,亦不失云海之翻腾。整体布局上,作者由“树”及“人” ,而且以一个“巴金就是一棵在漆黑的夜中默默承受生命之重的大树”的过渡句将这两个论述层次天衣
9、无缝地缝合到了一起。在“树”的层面上,当地向导的一枚石子砸出了一番新的天地,巧妙地将“承受自身生命之重”升华至“承受万物生灵之重” ,诚可谓石破天惊。在“人”的层面上,作者用“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这样一个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将“文化名人肩负的社会重任”延展至“芸芸众生身负的人生重荷” ,诚可谓别开洞天。 所谓意境,就是“意”与“境”之合。 “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境”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象。 “意”和“境”的妙合,便形成意境。清代文学评论家何绍基对“意境”的营造曾有过精辟的阐述:“不肯使6人不知,又不可使人遽知。 ”“不肯使人不知”是说意境的营造不
10、可过于深奥。 “又不肯使人遽知”是说文章要有意味,而味要靠“咀嚼”方能品出。而从操作层面来讲,高考抒情散文写作中的意境营造特别要注意如下两点: “意”要“契合题旨” ,不要“背离题旨” 。因为只有“契合题旨” ,才能进而昭示题旨,演绎题旨,生发题旨,从而使题旨的内蕴更为丰厚,更为充实。 “境”要“契合物性” ,不要“背离物性” 。因为只有“契合物性” ,才能符合生活逻辑,才能不着斧凿之痕,从而于“无为之物”之中寓进“有为之意” 。 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意” “境”交融,才能使营造出的意境有字外味,有声外韵,有题外意。 上述例文中的那棵榕树,它有“意”它不仅承受着自身的重负,而且还承受着
11、一树鸟儿的重负。承受“自重”是一种“本分” ,而在达到极限时还能承受“它重”则是一种“境界” ,而且正是因为“承受了生命之重(包括“自重”和“它重” ) ”,所以“便将生命之美演绎到了极致” 。它有“境”它“满目葱茏,树冠极大,触地的枝丫又插入地下成为新的根系” “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鸟儿从树冠中惊起” 。 “意”和“境”的有机结合,强烈地驱遣着“我”将这棵眼中之“树” ,定格为一幅永恒的“照片” ,不仅“放在案头” ,而且“那巨大的树冠连同盎然的生机久久留在我的心上” 。这就将自然之景定格为生命之美,幻化出诗化人生的美感,余韵袅袅,回味绵长。 7抒情散文的语言是要追求文采的。 “文采”是什么
12、?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认为,文采指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这当然也是文采的一种,把握得好,可令人意荡神驰。但是,就高考抒情散文写作而言,文采更多的是指内涵的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上,返璞归真为上。其标准,大致说来有如下三点: 1.要“内涵” ,不要“绣枕” 。因为有丰厚“内涵”的语言才有让人反复开掘的内蕴。 2.要“蕴蓄” ,不要“直白” 。因为“蕴蓄”的语言才能勃发人反复咀嚼的阅读冲动。 3.要“本真” ,不要“矫情” 。因为“本真”的语言才更有冲击力、穿透力和震撼力。 上述例文中的“家 春 秋搁在手中,沉甸甸的”的一句,就恰似陈年老窖,让人愈品愈感韵味十足:家
13、 春 秋 ,厚厚三大本,100 余万字, “搁在手中,沉甸甸的” ;由家 春 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 ,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搁在手中,沉甸甸的” ;家 春 秋的创作是巴金对人民所承受的生活之苦的一次深味,是对华夏民族所经历的深重苦难的一次沉思,更是对一个文学家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 “搁在手中,沉甸甸的”从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细细品味这个“重” ,你就能品出万千“韵味” 。 8相信广大考生只要修炼出真功,淬炼出利器,就一定能手缚苍龙,笑傲高考,在考场之上写出既如山之沉稳,又如水之灵动的抒情散文佳作。 (编辑 白 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