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情感智慧 构建灵动课堂.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93379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发情感智慧 构建灵动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激发情感智慧 构建灵动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激发情感智慧 构建灵动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激发情感智慧 构建灵动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激发情感智慧 构建灵动课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激发情感智慧 构建灵动课堂什么是灵动的课堂?走进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就会发现教师的机智与敏锐流淌在课堂的每一个瞬间吴老师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现状,巧妙地利用教学中的“随机”现象,把握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为学生不可预约的精彩创设契机,从而感受探索和发现的快乐,激荡创新思维的火花。 一、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 一节课只有 40 分钟,哪些生成性问题是资源,需要渲染和放大?哪些问题具有引发讨论的价值?怎样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教师要在课前准备时做出理性的判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机智地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 为什么要学习估算? 在数学课

2、堂上,学生学得最多的是准确计算。计算就需要准确!这个意识经过多年的学校学习和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俨然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那么此时学习“估算” ,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上课伊始,吴老师向学生询问:“同学们,有关估算的知识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接触过。关于估算,你在学习过程中碰到过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要估算呢?” 生:“估算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2生:“估算是什么人发明的?” 生:“估算有方法吗?如果有的话,能把它们分类吗?” 吴老师:“大家提了这么多、这么好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曾经提过这样的问题:吴老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估一估?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精确计算啊?同学们,

3、你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 学生立刻回应:“遇到过!” 吴老师笑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研究。 ” 为什么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正好就是吴老师为本课学习预设的问题呢?答案就是吴老师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她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俯下身来以学生的视角审视什么是估算?为什么要学习估算?什么时候使用估算?能够读懂学生的教师,才能预设到学生想要研究的真问题,而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 二、创设灵动的学习情境 读懂学生,不仅要读懂他们对数学知识的需求,还要体会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已经对精确计算有了较深情感的学生,此时面对“估算”会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呢? 青青购物 吴老师创设

4、了“青青购物”的情境,如果你是青青,在下面这几种情况下,什么时候使用估算呢? 当青青想确认 200 元钱是不是够用时; 当收银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收银机时; 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3多数学生选择,但有几位学生选择。 吴老师马上追问:“假如你们买东西时花了 168 元,收银员估了估告诉你,就交 200 元吧,你交吗?” 几位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不交!付钱时,花多少就得付多少,是精确计算。 ” 吴老师赞赏道:“对啊,当收银员告诉顾客要付多少钱时,一定是个很准确的数,而要确认带 200 元钱够不够时,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知道五种商品大约花了多少钱就可以了。同学们,是这样吗? ” 学生都会心地

5、笑了。 “青青购物”多么亲切的场景,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过类似的生活经验,此时以生活数学的模样出现在课堂上,正好解决了学生学习估算的困惑点为什么学习了计算还要学习估算?什么时候需要估算?可见吴老师正是依据学生的经验、知识基础和学生与估算的心理距离,为学生精心预设了这一灵动的学习情境。 又如“乘车”也是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吴老师让学生通过面对“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以及如何恰当选择和使用估算方法,使学生有机会在应用中,将学到的估算方法内化。 大估好还是小估好? 提出问题:350 位同学要外出参观, 有 7 辆车, 每辆车 56 个座位,估一估, 够不够坐? 有的学生认为:“太够了!” 吴老师立

6、即追问:“太够了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估的?” 4学生回答道:“我是把 56 个座位看成 50 个,一共是 350 个。可实际上每辆车有 56 个座位呢, 所以太够了。 ”还有的学生补充道:“我是大估的,把 56 看成了 60, 607=420, 所以够用。 ”还有的说:“我觉得可以把 56 看成 55,然后 55 再乘以 7。 ” 吴老师再次抓住学生的回答追问:“好!既然有这么多估算的方法,那么对于这个问题, 你们认为小估好一点, 还是大估好一点?”学生认为“小估”好。吴老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不选择大估呢?”学生解释说:“本来每辆车只有 56 个座位,你估成 60 个了, 万一来的人多了,就

7、有可能不够。 ” 吴老师立即抓住“万一”这个词,向其他学生提问:“这位同学说的万一是什么意思?能举个例子吗?”看似简单的提问,却逼近了问题的实质,又一次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 就是这个“太够了”和“万一” ,让学生体会到要恰当选择和使用估算方法, “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 ,教师不能只是传授一种知识、表达一种形式,而应该重视数学核心的教学,让学生去经历一些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思考与修正中发展数学思考。 三、构建灵动的学习机遇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资源产生于学生思维与新知识发生碰撞的一瞬间。教师要把握住这意外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有效地加以反馈和利用,构建和谐灵动的学习机遇

8、。 吴老师认为,一名好的数学教师,首先是一名组织者, 组织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研究问题;其次是一名合作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分享5彼此的知识、智慧和思想;还要是一名指导者,有效地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 ,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增长智慧。 精算好还是估算好? “估算”一课就要结束了,吴老师询问学生们的收获,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今天学了估算,使很多问题都变简单了。 ”有的说:“我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到估算,而且用的时候还得特别恰当。 ”吴老师追问了:“你的恰当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该大估的时候就大估,该小估的时候就小估

9、,要选择合理的方法。 ” 此时的吴老师没有忘记班上还有一个坚持“精算”的学生呢!“精”同学会有什么想法呢?“精”同学回答道:“估算有好处,但是也不能什么事都估算,该精算的必须精算。 ”吴老师赞同道:“该精算必须精算,不需要准确计算时估一估就可以了,要学会选择和调整,经验需要慢慢地积累。 ”“精”同学得到吴老师的认可后,也不忘“认可”一下老师:“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吴老师终于等到了期待的“花开”!由衷地称赞:“你真棒!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多么深刻的感悟啊!” 借助“精”同学的这一结论,全体学生对“估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不其然的学习机遇中,生成的是方法,更是智慧。 四、激发灵动的学习智慧

10、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缺乏了所谓的教育机智,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的老师。课堂教学是千变万6化的,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应当以此为契机,激活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自主经历探究与体验,从而提升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形成方法、意识和思想,而这样的课堂也才是真正灵动起来的课堂。 “凑调估”的诞生 走进吴正宪老师的“估算”一课,看看“凑调估”是怎样诞生的。 吴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曹冲称象中六次称石头的数据: 328 、346、 307、 377、 398、 352(单位:千克) ,请学生估计大象有多重。 在反馈学生的估算方法时,吴老师看

11、着黑板上“3007=2100”的估算结果,一边露出琢磨的神态,一边自言自语道:“这是谁写的?人家明明是 6 个数,你怎么整出来 7 个数呢?”顺着话音,大家把目光投向了这一“特殊”的方法。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想来解释这种方法了。此时的吴老师已经把充满信任的目光投向了“创造者” ,并以坚定的口吻说道:“还是请我们的创造者自己来说一说吧!” 再看“创造者”早就已经抑制不住兴奋的神情,开始侃侃而谈了:“表面上看有 6 个数,但是我把每个数取走 300 后,又把剩余的部分凑在了一起,像 28、46、77凑着凑着差不多又是 1 个 300。我想,7个 300 一定比 6 个 300 更接近准确值吧!

12、” 欣赏、赞同的掌声自发地响起。 吴老师用红色粉笔在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方法边画了个大大的“” ,这是对“与众不同”的奖赏,因为这种“与众不同”延伸出来就是“创7造”和“创新” 。 吴老师用假装疑惑,探寻学生的思维过程,再用诚恳的感叹“这整出来的第 7 个 300 真是与众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方法背后的数学内涵。吴老师为什么能抓住这与众不同的“第 7 个 300”,引导学生思考方法背后的数学内涵呢?这正是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真正的研读。看似“随机”的“第 7 个 300”其实是吴老师精心设计的学习资源,是“大估” “小估” “四舍五入估”等之后的必然“产物” 。 吴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流淌着生命的活力,她让学生的真性得到保护,让学生的灵性得到释放,让学生的知性得到满足,让学生的人性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感受着吴老师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不禁让笔者联想到了席慕容的一首生命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 ,吴老师的课堂何尝不是一首生命的诗呢?所有置身于课堂中的人,共同经历了 40 分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但是这些感受离不开吴老师的初衷: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创造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用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来返还属于学生的精彩世界。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100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