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学活动中基于教育公平的幼儿教师应答策略摘 要 教师应答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教学策略,作为师幼互动的基本形式,应答的教育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为了更好的发挥应答的教育价值,应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出发,兼顾一视同仁与因材施教,多采用协商型的积极应答策略,少用命令型的消极应答策略。 关键词 教育公平 教学活动 应答策略 教师应答是幼儿园教育中一种十分常见而重要的教学策略,也是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教学策略,更是师幼互动的基本形式。卫瑟门曾指出:“教师的任何一种应答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对幼儿来说,这些反应来自令他们尊敬的且具有权威性的教师。教师给予幼儿的反馈会在无意中鼓舞或是伤害
2、他们的自尊。它有可以增加或减少思考,可以允许或不允许思考,也可以增强或抑制思考的权威。 ”一般而言,良好的教师应答可以稳定幼儿情绪、增强幼儿自信心、激发幼儿思维、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还可促进师幼良性互动,形成和乐的师幼、幼幼关系,不断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等价值。一、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常见应答策略的分析 (一)无效型应答 2在日常的教会活动中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应答的教育价值,在面对幼儿时常常采用无效型应答。无效型应答主要表现为答应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或是无应答行为。第一种情况,如:教师常常没有针对具体问题,而是笼统的表扬幼儿:“你最棒” “真聪明” “你真行” “顶呱呱
3、”“对,就是这样的”等,或是盲目批评:“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啊?” “这个也不行,哪个也不行,你到底想要做什么?” “就这样,不准再说了”等。这样的应答方式既不能让幼儿明确自己的优缺点,进而提高幼儿的判断能力,更可能养成幼儿要么自大、要么自卑的心理,对幼儿的发展实为不利。第二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顾虑幼儿感受,枉顾幼儿意见,我行我素,对幼儿的问题视而不见,回避应答,这种应答策略常常让幼儿不知所措,无法判断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思想的表现情况,很难得到进步。 (二)命令型应答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采用命令型应答策略,如大班艺术和语言整合活动爷爷一定有办法 ,教师在给幼儿
4、看了有办法的爷爷给小约瑟一条毯子,然后再改制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纽扣等的一系列过程中,要求幼儿也当一个有办法的爷爷或奶奶,把毯子按顺序剪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和纽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说:“剪对了,就是先剪成外套” “这个不对,你看看有办法的爷爷把外套变成什么了,我们就变成什么” “再后来是剪成什么了,我们再来看看有办法的爷爷是怎么做的” “这个剪错了” “刚刚剪过的不要再剪了”等等,没有给予幼儿发挥的空间,没有考虑幼儿的想法,教学过程是按3照教师的路线在走,给予幼儿的应答也是简单命令式的。这类应答常常置幼儿于严厉的气氛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只能战战兢兢的跟在教师后面,
5、按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 (三)协商型应答 在科学儿童观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学习特征与方式等。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越来越尊重幼儿的意愿,主动听取幼儿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协商型应答的环境,给幼儿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如“可爱的小螃蟹”教学活动,教师的活动设计是引导幼儿观察螃蟹,了解螃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而幼儿观察螃蟹走路时引发了:“螃蟹是怎么打架的”这一问题,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就螃蟹的自卫与攻击进行了观察和探讨,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问题,积极回应幼儿的问题,并营造幼儿探讨解决问题的环境。这样的应答是把幼儿置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以幼儿的终身发展为
6、旨归,既结合幼儿的兴趣,也把问题上升到对幼儿有利的一面进行探索,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二、基于教育公平的协商型应答策略的运用 教学活动是师幼互动的应答过程,也是师幼认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过程,教师对幼儿的应答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为了促进幼儿园教学过程公平,教师应积极采用协商型应答策略,并在运用协商型应答策略时尊重幼儿,以正面积极引导为主;发挥教师教学智慧,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注意顺势引导,加深对问题的探讨,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升。 4(一)尊重幼儿,以正面积极引导为主 尊重幼儿是教师帮助幼儿成长的关键,只有教师真正做到尊重幼儿,才能引导幼儿获得真正的发展。幼儿是一个有
7、待发展的个体,各个方面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正面教育是教师应该采取的主要策略,一方面正面教育可给幼儿带来很好的榜样效应,另一方面正面教育可以避免幼儿可能因负面教育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耐心应答幼儿,不能说反话,更不能讥讽、嘲笑幼儿。 (二)发挥教学智慧,因材施教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展现,师幼互动中教师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幼儿的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回应幼儿,为幼儿提供发展的支架是教师的重要职能。 如“乌鸦喝水”的故事讲述中,教师问幼儿:“如果你是小乌鸦,当你口渴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或是“除了把小石头放到瓶子里让水位升高喝到水还有什么办
8、法呢?”还可以启发幼儿讨论:“当太阳很大的时候,我们想出去玩需要准备什么呢?” “口渴的时候还有什么解决办法呢?”给幼儿提供不同程度的问题,也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因材施教的一种策略。 (三)顺势引导,加深探讨 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能够启发幼儿思考出一些别具一格的想法来,但这些想法常常也只是限于想法,不能更深一步地挖掘,以致于教学效果受到很多的限制。 如有几位教师组织“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的谈话活动,当教师问5幼儿,如果是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用七色花来做什么呢?大部分幼儿都回答:“我想要玩具” “我想要汽车” “我想要遥控飞机”等等。一位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别人的人是快乐的” ,鼓励幼
9、儿回忆最后一瓣花是怎么用的,最后得出结论是帮助了别人才是七色花最快乐的事。另一位教师则是引导幼儿使用七色花变换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并把它画下来。还有一位教师说:“那好,我们现在把小朋友们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再看看怎么样才能让大家的愿望实现。 ”于是教师统计了幼儿的愿望,发现最多的还是玩具,包括汽车、飞机、轮船、积木、布娃娃等,教师引导幼儿:“七色花是一个童话故事,虽然我们不可能有真正的一朵七色花,但我们班有这么多的小朋友,我们可以让每个小朋友带一个玩具来,我们还有一双双能干的小手,我们也可以自己做一些玩具,这样我们就能建造一个玩具城,我们就可以玩到很多的玩具了。 ”于是,下面的两周里,教师和幼儿一起策划玩具城的布置,并制作了一些玩具,玩具城正式建成之后,幼儿们进入玩具城里不同的房间玩了起来,这一活动后来以玩具区的形式延续了下来,发挥了巨大的教育价值。可见,只有不断拓展、挖掘才能让教学不断走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