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堂教学信息量化评价的实践与反思摘 要 从量化的角度,利用信息处理手段对课堂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师生交互过程及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数据编码和量化分析,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对课堂信息进行客观的、定量的记录、分析和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课堂教学信息;录像;信息编码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090-03 1 研究背景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点。而课堂实践本身蕴涵着教师专业成长的丰富资源,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案例研习和反思,教师能够更加了解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专业技能。 本研究应用借鉴了
2、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主持的 TIMSS 项目所采用的方法,利用录像带进行研究。与传统的课堂观察或者调查问卷相比,录像带观察具有不受人数、时间限制,多人、多角度重复观察,可复制性等特点,能为课堂的客观评价提供有力依据,运用数字化技术分析课堂教学过程,改变了以观察为主要手段而进行的实验研究。通过质与量的互补,帮助教师全面反思教学和客观评价,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 22 量化研究程序与分析说明 研究程序为:确定课堂信息处理的数据发生源选择样本课现场摄录录像带的数字化处理课堂教学信息编码统计分析。 本研究主要立足于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分析,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解,明确构成教学的各种成分、要素、侧面,
3、以对教学系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程度、师生互动情况、学生主体性的是否得到发挥等方面。基于此,本研究随机选取一个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以此说明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 通过使用录像设备摄录教师整节课的教学现象,从时间与动作两个维度,对教师的教学做客观细致的分析与评价,即课堂教学的归类分析。目的在于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分析与评价体系,并力求使得这一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可信度,以弥补以往靠主观回忆的经验感觉型评价方式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分析与评价的客观准确性。 3 课堂信息数据编码及分析 在课堂教学行为的量化分析研究领域,
4、比较成熟的是 1970 年美国学者弗兰德(Flanders)的互动分析系统 FIAS。FIAS 分析的要素是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的对话,利用一套编码系统把师生语言互动的情形记录下来,据此作具体的分析。 因此,FIAS 包括 3 个部分: 1)一套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 2)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标准; 33)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 3.1 数据归类 根据弗兰德的互动分析系统 FIAS 的行为分类,结合教学的当前实际,增加能够反映学生行为的内容,以及能够反映技术与师生互动的内容。将沉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使其行为的反映更加合理。具体分类见表 1。 根据此表,对教学过
5、程中的行为记录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采样。选取一节 40 分钟的课,通过采样,得到教学过程的分类行为数据序列。此序列实际上是将教学过程以一定的编码方式转换成代码序列。这种编码方式是由分类表决定的。从此分类数据序列,可以看出整个行为的迁移过程、行为的分布和变化过程。 3.2 数据处理 对分类行为数据序列进行处理,迁移矩阵的纵向表示单元行为组中前面的数字(类别号) ,横向表示后面的数字(类别号) 。矩阵中各个元素表示对应行为组出现的次数。通过行为组出现的次数统计,得出迁移矩阵。 通过迁移矩阵分析教学过程中两相邻项目间的迁移关系,得出本节课教师所呈现的教学设计的常规为:教师讲解后向学生提问;学生应答后
6、教师总结;通过教师学生主动应答。 3.3 时序列分析 根据课堂教学行为迁移矩阵,利用统计工具,可以绘出教学过程的时序列图,如图 1 所示。这里只截取了教学过程开始部分的 30 个采样点。从图中可以分析教学过程中多个项目间的关系,即随时间的变化、教与4学双方侧重点的转移。通过此图的分析,教学者可将其与事先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从图中可以看出,教学过程的前 7 分钟,教师行为较多;随后的 13分钟内,学生活动有所增加。这说明在教师的讲解引导后,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活动或问题的讨论。通过将教学过程截取为若干时间序列,可以在其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多个项目组成的序列间的相互关系。 3
7、.4 交互分析 根据课堂教学行为迁移矩阵,利用统计分析软件 SPSS 统计出教师、学生在课堂各种行为的频度分布关系,见表 2 课堂交互行为比例统计表。1)教师语言 61%、学生语言 30%,教师、学生语言比例适当,说明教师并没有成为课堂的主宰,造成“满堂灌”的现象,较好地反映了课堂中积极的学生行为。 2)教师通过指示期望学生回答与通过鼓励的方式促使学生回答的比例为 14%,说明本节课的教师较好地运用了激励引导的策略,以一种不具威胁性的方式帮助学习者指向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而非被动地思考和回答问题。 3)沉寂比例为 6%,说明学生有部分沉寂思考和做练习的时间。由于采样频率的关系,没有出现
8、课堂混乱情况。 4)学生讨论与应答比率为 7.14%,比率较低,说明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经过讨论得出结论的较少,通常都是独立学习思考后的结果,学生的协作学习效果较差。这也是当前教育改革所强调的,要培养学习5者的协作学习精神,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共同建构完善知识体系。 5)技术使用比例为 3%,这是在 FIAS 中未体现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它们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因此,技术的使用在研究中必不可少。4 结论与反思 本研究主要运用归类分析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评价,为面向过程的教育评价提供思路和方法。但在实际实施中,还要注意三个方
9、面。1)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在量性评价的基础上组织教师、教研组、观察者进行讨论,把自评互评相结合,对讲课教师的教态、肢体语言、组织教学的能力等无法测量的信息进行评价、反思。 2)考虑研究的信度问题。在进行教学分析时,研究者要组成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要与同伴进行讨论,对研究过程和条件等进行清晰的界定。 3)采样间隔会对课堂教学分析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其具体采样时间间隔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视具体教学案例的长度和师生行为持续的平均时间来定。在比较有影响的分类系统 VICS 和 FIAC 中,都推荐采样间隔为 3 秒。 参考文献 1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21. 62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8-104. 3朱玉东.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