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高校反恐教育摘 要:高校恐怖事件涉及到学生、学校、国家的安全及未来发展,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反恐教育,它是整个国家、学校、学生的安全互动与反馈过程。高校反恐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生命安全、国防安全等意识的提高,从而可以促使其远离恐怖分子的引诱与迫害。因此,高校反恐教育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政府应积极探索、构建及推广高校反恐教育战略体系,并督促反恐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恐怖主义;恐怖活动;反恐教育;高校;实施战略 自“911”以来,恐怖主义成了世界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近年来虽然国际上加大了反恐力度,但是恐怖活动仍在持续,并没有从根源上消除。2008 年 30 日,位于西班牙北部潘普洛
2、纳的纳瓦拉大学校园停车场内发生一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 21 人受伤,这让人们猛然惊醒,高校也有可能是恐怖分子的制造恐怖活动的对象。 在中国也同样面对着恐怖分子日益本土化的趋势, 重视高校反恐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反恐意识,从而提高其生命安全素质和心理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是我们应该提倡的高效的反恐策略。 一、高校反恐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所谓“恐怖” ,在汉语里原指“由于受到威胁而引起的害怕心理”1。在英语里, “terror”(恐怖)的意思是“extreme fear”2也有与汉语相同的含义即极度害怕。比较得出,在这两种语言体系里,恐怖都倾向2于制造一种心理的恐慌3。以此为
3、出发点, “恐怖活动”实际上就是指使人感到极度害怕从而引起心理恐慌的行为4。笔者认为,恐怖活动,不仅仅包括某些组织出于政治等目的而通过暴力或毁灭性手段制造恐怖行动,也包括个人出于私人目的而制造的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件,比如马加爵事件。 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恐怖主义事件主要是由极左翼和极右翼的恐怖主义团体,以及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组织和派别所组织策划的5。 学校反恐教育
4、是融国防教育、爱国教育、生命安全教育、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6。学校反恐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使国民远离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的引诱和迫害。本文中的反恐既包含反对个人、组织等制造的恐怖活动, 又包含反对个人、集团或国家恐怖主义犯罪行为。高校反恐教育的内容既包括让学生在面对恐怖事件时能够坦然应对、自救互救教育, 又包括对学生进行远离恐怖主义犯罪的相关知识的教育。 二、我国高校急需反恐教育 英国智库牛津研究小组指出: 反恐怖战争需要民间团体、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结成联盟, 这是一个长期的战争, 不一定用军事手段, 但一定要用文化和教育的方式来进行7
5、。针对恐怖活动的频发以及恐怖主义3日益本土化,甚至蔓延至校园,高校急需要进行系统全面的反恐教育。 1.我国高校反恐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是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但是依然可能会成为恐怖袭击的对象,也可能发生恐怖活动。某些大学生或社会人员的不健康心理或对于现状不满导致的仇视社会心理,会导致在高校发生惨烈事件,从而让高校蒙上一层恐怖的面纱,甚至某些有组织的恐怖分子直接策划高校恐怖活动,影响高校安全。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反恐工作,并取得一定成就,于 2008 年颁布防范恐怖袭击手册 ,全民反恐意识有所提高。但是在高校反恐教育中,虽有多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政府对高校反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反恐教育体系
6、有待构建和完善。政府对高校的侧重点在于人才的培养,相对减轻了对高校反恐教育的重视,而高校的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文化功能也未能很好的促进反恐教育的推行,从而导致反恐教育战略体系未能全面构建。 缺乏可用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资金的投入。由于政府同级部门以及高校之间缺乏协调,因此很多公共安全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反恐教育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众多高校并未开设系统的反恐教育理论及实践课程,学生以自我教育为主。高校的重心侧重与大学生专业知识及社会技能的培养,众多高校为将反恐教育纳入日常课程。由于还没有开发想成统一的反恐教育理论体系及实践演练模型,也影响了高校反恐教育的开展,学生反恐教育以自我教育为主。 4部
7、分高校虽然开设反恐教育校本课程,但是教学形式单一,实际演练难以实施。某些高校开设了校本反恐教育课程,但多是一理论学习视频教学为主,同时由于教学场地等的协调性,难以大范围的实行反恐教育现场真实演练。 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对反恐教育的重视性不够,反恐教育的规范性和有效反馈以及相关的监管缺乏,也影响了高校反恐教育的有效实施。2.学校反恐教育的迫切性 国际大环境要求加强反恐教育尤其是高校反恐教育。目前国际上反恐行动在持续进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有效防范恐怖袭击。国际反恐战争能否取得完全性胜利, 一定程度上讲取决于能否有效消除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8。对意识形态影响的最大因素就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高校反
8、恐教育大范围的推行,可以从根源上阻止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 高校反恐教育是构建和谐大学文化,构建和谐高校的题中之义。某些个人由于自身原因制造的影响重大的恐怖活动,比如食堂投毒、马加爵事件,具有突发性和难控制性,通过反恐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警惕性,同时通过心理的疏导可以减少类似事情的发生。高校通过反恐教育可以进一步促进校园和谐。 高校反恐教育是学校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高校通过反恐教育既促进了校园安全的实现,也可以促进大学生远离恐怖分子的引诱和迫害,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种良好途径。 加强高校反恐教育, 5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心理素质, 已成为目前高校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构建高校反恐
9、教育实施战略体系 开展推行高校反恐教育,首先必须构建高校反恐教育实施战略体系。高校反恐教育要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实行并形成统一联系体,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多元教育主体的作用,结合社会有效资源,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框架下,进行知识与技能等全方位、全过程、多方法整合的综合教育。 1.宏观方面 科学规划,增强高校反恐教育意识的前瞻性和战略性。要把高校反恐教育置于战略高度,科学谋划,全面推行。恐怖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严重性、多变性等特点。因此,对社会风险因素的研究、评估就非常重要。用前瞻性的眼光把握高校反恐教育,及时防御高校恐怖事件的发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潜在的突发风险,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反恐
10、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反恐意识,从日常生活中学习积累应对恐怖事件的基本技能。 全盘把握,促使形成反恐教育的系统系、连续性、动态性。对于高校反恐教育要进行全盘把握、整体规划,让高校反恐教育形成自己独特的系统,同时高校应对反恐时讯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从而实时调整教育策略,在动态中进行反恐教育,同时还需要紧密衔接历史保持高校反恐教育的连续性。 整合可利用资源,确保资金的充分投入。高校不是独立的个体,在6高校中进行反恐教育需要社会因素。要充分调动社会有效资源,为反恐教育提供后备力量及实际演练指导机场地。同时。资金的涌入可以为高校反恐教育注入新鲜血液,这就需要政府一定数量的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的投
11、入,为高校反恐教育提供物资保证。 完善高校反恐教育相关的制度,颁布高校反恐预案,确定高校反恐教育立法。高校反恐教育的全面推行,需要制度的保障,这就需要进一步确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同时,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颁布反恐预案,使高校在遇到重大突发恐怖事件是能及时有效的处理。若能把反恐教育纳入到相关教育法律高度,便能进一步促进高校反恐教育的全面实施。 2.微观方面 开发反恐教育校本课程,加强反恐教育的知识性教育。高校反恐教育重在学校,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同时加强反恐相关知识以及时事的传递。促进学生进一步全面了解和掌握恐怖主义的最新特点及动态,使学生能自觉原理恐怖事件。 学生、学校、社会全局互
12、动。大学生是高校反恐教育的主要对象,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促成学生和学校、学校和社会的有效连接,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全局互动。 高校反恐教育要实现理论知识教育与实际演练相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结合。高校在进行反恐理论教育的同时,还需要组织一定的实时学校反恐演练,现场模拟恐怖事件的现场,培养大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应急能力以及心理素质。 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由7于学生已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辨证地分析恐怖主义的成因、实质, 认识恐怖主义者的手段和目的, 并反思以往学习的反恐知识, 进而形成正确的反恐观9。 总之, 我国面临着个人或
13、有组织的恐怖活动及恐怖主义犯罪的多重威胁, 为保障大学生的生命安全, 社会的稳定安宁, 使我们的青年才俊远离恐怖活动的影响及恐怖主义的意识操控, 教育工作者应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建构高校反恐教育体系, 努力加强大学生的反恐技能, 提高大学生防恐素质,使我们的大学生远彻底离个人或有组织的恐怖分子的威胁与迫害。 参考文献 1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高一飞.有组织犯罪专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丛卓义 外国反恐立法的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08( 4). 5http:/ 6杜学元, 焦润丽学校反恐教育之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9 年 2 月. 7反恐不探源愈反愈恐N1 大公报, 2007- 04 - 12(A29). 8戴维?伊森博格. 全球战略报告: 美国威望大挫, 多国局势一片阴郁N亚洲时报, 2007-09-25. 9杜学元, 焦润丽学校反恐教育之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8(教育科学版) 2009 年 2 月.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