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太枯燥、太难懂,视数学学习为一种苦役,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则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集中注意力,发展敏捷的思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知识
2、,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变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才能,才能使学生“要学、会学、乐学” 。那么,如何激活课堂,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意识倾向性。数学学习兴趣是指渴望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在实际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具体场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1.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
3、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灵活多变,保持新颖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都有新鲜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 1.2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4、。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教师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从日常生活方面开始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从而萌发其数学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进而真正喜欢数学。 1.3 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 ”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2. 融洽师
5、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的一项双3边活动。真诚、信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一种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而师生间紧张的关系,势必影响到许多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创造一种“亲、和、助”的良好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如何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谈我的几点认识。 2.1 榜样示范。 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先行者是教师。教师的榜样于无声处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学生总把老师当作自己的镜子,甚至有时刻意去模仿教师的言行动作。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迟到、不早退、工作认真,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去影响学生,触动他们的心灵。教师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通过各方面
6、的学习完善自己,和同学们同步学习,用完善的知识结构,更新的知识能力及灵活应变的能力带动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个性。这样,学生打心眼里敬佩、尊重教师,师生间的距离缩小了,达到了心与心的相通,建立了自然、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2.2 理解尊重。 在师生关系中没有贵贱之分,教师要一视同仁,公平的对待每位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厌学生、残疾学生,要认真研究他们的心理障碍,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向上,乐于交往,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多接受,多施爱,多夸奖,多帮助,少歧视,少批评,防止出现他们在班级里被冷落的现象。只有尊重了学生,理解了学生,才能建立平等、互助、融洽的师生关系。 2.3 倾注爱心。 教师
7、对学生要:以爱导其心,以言导其行,以点导其面。爱是教育的前提,对待学生不一定非得用教师的特权去压住学生,重要的是应把我们的心灵献给学生,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4们在爱的感化下反思自己,找回自我。 3. 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绝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掌握知识,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
8、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观点。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 “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 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 “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变“苦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且减轻了学生的思想负担。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专心致志地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5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