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每盏灯都有一个传说【下水背景】 “咏物抒怀”类散文因其舒张天性,蕴藉深沉,作家爱写;又因其隽永清新,富有理趣,读者爱读。 “文似看山不喜平” ,这些散文往往在曲径通幽起伏波澜中散发着生活的理性的幽香。初中教材中的海燕爱莲说 紫藤萝瀑布等都是经得起咀嚼而历久弥新的佳作。 苏教版八下第一单元写作训练的主题是“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目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从本单元几篇课文中总结的“咏物抒怀”的写作方法。作文要求: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 “小草”“海潮” “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编者在导语中
2、指出了培养联想能力的有效路径,即“要向生活和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画面,要勤思精想,活跃思维” 。 据汪曾祺回忆,著名作家沈从文教学生写作文时就经常亲自“下水” ,与学生一道写。 “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示范而写的,因此试验了多种方法。为了教学生写对话,有的小说都用对话组成,如若墨医生 ,有的一句对话也没有。 ”所以,如何咏物,如何抒怀,我觉得倘若教师只是大讲一通理论,使学生最终像趴在窗户上的苍蝇, “前途一片光明,却不知出路在哪里” ,还不如事先“下水” ,一来可以亲身感知写作的难易深浅,及时调整指导策略;二来可以分享写作心得,避免说一大2通正确而无用的废话,使学生有“章”可循
3、,有“法”可依。 【下水作文】 每盏灯都有一个传说 李雪松 每盏灯都有一个传说。 这句话是女儿说的,那时我们正在小区西侧刚修好的一条马路上散步。两边的路灯或明或暗地照着路面,一盏接着一盏,如手臂般悠悠地直伸向远方。我突发奇想:“女儿,你能编一个故事么?” 她就说,每盏灯都有一个传说。 我吃了一惊。因为那个瞬间,我的脑海里闪过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人们对这条马路赞叹不已,却忽略了两旁默默播洒清辉的路灯。于是路就骄傲了,它对路灯说,你算什么东西,敢这么俯视我?可有一天,路灯真的坏了,人们经过时总是埋怨,这是什么鬼路!路终于明白了,朋友只有在失去时才知道珍惜” “是的,它就像我们的先辈,虽然不在了,却
4、照着我们的道路。 ”她又一次认真地说。 哎呀,你怎么会说出这么有哲理的话呢!我越发惊异起来。这时才发现,原来比起女儿,我的想法是那么的简单和幼稚!不知怎地,我突然就想起了父亲。十多年来,父亲就如架在我心上的一把琴,随意一触,就会生疼地想起。我说:“路灯就像你的爷爷,出生在泰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但他为了改变命运,一边结网一边读书,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扬州师范。后来为了支援里下河地区教育,来到了宝应农村。这3一来就是三十多年。直到现在,村子里的老人们还常向我描述起当年那个白白净净的清瘦的少年背着书包在田埂上深一脚浅一脚走过的情景,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刻苦求学献身教育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可惜
5、啊,爷爷没有见过你,如果他能亲眼见到孙女长这么高了,该多高兴啊!” “也许,这就是爷爷的传说吧。 ”女儿若有所思地说。我分明看见,在她的眼瞳里,有一种亮亮的东西在闪烁。 “你知道我家为什么清明节烧纸时总是先盛上一大碗饭,再插上好几双筷子吗?家谱上说,明洪武年间,我们的先人为避战乱,举家出逃。乘一只小船,沿途乞讨。但家规甚严:无论今天讨到多少饭,哪怕只有一口,也必须全家分食,这就叫有难同当!”讲到这里,透过昏黄的灯光,我仿佛看见寒冬大雪,烛光如豆,一家人围坐于乞讨来的半碗残羹前,相互推让,竟无人动箸 也许,在今后每一个肆意挥霍亲情的日子里,那些直立着的筷子会如箭般直刺眼底! 哦,女儿似懂非懂地点
6、了点头。 “是的,你看,每盏灯都有一个传说,无数盏灯就有无数个传说。 ”我看着由远及近的一排排如手臂般伸过来的路灯,陷入了沉思。无数的先人像一场接力,一辈辈地呵护着积攒下来的微弱的希望之光,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地,聚成照亮我们生命旅程的灯火,然后默默地走进发黄的历史,如路灯般,用他们温柔的目光抚摸着我们。而他们,断然不会想到,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和女儿在路上散步,然后突然从灯光里4看出了他们。 而且,我知道,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也将会如祖辈般站成一盏灯,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快乐或者忧伤地走过 这些,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她说。因为此刻,十二岁的她竟然知道每盏灯都有一个传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的呢!
7、 【写作指导】 在“咏物抒怀”类文章中,如何“咏物” ,如何“抒怀” ,我结合下水文和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概括为四个方面和学生分享。 1.言之有“物” 。这是从描写对象的角度来说的。联想是由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心理活动。 “咏物抒怀”类文章并不是有物可写就行的,所描写的事物必须“个性鲜明” ,而且必须与联想到的事物有“相似点” 。本单元课文中海燕、白杨、石榴和紫藤萝等形象都是如此。这篇下水文正是因为紧紧围绕路灯“或明或暗” “一盏接着一盏”的特征来写,才使后面产生的一系列联想显得自然而不牵强。 2.言之有“序” 。这是从描写顺序的角度来说的。以白杨礼赞为例,作者先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再描
8、写内在神韵。这篇下水文先描写“两边的路灯或明或暗地照着路面,一盏接着一盏,如手臂般悠悠地直伸向远方” ,从而把思绪拉长,引发对父亲的怀念、对淳朴家风的追忆和对亲情的珍视;接着从“由远及近的一排排如手臂般伸过来的路灯” ,联想到无数的先人像进行一场生命的接力。先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两次对路灯不同顺序的描写,实则蕴含着对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追溯与怀想,层层深入渐至佳境! 53.言之有“理” 。这是从抒怀的角度来说的。好的散文中“理”的呈现方式往往是有波澜和层次的。茅盾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再由白杨树的“到处有” “傲然挺立”联想到守卫家乡的哨兵,然后由白杨树的“
9、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联想到“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宗璞由盛开的紫藤萝联想到奔流不息的瀑布,接着联想到十多年前紫藤萝的不幸,最后悟出了深刻的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在下水文中从对父亲的怀念追溯到对淳朴家风的追忆和亲情的珍视,继而由点到面引发对先人的赞美,最后引发自己继承传统的理性思考,给人以厚实凝重、哀而不伤之感。 4.言之有“采” 。这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说的。 白杨礼赞中四个以“难道”开头的连续反问展现出气势如虹的排比;紫藤萝瀑布中用“推着挤着” “笑” “嚷嚷”等词语将藤萝花儿写“活”了的拟人手法,无
10、不使人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篇下水文中也有一些比喻是大胆而奇特的,比如“如手臂般悠悠地直伸向远方” ,表现路灯排列整齐绵延不绝的特点;“十多年来,父亲就如架在我心上的一把琴,随意一触,就会生疼地想起。 ”既入木三分地表现对父亲的思念无时不在,又暗示了父亲对我的影响之深;“在今后每一个肆意挥霍亲情的日子里,那些直立着的筷子会如箭般直刺眼底” ,筷子如箭,刺中的分明是麻木的心灵;“无数的先人像一场接力,一辈辈地呵护着积攒下来的微弱的希望之光,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地,聚成照亮我们生命旅程的灯火” ,这是对生命“从何处来”的反思。 6【习作撷英】 片段一:虽然冰雪曾经冻住了柳树的身体,却冻不住它
11、的心。因为它知道,冬天再长,春天终究要来的。如果惧怕寒冷,也许将永远死在冬天的记忆里。于是春天一到,它便卯足了劲儿,将积蓄了一季的力量都爆发出来。我这才明白,冬天与春天其实并不遥远,就如树上的两片叶子,密集地跨着步。人生与自然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挫折与失败正如冻住柳枝的冰雪,但只要不忘记发芽的心情,终有一天,你的世界定会春暖花开! 蔡成承不要忘记发芽的心情 片段二:也许是上帝和小辣椒开了个玩笑吧,不然怎么会把它遗忘在这个角落里!当它一天天长高时,身旁的玫瑰总用带刺的枝叶刺伤它。它疼得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但它强忍着,始终没有流出来。早晨,它张大嘴,贪婪地吮吸着枝叶间漏下的滴滴露珠;中午,它仰起头
12、,惬意地沐浴着枝叶间筛下的缕缕阳光。终于有一天,它瞄准一个缝隙,冲了出去。那一刻,它看到了头顶蓝蓝的天空,看到了人们惊异的目光。夏日蝉声如瀑,它的果实像一个红红的灯笼,顶在枝头,沉甸甸的,将枝条压成一个优美的弧度。植物有语,生命不息。被遗忘又如何?被刺伤又如何?当心中燃起成长的希望,生命便处处能创造奇迹。想到这里,这株红红的辣椒,已在我的心里点燃了一盏灯。 邵金津小辣椒 【教后感言】 如果说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生活是激发灵感的源泉,那么7教师的下水作就是一座从课文和生活到学生习作的桥梁。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 ”当然,教师不一定要写好,弟子也不必不如师。教师的下水作是给学生示范的,更是给学生超越的。重要的是创作需要激情,激情需要点燃。 “每盏灯都有一个传说” ,让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在学生面前保持一种“乐写” “善写”的状态,用自己的灯去点燃他们心中的那一盏盏灯吧! (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中;2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