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与德育的整合.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94444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教学与德育的整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美术教学与德育的整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美术教学与德育的整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美术教学与德育的整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美术教学与德育的整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美术教学与德育的整合摘 要: 美术教学在学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影响青少年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又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品德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如何把“德育”教育和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作者就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立足学科特点,以美术欣赏教学为例,结合实践体会,谈谈看法。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德育 整合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富于情感,往往情感胜过理智。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如果只有认识而没有情感,认识就不能转化为行动,学生只有在

2、有了明确思想品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时,才会形成一种力量,推动他们把认识最终转化为行为。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激情往往重于导行,培养健康情感对于美术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中要努力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那么,该如何进行呢?应该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特点,注意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立足美术特点,融“德育”于教学 德育教育必须与当代社会结合,必须与学校生活结合,必须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要致力于追求一种“无痕”的德育教育。德育目标应当像融化到汤里的盐,无处不在又踪影皆无。学生品尝到的汤里的盐是2一种美味,但直接放到口里的盐即便很少也会使人感到苦涩。 “浓缩”的德育教育需要融

3、化到学校日常中,不留痕迹地贯穿于学科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德育教育不是被人挂在嘴上的,应当是贯穿学校育人全过程的实实在在的教育活动,同样应当是“如盐融化在汤里” 。而美术教育也应当“如盐融化在汤里”一样进行必要的育人活动,这样的德育才能够真正做到无形而有效。在课堂上较少使用“德育”词汇,德育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体现和实践着德育,形成和谐全面的德育教育。怎样融“德育”于美术教学呢?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坚持以学生主体,处理好“教”与“学” 。 美术教学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要明白,情要培养,这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精神;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

4、发挥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使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从欣赏到了解中外主要画家及其代表作,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开阔艺术视野。在教师“教”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知道如何“学” ,如何行动,使学生化知为行,养成习惯。在变被动为主动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形成知觉的情绪体验,激发浓厚兴趣,培养积极学习的情感。 2.紧扣教材特点,激发学生情感。 现行的美术教材包含形象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最好材料。而学生的思维具体形象和道德情感还没有完全脱离情景性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设备。直观

5、3的特性是生动的、具体的、直接的,所以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包含两层意思: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动机、情感、兴趣、性格)和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为此,创设情境和渲染气氛,形象地显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进入情景。如欣赏课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述我国巍峨挺拔的泰山,秀丽的庐山、黄山,烟雨缥缈的西湖和威武雄壮的秦始皇兵马俑等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无论用什么语言都不能调动学生情感,而若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让学生看课件就能欣赏壮丽河山的画面。这样的教学,学生易记易动情,在聆听音乐、欣赏画面中,内在情感不知不觉被激发。 二、通过美术欣赏,强化德育熏陶 美术教学在

6、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鲁迅先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于品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2。道德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是内化了的品质,否则即成为“伪善” ;而美术则是有感而发、情动于衷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情感的共鸣形成的心理联系。这说明美术教育与德育有内在一致性。它既是形成青少年正确审美观和高尚审美情趣,培养青少年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又是形成青少年正确人生观和高尚品德,增强青少年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心和勇气的教育活动。在教学中,把美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既在美育中完成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任务,又在教学中自然有

7、效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在美术教育中培养的道德内容应当是实现美术教育过程中必然包括的和能够形成的品质。那如何立足美术学科,对学生强4化德育熏陶呢?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通过美术欣赏教学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欣赏美术作品,熏染“真”的品质。 真实,客观存在,没有虚假,是学生在成长中要具备的素质。真诚是一切艺术的生命,尽管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或场面是虚拟的、幻想的或是怪诞的,甚至根本没有什么具体形象,但作者的动机确实真诚。这是因为只有这种特殊的造型手段方可表达他心中之情感。例如:列宾作品伏尔加纤夫 ,从侧面反映了画家从民主立场出发,描绘俄罗斯民众的真实生活,再现历史和人的劳动美,再现在泛着淡淡

8、的紫色光的天空、骄阳似火的河畔一队纤夫身背纤索,在一片金黄色的沙滩上一步步地行进。作品形象地展现了 19 世纪俄罗斯人民的痛苦和不幸,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厚复杂的感情。通过欣赏,感受作品中反映的民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真诚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再如郑板桥的丛竹中“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画家关爱民心真情的心;朱耷国画作品荷石水禽图 、冯法油画作品刘胡兰就义 、刘春华油画作品毛泽东去安源等,这些课的本质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保卫祖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坚强意志。经过一番欣赏,教育他们热爱人民、疆土、资源、文化、语言和民族的优良历史传统,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激发学生热爱

9、集体、维护集体的荣誉感,使他们养成关心集体、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在具体作品欣赏中,鼓励学生保持真诚的态度,感受作品的真切动人,而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真诚品质亦随之发育生长。 2.欣赏美术作品,熏染“善”的品5质。 善是人的本质,是人类未来和谐共处的情感,是所有艺术的追求品质。这种品质首先来自艺术的情感体验,美术家的主观追求认识把希望通过意象的多种美术形式表达在作品中,就是说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时,主体都在对他人的情感或自己的情感加以体验。例如:俄罗斯油画家夏加尔的生日反映了作者对生活、人的和谐共处,以“爱”为主题。画面以绿色和橘红色的鲜明对比和柔和的线条,描绘景物,表现了他对世界充满抒

10、情的幻想,有的通过人物造型赞美对生活的爱、生命的爱。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家将真实与梦幻融合,正是对生活的赞扬。作品唤醒欣赏者,使其变得善良和人道。例如:李白行吟图 、 泼墨仙人图 、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春等作品都以简单飘逸的笔墨描绘仙人形象,以此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通过引导,学生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让学生领略作品各具特色的审美情趣,领略作品流光溢彩的艺术仙境,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学中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介绍,让学生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内涵和风格,懂得作者对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认识什么是善美,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健康,知道热爱生命和自然。 3.欣赏美

11、术作品,熏染“美”的品质。 美的观念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民间传统艺术的欣赏,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品质。编织、印染、装饰等具有各异的风土人情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民族由于地域不同,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及承载的精6神内涵呈现多种面貌。民间美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日常家居中吉庆有余的窗花、布老虎玩具、宜兴茶壶、景德镇陶器等都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教学中,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传统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本质。同时在美术教学中,结合欣赏革命历史名画,介绍画家的故事,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民族精神

12、;扎根生活,反映火热斗争的革命热情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等。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对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之情,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以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画家的故事陶冶学生的心灵。总而言之,通过作品欣赏,学生逐渐有了“美”的眼睛,形成了“美”的品质。美术教育不仅是激发的学习,更是建立美术理想和美术信念的过程。根据美术创作过程艰苦性和愉悦性的特点,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和渗透是追求人格完善的有效途径,是美术教育的目的,因为完善的人格是现代人才必备的高尚品质。然而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需要学校尽心培养和耐心教育。在长期的、反复的熏陶下,学生的精神需要日益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丰富、高尚,日益趋向他人,面向世界。从而使人与人之间更亲密团结、友爱互助,通过美育培养审美情感,使道德行为规范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变成一种深层的理念,从而加速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进程。 美术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意义重大,是一项艰巨漫长的工程,需要我们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和探讨。 “德育”教育方法7和途径很多,就美术学科而言, “欣赏教学”是一种良好的方式,符合美术教育教学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戚业国.把盐融化到汤里关于学科德育的思考,200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