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独立学院学生归属感的构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94468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办独立学院学生归属感的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民办独立学院学生归属感的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民办独立学院学生归属感的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民办独立学院学生归属感的构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民办独立学院学生归属感的构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民办独立学院学生归属感的构建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校园则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大学生对本校的归属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情感基础。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增强大学生归属感的途径和方法。要培育有民办独立学院特色的精神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凝聚、整合作用,增强班级凝聚力,完善奖惩赏罚激励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词:民办独立学院;学生;归属感;构建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237-0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校园则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和谐校园建设需有一个情感基础,这就是大学生对本校的归属

2、感。因此,研究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构建问题,对于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一、 “大学生归属感”的概念和意义归属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归属感即为这种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被他人或某个团体组织接纳时的一种心理感受1。人是群居动物,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渴望被他人认可接纳。寻求归属是人的一种本性,归属感是人作为个体的基本属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都希望归属或依附于一定的群体,以得到关心、爱护、支持、友谊和忠诚。只有满足“归属的需要” ,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归

3、属感是心理上的一种安全感与踏实感2。大学生归属感,是指大学生对其所在的学校、院(系) 、班级等几个行政层级的人、事物、学校氛围和校园文化等的认同和相互接纳的心理感受。大学生归属感与其心理健康、学业及综合素质等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强大的动力。大学生如果无归属感,就如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心灵漂泊不定,无安全感,无方向感,就可能精神颓废。影响大学生归属感的形成有学校、学生和社会等多重因素。就民办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其归属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据作者观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稳步增强期和波动期。形成期在一年级大部分时间中,新生刚到学校,从入学前的向往、期待,到

4、入校初期部分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失望,但是,绝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适应,逐渐建立起对学校的归属感。第二阶段是在大学二、三年级,这是大学生归属感的增强期,这段时期,大学生活全面展开和深化,同学的交往和理解日益加深,班级建设顺利开展,课余活动丰富多样,有利于增强归属感的因素集中地呈现出来,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并相对稳定。第三阶段是波动期,这在大学四年级左右。这是学生离校实习阶段。这时大学生心智较成熟,但因面临毕业和就业压力,有的学生因此有不少的负面情绪和较大的心理波动。学校应当根据上述不3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二、影响大学生归属感构建的消极因素及大学生归属感替

5、代的几种方法作者分别对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三个年级作过面谈和电子版问卷两种方式的抽样调查,发现,在归属感方面,总的来说是比较健康的。对问卷中“进入大学后是否会感觉到自己缺少归属感?”一题,67.5%的人回答“有一点” ,12.5%的人回答“经常” ,20%的人回答“没有”和“完全没有” 。通过调研,作者发现,当前影响大学生归属感构建的消极因素有:(一)对学校的期望与现实的反差,这是第一位的消极因素。有关研究资料表明,近些年中国大学生对就读学校的认同感较前日益淡薄,“母校意识”日益淡化。这种现象在民办独立学院恐怕更加明显。在被面谈的学生中,2011 级约 30 名学生,9 名学生对学校感到“失望”(

6、2011 年 12 月调查) ;2010 级约 30 学生中,6 名学生感到“失望”(2012 年 4-5 月调查) 。这说明,随着年级和年龄增长,学生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认识更理性,心理期望值会不断调整,对学院的认同和归属感相应增强。(二)自信心不足,交际能力不强。在被面谈的学生中,2011 级约10 名学生、2010 级约 7 名学生自感存在交际困难。在问卷中, “你认为什么因素会对你在大学中增强归属感产生阻力?” ,80 名学生中,有 51人回答“不善言谈” ,占 63.7%,居首位。(三)家庭经济困难。在被面谈的学生中,2011 级 16 名、2010 级413 名学生自感“家庭经济困难

7、” 。在问卷中, “你认为什么因素会对你在大学中增强归属感产生阻力?” ,80 名学生中,有 15 人回答“经济基础差” ,占 18.5%,居第二位。家庭贫困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不愿投入到班系和学校集体中,影响他们对学校归属感的构建。(四)网络依赖。对学生进行的面谈发现,2011 级只有 3-4 名学生、2010 级只有 2 名学生表示“不是每天都上网” 。网络依赖造成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中而现实交往、与师生交流活动减少,影响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五)班级建设存在问题。作风良好、凝聚力强的班级无疑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反之,人心涣散的班级是不会有什么归属感的。(六)其他。如领导和老师对学生是否“

8、一碗水端平” ,不公平感也会严重影响归属感的培养。人是需要归属感的,这是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如果欠缺健康的归属感,学生就会去寻找归属感替代。仅据作者调查,目前,在松田学院学生中,归属感替代方法主要有如下:第一,恋爱。有恋爱意向的人普遍,有恋爱行为的人也较多。这种现象越到高年级越明显。所谓的“大一按兵不动,大二蠢蠢欲动,大三全面出动,大四个个反动” 。第二,小团体,如哥们义气,还有同乡会。仅据作者所知,粤西某县籍学生的同乡会就搞得“有声有色” 。第三,依赖老师。第四,依赖网络。三、增强大学生归属感的途径和方法第一,培育有民办独立学院特色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影响民办独立学院学生归属感的最重要的因

9、素。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方法、5历史传统、校风、办学质量等都属于学校精神文化的范畴。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是属于“名校办民校”的办学模式,因此,要让学生既接受广州大学“博学笃行,与时俱进”理念的指导,也接受松田学院“奋发进取,自强务实”精神的熏陶,使学院的办学目标、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等学院精神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校产生深刻、持久的归属感。要培养好的校风学风,事实上,大学生普遍富于理想、奋发上进。在问卷调查中,对“我是有理想的,在校学习是有激情和动力的”一题,50%的学生回答“比较同意” 。这对大学生培养健全的归属感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要把民办独立学院的精神文化和制

10、度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第二,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凝聚、整合作用。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学校大家庭的成员。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归属感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如,在竞争性文化活动中,当集体取得荣誉时,大学生就会以集体为荣;当集体失利时,大学生就会为集体尽职尽力,攻坚克难。要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性、生动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多样性文化活动中感受到各种思想的激荡,提升自己对文化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校园文化的认同达到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内化,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另外,参与学校事务成了许多学生寻求归属感的重要途径。在 80 名参

11、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 44 名学生在班级或者院、系中任职,占55%;有 55 人加入了社团或学生组织,占 68.8%。学校应当在这些方面为6学生多提供机会。学校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创造出贴近生活实际、有创新、有成果的活动形式。要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新生从一开始就能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第三,形成风气良好的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班集体是学生最小的学习和生活行政单位,也是大学生的主要交际圈。被问“构成你大学社交圈的主要人群?” ,80 名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77 人回答“舍友” ,占 96.2%;72 人回答“大学班

12、级同学” ,占 90%。班级建设对学生归属感的建立至关紧要。班风建设是班建设的核心。班风和大学生归属感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班风对大学生有着无形的约束力和巨大的感染力与教育力,使他们以班为荣,乐于生活在其中,不好的班风则会导致人人涣散,争相在心灵上逃避它。大学生普遍有着班集体的荣誉感,80 名学生中,62 人认为班集体“是个团结的集体” ,占 77.5%。所以班级可以通过举行班会等形式,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逐渐在班集体、学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通过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和日常班级组织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人人会管理,事事有人管”的局面。要加强班风建设,促使良好

13、归属感的形成。第四,完善奖惩赏罚激励机制。奖惩赏罚激励机制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众所周知,大学生作为刚成年的人,有着较强烈的被人认可和重视的心理需要,如果利用得好,能对大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内7在驱动力。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能否获得奖学金,是学生在学习上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们关心的是奖学金所蕴含的荣誉。实践证明,有效的奖励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精神,产生良性竞争、同频共振效应。要通过完善奖惩赏罚激励机制,使学生知荣明耻、扬善弃恶,增强对学校归属感。事实也说明,赏罚公正与否,是决定该集体凝聚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凡是凝聚力强、成员归属感强的集体,无不有较健全的激励机制。第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完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机制,通过各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乐于奉献,甘愿牺牲,乐观处世,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保持心理上的健康。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参考文献: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2.2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