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让教师听课从一而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695662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妨让教师听课从一而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不妨让教师听课从一而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不妨让教师听课“从一而终”邮编 215325 江苏省昆山市周庄中学 顾伟清 发表于校长参考2015 年第 1 期听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明文规定了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的听课次数。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有些学校放了“高产卫星” ,教师中就出现了“为了任务而听课”的现象,反而成为制约教师发展的“瓶颈” 。针对这一“怪现象” ,引发了笔者的深思,下面就从一则案例说起。案例:走马观花式的听课王老师接到教导处的听课短信后,就拿着听课笔记匆匆而去。教室里,门庭若市,就连课桌之间的“弄堂”里都挤满着教师。为什么出现如此“热闹”的景象呢?原来,该校规定:每学期教师听课不得少

2、于 20 次,否则绩效考核不合格。听课过程中,不少教师出工不出力,敷衍着听课,有的似听非听,有的批改作业,有的干脆打瞌睡。每次听课结束后,教师们就一哄而出,各奔东西。由于疲于完成听课数量,教师们再也无暇顾及评课了。一学期下来,王老师尽管担任语文课,但为了完成任务,只得“滥竽充数” ,哪怕是物理课,化学课,甚至音乐课也是“来者不拒” 。反思:听课再好“从一而终”案例中,王老师听了二十节课,就听了近二十个教师的课。尽管“百花齐放” ,但难免“走马观花” 。那么听课,究竟该在何处着力?请看大教育家孔子是怎么拜师学习的。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师襄子说:“可以了。 ”孔子说:“还没有掌握演奏的

3、技巧。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了。 ”孔子说:“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了。 ”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道:“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两次拜礼,说:“我的老师说,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学琴的过程,为教师怎样听课提供了正确的着力点。那就是,咬定目标不放松,专心致志,在反复琢磨中感悟真谛。孔子学琴在一段时间里,只学一个曲子,反复揣摩感

4、悟,直到完全领悟为止。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一定时间内,只有“量少” ,才能“质高” 。“一个学期听课不得少于二十节” ,表面上轰轰烈烈,其实没有多少作用,反而浪费了教师不少时间,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事实上,教师的听课不在多而在精,不在形式而在实效。我们经常发现,为了完成数量,不少教师走马观花式地听课,甚至凭空捏造,照着别人的听课笔记“依葫芦画瓢” ,这样的听课,啼笑皆非,只能是劳而无功。听课要“减量提质” 。学校下达“数量”硬指标时,必须切合实际,切不可盲目追求“数量效应” 。一般来说,教师一个学期听课不得少于十节,就可以了。尽管“数量”减少了,但为听课“质量”的提升,营造了宽松的环境

5、。 “减量”是手段, “提质”才是目的。因此学校还必须推出追踪考核,确保教师在听课中感悟,在评课中反思,在实践中借鉴。孔子学琴在一段时间里,只拜一个老师,决不连续随意拜师。究竟怎样选师听课,这就为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个学期听课再好“从一而终” ,也就是“与其十次听十个教师的课,还不如十次听同一个教师的课” 。听课切忌“走马观花”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一个接一个地听不同教师的课,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地“乱听课” ,即使学到一点,也是浅尝辄止。目标集中,才能精力集中;精力集中,听课才有深度。因此,选择听课,科目一定要“对口” ,而且尽量要“从一而终” ,才能适合自己,才能纵深发展。为此,普通教师要主动和同一学科中的骨干教师结成“对子” ,连续地在听课中揣摩感悟,连续地在评课中切磋琢磨,连续地在教学中学以致用,才能达到螺旋式地提高教学水平。那么骨干教师就可以走马观花式地听课吗?也不能。因为帮教工作是骨干教师的职责,决不能推卸责任而赋闲着。骨干教师理应承担起后进教师的帮教工作。确定好帮教对象后,骨干教师就要“从一而终” ,在听课中发现薄弱环节,在评课中指点迷津。只有在反复听课帮教中,才能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帮助后进教师共同进步,实现学校的“共赢” 。听课“减量提质”体现了学校求真务实的管理作风。听课“从一而终”体现了学校聪明睿智的管理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