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技术课堂中的自主学习.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95710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劳动技术课堂中的自主学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劳动技术课堂中的自主学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劳动技术课堂中的自主学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劳动技术课堂中的自主学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劳动技术课堂中的自主学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谈劳动技术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提要】如何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注重把学生的需要转变为学习目标。其次教学过程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设计空间,而不是简单地技术学习,引导学生合理的运用学习方法,在逐层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彰显自我,让学生自我选择反馈的形式,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教学形式应注重与其它学科联系,注重学生情趣培养。这样就能更好的营造“自主学习空间”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课堂中的高效学习。 【主题词】注重需要 突出设计 多元评价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以人

2、为本,注重个体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注重把学生的需要转变为学习目标。其次教学过程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设计空间,而不是简单地技术学习,引导学生合理的运用学习方法,在逐层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彰显自我,让学生自我选择反馈的形式,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教学形式应注重与其它学科联系,注重学生情趣培养。这样就能更好的营造“自主学习空间”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课堂中的高效学习。 一、教学目标突出个体注重需要 教学目标指单位教学时间内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它分为知识与技2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而不疏漏,具体而

3、不空泛,明确而不模糊。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目标的制订仅仅注意了教材的重点、难点,课标的要求是不够的,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而定,不可强求统一,而且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灵活地修订目标,使教学目标更切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在教学包装礼品盒一课时,我针对不同差异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1、能够学会包装礼品盒的方法;2、能够熟练的掌握包装礼品盒的方法;3、把礼品盒包装的整齐、美观。以上第一层面的目标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在此基础上。我鼓励中等生多练习,熟练的掌握包装礼品盒,是培养学生的劳动

4、技能,第三层面的目标, “整齐、美观”是对优等生提出的,鼓励学生向更高的要求迈进,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体验了学习的成功。 (二)让学生主动地确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行为和内部需要的中介,在教学中,仅仅是教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教到怎样的程度,只是停留在外因作用的阶段。教师的教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才有其真正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自学,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难点,关键处质疑,疏理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起一定的作用,实践证明,3这样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5、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在自制刮鳞器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刮鳞器,思考如何制作刮鳞器?教师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对重、难点进行质疑,学生提出:1、瓶盖钉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2、瓶盖是凹的,如何把钉子钉平?3、钉子过长把桌子钉坏怎么办?从无疑到有疑,教师就把握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可随机的改变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自己的问题,来自学、思考、实践。 ”学生完成自已主动确定的学习目标时,学习情绪是积极的,愉悦的,具有满足感。 三、教学过程创设氛围注重参与 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小学劳动技术课堂应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引导转化为主线,以优化学生的学习结构为主目标

6、,学生自主参与的有效的学习活动。 (一)给学生创设一个富于想象的设计空间。 让学生自主学习,关键是留有充分合理的学习空间,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学习空间是学习任务的恰当难度和灵活度。学习方法的合理运用,学习结果的汇报形式。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忌滥、碎、浅,应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有一定思维度的,内容空乏的,答案不一的问题,让学生边做边悟,切实解放学生的头脑,由于“设计”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和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如教制作晾衣架一课,教师没必要从如何制作晾衣架入手,而是从如何制作一个功能多并且实用的晾衣架入手,学生

7、就有了足够的思维想象空间,4让学生自主的去设计晾衣架的形态,及制作方法、步骤。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学生的设计思维、动手能力的发展而言,无疑具有创新意义。通过学生对搜集的晾衣架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晾衣架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用途,使学生明白要做什么,然后让学生猜猜设计者为什么这样设计?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使学生对技术的新奇和多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对木质笔筒探讨剖析,引发学生对两者产生联想,明白要“做什么”和“怎么做” ,即设计的目的和要求。从而为学生的自主设计学习创设一个广阔的设计空间。 (二)在逐层探究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的深度及广度。 设计是技术活动中的核心过程。在教学中,应

8、让学生亲历由一系列环节组成的设计活动。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员性参与。教师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兴趣和研究愿望,并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促使其主动、有效地参与设计过程,获得直接经验。其次,要强调学生的全程性参与,即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方案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交流和评价的过程。为此,教师应注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运用各种技术交流和评价手段丰富设计过程,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设计体验,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参与。 在教学小笔筒一课时,教师

9、力求以设计笔筒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改进性设计的探索和学习。在总的方案原理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对已有的设计进行局部的变更、改进,使其更加合理、完善,或满足某些特定的需5要。教师依据笔筒的功能用途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在有序观察、逐层探究的过程中,分解笔筒各部分的要素,梳理设计主线。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创新设计的方法,更体会了观察、分析、梳理和实施设计的研究过程。首先通过学生对搜集的小笔筒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小笔筒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用途,使学生明白要做什么,然后让学生猜猜设计者为什么这样设计?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理清了设计的主线。再引导学生进行改进性设计,最后通过制作工艺的设计进行验证分

10、析,逐步理解设计的基本要素,促使学生积极自主的体验设计的全过程。 (三)允许学生自我选择反馈的形式,以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单一的展示成果的形式,其实“展示”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选择最能表达自己意思的方式,本身就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种创造性,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汇报成果时,尽量发挥自身的潜能,根据自己的制作成果来设计展示形式,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成为学生锻炼能力,体验人生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手段的运用要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树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

11、本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不仅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及时评价;还利用调查表的形式,记录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情况,在回顾评价中进行过程性评价;利用评价量规进行综合6评价,通过这样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学习评价,实现了以评价促设计的完善、以评价促能力的发展,实现以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教学形式整合优化注重情趣 教学形式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教学活动形式,另一方面指教学组织形式,组织学生主动学习的相关因素很多,它涉及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涉及学生情感基础,及涉及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基础和培养等。教学活动形式的整合优化就是根据学习活动过程的

12、相关因素的相互联系,选择出具有综合性的、思维间距大,有情趣,有拓展性的最优化的学习活动。 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学科活动,使教学内容与其它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学不再指向一个方面,而是指向多方面的统一体,这才是一个整合的高能级的学习活动,活动形式富有挑战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很高。 课堂内教与学的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情境创设” 、 “同桌交流” 、 “小组讨论” 、 “合作学习”等自主创新性的形式组织教学,强调人际互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操作中学,在讨论中学,在发现中学,学生乐于参与,学得积极主动,通过各种不同的学习形式,不同差异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丰富了每个学生的主体人格,学生身上所体现出的团结合作,乐于实践的精神,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要追求的一种人格特征,同时也对学习效果进行了完美的提升。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7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他们在求异思维中创新、在设计实践中创新,努力使劳动技术课向培养学生技术创新精神与进行创造发明的方向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自由的遨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