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法学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可采性规则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选题背景现代诉讼,被喻为基于法与证据进行的裁判,所以证据制度就成了民事诉讼的核心,而证据可采性规则理论是证据法的基础理论,是证据规则的核心,通过证据可采性规则,对证人证言的真实性进行控制,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程序正义的实现。证据可采性规则是以排除的方式控制和筛选证人证言,以确保证人证言真实的一种证据法律规则。证据可采性规则的价值就在于能够确保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向法官提出某类证据应该予以排除。但在缺少法条或司法解释约束或规定过于宽松的情况下,是否排除、排除什么、部分排除还是全部排除则完全取决
2、于法官的意愿,当然也取决于法官自身的专业水平,甚至是法官的公正性乃至心情。可采性规则的确立以及成文法,不但能够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而且能够给当事人和律师指明方向,使审判更加公开、公正。通过对不合乎法律规定的证人证言的排除,筛选出具有真实性保障的证人证言,确保审判的公正。选题意义针对我国目前民事诉讼证据可采性规则并不完善的情况,本文探讨民事诉讼证据可采性规则,并结合外国证据可采性理论进行横向分析比较,思考我国实践中证据可采性规则的立法沿革和实施现状,并力求提出适当完善构想。本文试图认真研究与借鉴英美法系先进法制国家的司法经验,探讨有关证据可采性的理论,希望能为完善我国证据法理论与实践做出贡献
3、。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问题一、民事诉讼中证据可采性规则的基本理论(一)证据可采性规则的概念和基本理论范畴(二)证据可采性规则的特征(三)证据可采性规则理论的价值意义二、我国证据可采性规则的实践现状(一)我国证据可采性规则的立法沿革(二)我国证据可采性规则实施现状1证据可采性规则理论上存在的不足2法律规定与配套制度的缺失三、我国证据可采性规则的完善建议2(一)完善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二)明确民事诉讼传闻证据规则(三)严格民事诉讼原始证据优先规则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证据可采性规则基本理论,介绍外国证据可采性规则实践与理论,主要论述证据可采性规则的基本理论,范围
4、,特征,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民事诉讼中证据可采性规则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分析我国证据可采性规则的立法与实行实践,并结合外国证据可采性理论进行横向分析比较,探讨我国实践中证据可采性规则的立法沿革和实施现状,思考存在问题并通过对外国证据可采性规则的研究为我国证据可采性规则的完善提出意见。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以及网络等途径查找与正当法律程序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正当法律程序的历史、现状以及学者对此问题的观点有全面的理解,同时研读相关文献对此问题的分析说明,理解问题背后的意义;2比较分析法,分析当前学者对证据可采性规则这一问题的观点以及持此观点的原因,从可采性规则的内容入手对证据可
5、采性规则问题进行深入探究;3历史研究法,对证据可采性规则问题的历史路径研究,分析证据可采性规则的研究现状,进一步得出在现实条件下对于该问题所应该持有的态度。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2010年11月确定论文题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题前的准备工作,多阅读并拟定论文提纲。22010年12月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书写,对论文体系有整体的思路,并试着书写论文初稿,阅读外文资料,并进行翻译。32011年1月进行论文的写作工作,上交初稿给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的提点下进行修改。42011年3月上旬完成二稿,并进行修改完善工作。52011年3月下旬,将论文所需材料全部完成,并进行整理装订,最后把装订好的毕业
6、论文与过程材料终稿交给指导老师。62011年4月,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事宜,并进行第一轮的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何家弘、张卫平等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樊崇义诉讼法学研究(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3程春华民事证据法专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张卫平外国民事诉讼证据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张卫平、蒲一苇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卞建林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7刘枚传闻证据规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版。8何家弘美国证据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9齐树洁英国证据法,厦门大学
7、出版社,2002年版。10何家弘新编证据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11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2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13何家弘美国证据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14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5郭志媛刑事证据可采性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6沈达明英美证据法,中信出版社,1996年版。17刘善春毕玉谦郑旭主编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19李浩民事证据立法与证据制度的选择,载法学研究,2001版第5期。20何家弘试论认证的概念内容和方式,何家弘
8、主编,证据学论坛,第四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版。21蒲一苇证据的适格性探析以民事证据为视角,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5期22陈朴生刑事证据法,三民书局,1970版。23德乔恩R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等译,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4刁荣华比较刑事证据法各论,汉林出版社,1984年版。25张卫平守望想象的空间,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26许秀迪关于完善中国证据可采性规则的思考,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年版。27陈赞论民事证据可采性规则以美国法为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28DAVIDWLOUISELL,JOHNKAPLANANDJONRWALTZ,CASEANDMATERIALSONEVIDENCE,2NDEDITON200229JONRWALTZ,ROGERCPARK,CASESANDMATERIALSONEVIDENCE8EDITION,THEFOUNDATIONPRES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