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法学论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选题背景随着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缓刑在之前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顺应世界轻型化的趋势,也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因此越来越多的法官采用缓刑。但是,很多缓刑案例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立法的缺陷,法官在判案时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也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评价标准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判断,导致法官的判例差异很大。同时在司法实践中,没有专门的机关对被告人的背景进行调查来确定其是否符合缓刑的要求,也没有对其在判处缓刑后进行有效地监督。我国缓刑制度在适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利于我们构建完善的刑事法律体系,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完善相关制
2、度。选题意义目前我国缓刑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通过对我国缓刑制度的了解,提出相关完善建议,使得缓刑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更加符合实际,更加能起到惩罚犯罪,预防犯罪的作用。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一、缓刑制度的涵义(一)缓宣告缓刑(二)缓执行缓刑二、我国缓刑制度的问题(一)适用条件抽象空洞(二)缓刑程序性规定缺失(三)缓刑考察制度不健全(四)缓刑类型单一(五)未成年犯适用缓刑空白三、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一)明确缓刑适用条件(二)健全缓刑考察机制2(三)丰富我国缓刑类型(四)确立未成年犯缓刑规定拟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缓刑制度概念的学习,了解缓刑制度存在的意义。同时
3、分析研究缓刑制度的法律规范,归纳总结其在立法上的缺陷;分析缓刑在司法实践应用,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根据现行缓刑制度存在的缺失之处,从不同的方面提出相关完善建议。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本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论证法、比较研究法、实证论证法等方法。本题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从缓刑制度的概述和发展历程入手,探讨缓刑的理论基础与价值。然后分析我国缓刑制度的相关实践,总结缓刑制度在我国司法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吸取缓刑制度在实践中的教训和缺失,提出完善的建议。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2010年11月30日,撰写好任务书上交。22010年11月15日前,撰写好文献综述、开题报告。32010
4、年12月19日,开题答辩。42011年2月10日,交初稿给指导教师。52011年2月30日,交二稿给指导教师。62011年3月30日,把装订好的毕业论文与过程材料交终稿。72011年4月16日,第一轮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宁汉林、魏克家大陆法系刑法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翟中东完善缓刑制度的若干建议,载法学杂志,2001年第4期。3房清侠缓刑制度的理性思考,载中州学刊,2004年第4期。4郭翔英国的缓刑制度,载法学家,1996年第5期。5毛海、李志虎当前我国缓刑制度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12期。6左坚卫缓刑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
5、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冯军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8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第3版。9薛淑兰、王卫、魏磊缓刑适用实证研究,载人民司法,2010年第9期。10高一飞论量刑调查制度,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5期。311杨凤宁完善我国缓刑裁量权的思考,载学术论坛,2003年第4期。12吴声缓刑制度研究以立法完善为重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13周应德、周梅林试论罚金刑缓刑,载现代法学,1998第3期。14常沛构建罚金刑缓刑制度,载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15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
6、3年版。16蔡晓峰关于我国缓刑制度在适用、考察方面的几点思考,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7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8刘延和缓刑适用实证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3期。19李晶晶论缓刑制度的立法司法问题,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3期。20张文学、李燕明、吕广伦、蒋历中国缓刑制度理论与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21陈继勇对我国缓刑制度的反思与完善,载福建法学,2009年第3期。22徐江彬对现行缓刑中存在问题的司考,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1期。23苏敏关于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几点建议,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9期。24宋刚缓刑制度浅析,载天津检察,2010年第1期。25刘琦论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完善,载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26MARCUSNIETOTHECHANGINGROLEOFPROBATIONINTHECRIMINALJUSTICESYSTEM,CRIMINALJUSTICESYSTEM,1996627KATHRYNDMORGAN,BARBARAABELBOT,ANDJOHNCLARKLIABILITYISSEUSAFFECTINGPROBATIONANDPAROLESUPERVISION,JORNALOFCRIMINALJUSTICE,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