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让数学课堂回归平淡摘要:如今的数学课堂:情境创设“花枝招展” ,探究活动“必不可少” ,生活数学“花样百出” ,教学评价“百般呵护” ,学生思维“天马行空” ,解题方法“层出不穷”这些都被视为“新课程理念” 。可仔细一想,为什么如此主动热闹的课堂效益却总不高呢?学生的能力提高不大,双基却比从前更差。其实透过这“繁华背后” ,不难发现,数学课堂还隐藏着诸多不求“实效” ,只讲“形式”的现象。 关键词:误区;对策;平淡;形式 一、课堂中追求“形式”的误区扫视 (一) 、情境创设形式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 “情境”就成了许多数学老师的“宠儿” ,备课时
2、苦思冥想为的就是创设一个能够吸人眼球的情境。的确,恰当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也将是促进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魅力。然而,在“情境热”的背后,不难发现“情境”与“学科性”不和谐的诸多问题。比如, “情境”创设牵强附会, “情境”创设过滥, “情境”创设绕圈子 曾有一度,身陷这个误区,总感觉一堂课没有情境会太乏味枯燥。上个学期在上教研课认识周长一课时,我绞尽脑汁,想创设一个能马上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情境。后来我就结合课堂上2的奖励机制(夺星大赛)设计了一笔画(描五角星)的情境作为课的引入,通过学生的描画揭示“周长
3、”的含义。由于学生动手较慢,描的又非常小心翼翼,光这环节,就大概用了六七分钟,导致下面的教学任务无法正常完成。当时我还不清楚,课后,听课老师质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否有意义?现在想想,这样的情境实在太生搬硬套,脱离现实。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用一笔画五角星的过程,并不是如我课堂上所说的描“周长” 。 (二) 、教学过程形式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可是不少教师把“重要”演绎成了“必须” “唯一” 。同时课标对“自主探究”界定的范围是“有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而不是“所有内容”。但教师设计时不是从知识本身
4、出发“量体裁衣” ,选择适合本节课的学习方式,而常常是从形式出发“削足适履” ,让教学内容去迎合学习方式。如在分数初步认识的课例上,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看看这个分数,就像小朋友的三口之家,那你知道它各个部分叫什么名字吗?请同桌讨论讨论。马上学生的讨论声此起彼伏,有生说“分子、分妈、分爸” ,又有一个女生马上急辩“不对,我觉得该是分母、分父、分女”试问花十来分钟进行这样的探究有必要吗?学生乱猜一通,课堂乱作一团,到头来还是老师给出正确答案。事实上,将不能探究的内容非得去探究,不仅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而且使探究流于形式。 3二、回归“平淡”的策略 (一) 、创设
5、“真情境” ,追求“实效” 1、情境创设应引发认知冲突,产生探究愿望。情境创设不应仅满足于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兴趣。它应着力于能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点燃学生心中探究的的欲望,成为继续学习新知的一种“内在需求” 。 2、情境创设应活化知识内涵,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化成鲜活易懂的趣味场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知识的抽象难懂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应该结合知识内容、选择生活素材、创设蕴含数学训练、洋溢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借助周边的熟悉事物感受数学,理解知识。同时要注意课堂呈现的生活场景必须是符合生活逻辑。 (二) 、媒体使用要适度合理 多媒体课件的色彩与样式必须符
6、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过于华丽的外表,鲜艳的色彩,有趣的动画都容易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在制作时,教师首先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深思熟虑地分析,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要在关键时刻展现。再谈上面“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最后环节,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 时,老师及时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条跑道,一只猴子骑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子,小狗骑着三角形车轮的车子,小马骑着椭圆形车轮的车子,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它们或被车颠的一上一下,或无法前进时,学生开怀哈哈大笑。此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然后又演示了正常车轮的运转轨迹。这节课课件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4帮学
7、生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多次演示,反复刺激,启迪思维,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又被激起,学习欲望又被调动起来。 (三) 、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 在设计数学探究活动时,首先应明确目标,数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即通过活动达到“数学化”的目的。其次应明确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认知水平,把能“放”的内容放心、放手交给学生。第三要明确方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第四还要明确师生间的关系,课堂应以生为本,但并不是说课堂就完全以学生为中心,陷入自由、自流的极端。教学中,当学生知识“卡壳”时,教师还是要及时发挥教学流程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如果上述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案例中,当学生出现矛盾而无心继续深入探究时,教师若能以共同学习者的角色积极参与(教师可让学生随意报数,由老师判断能否被 3 整除)我想大部分学生会找到它有规律可循的,从而重新点燃学生的探究之火。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08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