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汉译文化语境VS语篇语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5836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汉译文化语境VS语篇语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汉译文化语境VS语篇语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汉译文化语境VS语篇语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汉译文化语境VS语篇语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汉译文化语境VS语篇语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汉译文化语境 VS 语篇语境摘 要: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的诗歌代表作十四行诗集 ,将当时英国的十四行诗创作推向顶峰,被誉为莎士比亚体。国内译介莎翁十四行诗的学者专家很多,本文以国内十四行诗 18 的汉译为本,经研究讨论得出翻译时应兼顾文化语境与语篇语境的结论。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翻译 文化语境 语篇语境 引言 莎翁的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翻译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除诸多散译外,读者常见的 154 首全译本有屠岸译本(上海版) 、梁宗岱译本(四川版) 、杨熙龄译本(内蒙版) 、曹明伦译本(漓江版)等。这些译本都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有批评家指出,

2、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包含甚多隐喻,在文化层面上为翻译设置了不少障碍和常常容易被忽视的暗礁,结果使翻译家们“小心翼翼地拿走了诗人晾出来的漂亮衣裳” ,却忽略了“诗人最有内在价值的东西” 。1这使得中国读者在阅读汉译本时产生不少困惑。中国读者真能从那分成 14 行的 168 个汉字中读出原诗寓意吗? 一些中译本之所以取“漂亮衣裳”而弃“内在价值” ,是因为多年来,译者多专注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忽略了历史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跨越。尽管新译本迭出,但中国读者的疑惑仍未消除。鉴于此,笔者现对莎诗第2十八首汉译本中的疑难进行探究和解析,以期引起翻译家们的重视。 1.翻译的定义与标准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

3、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达到这一目的的基本标准则是“忠实而通顺” 。 所谓忠实,指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这里所说的思想内容,通常指作品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叙述、说明、描写的过程中所反映的立场观点、所流露的思想情感。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我们这里所说的风格,包括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以及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 所谓通顺,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合乎规范。一般来说,译文不能逐词逐字地硬译,否则译文便如同老舍所说的“既像汉文,又像洋文,既像语言,又像念咒” 。 在翻译中,忠实与

4、通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或者看不下去,忠实便失去了意义;通顺而不忠实,读者看的是被歪曲的信息,其危害比忠实而不通顺还要严重。 2.翻译中的文化语境与语篇语境 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必然以语境为基础并受其制约。 语境的概念最早是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提出来的,后来伦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费斯(J.R.Firth)在 20 世纪 60 年代3发展了这一理论。系统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Halliday)把语境分为三层: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即语篇语境。2纽

5、马克(Newmark)曾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意。翻译的理解和表达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实现的,而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境,决定整个语言系统的意义。 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所以韩礼德说:文化是由语言来实现的。2文化语境反映一门语言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在文本语篇的编码或解码时,能赋予语篇某种特定的社会意义,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会受到源语和译语长期形成的政治、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和思维习惯等要素的规范与制约,这些宏观因素会在对源语文本理解、翻译表达的两个阶段从不同的侧面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和具体的翻译过程。 文化语境对

6、翻译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语篇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就无足轻重了呢?下面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十八首为例进行分析。 3.summer 到底该译成“夏天”还是“春天”? 自翻译被视为跨文化交流活动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翻译中的文化语境,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那就是有些翻译批评家在强调文化语境时,对语篇语境有所忽略。 以莎诗第 18 首的第 1 行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为例,本文所提及的译本无一例外地将“summers day”翻译成4“夏天”或“夏日” ,但不少批评家认为这里的 summers day 应该翻译成“春天” ,

7、因为“只有将 summer 替换为译语国家里合适的季节,才能达到文化功能上的对等效果” 。3他们认为把 summer 译成“夏天”是“直译” 、 “异化” 、不足取的“形式对等” 、 “直接翻译” ;若译成“春天”就是“意译” 、 “归化” 、 “功能对等” 、 “间接翻译” 。 针对翻译家都把 summer 翻译成“夏天”的现状,不乏理论家指出中国翻译家不知英国的夏天像春天般温暖, “英国地理文化中的夏天同中国地理文化中的春天极为相似” 。4 上述批评是有其理论根据的,但其在强调文化语境的同时,似乎都有忽略语篇语境的倾向。如,既然说要顾及文化语境,就应该把 summer译称“春天” ,就应该

8、考虑到第 5 行中的“too hot”该如何处理。又如,若把第 18 首中的 summer 译称“春天” ,那么当第 98 首中同时出现spring(第 1 行)和 summer(第 7 行)时,该如何处理呢? 如果批评家在重视文化语境的同时也重视语篇语境,就会理解翻译家们为什么坚持把第 18 首中的 summer 翻译成“夏天” ,就会想到翻译家们还要让这首诗的上文与下文“对等” ,还要让上文与下文在整个语篇中形成“关联” ;甚至可进一步想到,一名翻译家不知要翻译多少次summer,若把 summer 译成春天,那么第 98 首的 spring 该怎么译呢?把莎诗中的 summer 译成“春

9、天” ,那么莎剧中的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是不是该译成仲春夜之梦呢? 4.结语 我们今天强调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但别忘了列维说:“更5广阔的语境包括原作者的整本书,原作者的全部作品,甚至原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学风尚,等等。 ”5“原作者的整本书”可谓语篇语境, “原作者的全部作品”堪称文本语境,而“原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学风尚”就是本文着重讨论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时,我们不能因注重语篇和文本,而忽略了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在研究和批评莎诗汉译时,我们也不能因重视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而忽略了语篇语境和文本语境。 参考文献: 1罗益民.等效天平上

10、的“内在语法”结构接受美学理论与诗歌翻译的归化问题兼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J.中国翻译,2004(3):26-30. 2Halliday.M.A.K.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刘嘉.论翻译中的对等层次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17. 4张叉.地理文化与诗歌解读从中英地理文化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致爱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9):13. 5Levy,Jiri.Translation as a Decision ProcessA.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1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