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诵文气 悟文道重兵压境,郑伯手忙脚乱,佚狐力荐英雄救主;孤身入敌,秦王心悦口服,烛武智退虎豹安民。 这副对联,是我近年运用“六步两阶” 古诗文教学程序教授烛之武退秦师 (以下简称“烛文” )一文时根据文本精要撰写的,以之引导或帮助刚升入高中且对文言文学习存在较多畏难情绪的学生,使其在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既保持浓厚的兴趣,又有方法可用。 “六步两阶”古诗文教学程序中的“六步”是:诵篇(解决古诗、文言文诵读中的节奏、旋律、气韵等问题) ;解题(解决文本出处、作者风格、代表作、文学地位等问题) ;释言(解决文本中虚、实词义,诸如一词多义、通假、活用、古今异义以及句式问题) ;析文(解决文本重
2、点句段、层次含义、手法、作用等问题) ;明旨(解决文本旨意即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等问题) ;悟道(从文中感悟深意、得到启迪、谈论收获、并将其诉诸文字) 。 “两阶”指其前三步为感性阅读阶段,后三步为理性阅读阶段。 一、诵篇:入情诵读,诵出文气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要学好烛文这样的文言文,从篇幅上说问题不大,对情节的理解或课文内容的把握也不太困难,但要透彻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因果关系以及烛之武其人集真、忠、勇、智于一身的光辉形象,不运用一些优于初中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或合理优化教学程序,2则难达目标。 我首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文本,以求通过“入情诵读,诵出文气”来打开学好烛文的路径。于是,在诵读课文第一小
3、节时,我要求学生务必在诵读“晋侯、秦伯围郑”时重读“围”字,而且应读得语气凝重,渲染出大军压境、人心恐慌的气氛,为后文佚之狐急荐烛之武见秦君、郑伯拜见烛之武并悔其“过”蓄势,也渲染出郑国危在旦夕的处境,为烛之武担当见秦君的重任作铺垫。在读“晋军函陵,秦军?南”一句时,一是要凝神重读两个“军”字,显现出其“驻扎”郑国边境、剑拔弩张的危急;而且要将这两个短语读得沉重、短快、急促,之后的停顿则应稍长些(两秒以上为宜) ,以求一种空气凝固、郑国举国惊慌的危机效果。而在诵读课文第二小节时,至少这几处要诵出文气来:一是“国危矣”三字,既要读出朝中重臣佚之狐那一言九鼎的语气,又要读出这位重臣忧国忧民的情怀,
4、那就是语气沉重,节奏急促,音色颤抖,惟其如是,才能为之后的“若使”和“必退”蓄积充足的文气,使之产生顺势论理的效果。之后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一句,则要重读“烛之武见”四字,读得响亮异常,读得声惊四座,以求此“人” 、此“见”无可取代、独一无二的效果,使烛之武为退秦师而不计前日未受郑伯重用的委屈,以及孤身“夜缒”而入秦军,劝说秦伯退军的真、忠、勇、智的优秀品质略显端倪。而“师必退”中的“必退”二字,则应读得响亮果断,一字一顿,读出的文气中应充满佚之狐慧眼荐英才的自信,亦为后文烛之武智劝秦伯退兵的成功伏笔张本。之后那烛之武言说的“臣之壮也,犹3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一句,那前八个字应诵读得
5、稍慢些,语气中含着些许的委屈与抱怨,流露出身为能臣不被国君所用的不满与悲伤,为后文郑伯的悔“过”蓄势;而后面那“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应读得轻、短、快,读得语气急促、语调苍老、音色枯干,以将烛之武那一腔委屈的心情直率地表述出来,同时也反衬出他不计前嫌,以国事为重的忠义品性。 课文第三小节是烛之武“退”秦师的核心所在,诵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出其智说秦伯的巧妙、沉稳而又高明睿智的文气,以便理解人物品质及其鲜明形象。而“夜缒而出”四字应读得响亮明快,显现出烛之武年龄虽老但心系郑国安危、急见秦伯的忠勇气概,为后文的“智说秦伯”蓄势。之后的“秦、晋围郑敢以烦执事”两句中,则应将句中的“既” “若” “而”
6、“于”等虚词诵读得响亮明快,以形成烛之武作为小国使者在强秦君主面前镇定自若、沉着应对的语势,彰显其以弱求强的巧妙、以诚论事的机智,尤其是“若” “而” “敢以烦”几处,更要读得语调恳切、沉稳凝重,突出烛之武大忠、大勇、大智的气质。再之后的“越国以鄙远君之薄也”几句,其中的“越” “以鄙” “知其” “难”等词,既要读出音节的响亮,又要表达出烛之武那委婉劝说的语气,还要突出语重心长的语调,表现烛之武非凡的心智口才。之后的“焉用”“亡郑” “以陪邻”三个短语,则应诵读得缓慢沉稳,以突出烛之武欲引起秦伯深思的巧妙语言表达效果。 “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则应谈得响亮明快,以显现出烛之武分析时局以对秦
7、伯循循诱导,欲瓦解其攻郑之气焰的智慧来。之后应停顿两三秒钟,再有抑有扬地读出“若舍” “以4为东道主” “共其乏困” “无所害”等短语中委婉辩说的智劝语气,以及“且君” “尝为” “赐” “朝济而夕设” “所知” “夫晋” “何厌之有” “既”“又” “若不阙” “将焉” “以利” “唯君” “图”等短语或字词的节奏、意蕴和文气,或而明快,或而委婉,或而直陈,或而对比,或而眼前,或而昔日,或而恳切,或而企求,等等之类,总之要诵读得抑扬有据、顿挫有章。在这样的抑扬顿挫诵读中,让烛之武机智敏锐、能言善辩的语气和形象跃然纸上,可触可摸。再其后的“秦伯说”之“说”字可以用喜悦之语气诵读,音节拖长些,以
8、反衬出前文烛之武劝说秦伯的机智与巧妙。再之后“与郑人盟乃还”中的“与” , “使戍之”的“使”均应重读,并拖长音节,以突出烛之武孤身出使游说秦伯,未曾牺牲一人半马而智退大军的奇功伟勋。 二、悟文道:理清情节内在关系,领悟左传 “简详” “要博”之文道 清代的文学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述评左传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百世之家,类不出乎此法。 ”左传之“简要” “详博” ,在烛文中显现得再充分不过了。课文第一段“晋侯、秦伯围郑”只 25 个字两句话,可谓惜墨如金,但却将强秦猛晋重兵犯郑,郑国危在旦夕的紧张局势置于篇首,起到引发读者非往下读不可的效果;而且将“围”之因果“以其” “且
9、贰于楚”交代得一清二楚,之后“晋军函陵,秦军?南”八个字的简要叙述,却让读者看到了刀光剑影,听到了震天吼叫,嗅到了血腥杀气。而这一“重兵压境”的情节,又引出下文佚狐“言于郑伯”力荐烛之武使秦退兵,郑伯求见老臣烛之武那5“公从之”的情节,进而既有烛之武的“辞曰” ,又有郑伯的“是寡人之过也” ,也才有烛之武的“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 ,也才有秦伯由围而“盟”转危为安的结果,才有晋侯“不可” “不仁” “不知”“不武”这四“不” ,以及“吾其还也”的无可奈何之后“亦去之”的结局。所有这些情节,都是以“简而要”的语言、以“详而博”的故事有张有弛、环环紧扣连缀成篇的,所有的故事情节以及记述故事的
10、语言,又无不紧紧围绕题目中的那一个“退”字:晋、秦、 “围”郑是“退”的原因, “若使师必退”是良臣对“退”敌英才的信任, “公从之”是“退”的必要条件, “是寡人之过也”是“退”敌者“许之”而后“夜缒”的关键所在;其“见秦伯”之后的“秦、晋围郑唯君图之”一席知根知底、推心置腹、因势利导的劝说之辞,乃是“师必退”的必然结果和钢铁见证,乃是“秦伯说,与郑人盟乃还”的喜剧结果。 “祥而博”的文法,是晋侯“亦去之”那无可奈何的选择以及郑国躲过亡国之灾的“简而要”但“详而博”的文道。 因此,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理解“退秦师”的整个过程及前因后果中的细节,是教学的难点。只有带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破这一
11、难点, 烛文“退秦师”的“退”之因果、 “退”之忠义、 “退”之勇敢、“退”之智慧才能彰显于文本,进入学生的阅读思考之中,也才能使学生对于刘氏所谓“简而要” “详而博”的评述以及左转文章“百世之家,类不出乎此法”的文法有所领悟,进而为学生在高二、高三学段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等选修课文、理解“春秋笔法”的要义打好基础。 6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在实施“六步两阶”古诗文学习法时告诉他们,文言文“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好比观看精彩的电视连续剧,有声有形、有滋有味。只要用心去读、用心去领悟,把自己置身于字里行间,就会感觉到那左传 国策史记中的每一个字词,都充满温度和生命力,而绝非冷冰冰的“之乎者也” ;学习文言文,其实又是在和古代的英雄豪杰会面,是在与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们对话,是在与生命的结晶对话,为自己的未来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