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70626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连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连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大连市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指南 根据 “ 十三五 ” 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辽宁省科技强省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实际,制定本指南。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 “ 五大发展理念 ” 和 “ 四个着力 ”“ 三个推进 ” 的要求,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有利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 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推动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合理

2、布局,集中精力重点拓展具有大连特色,并且在未来技术发展和市场增长都有较大潜力的领域,加快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推进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原则。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强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 坚持重点推进原则。聚焦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支撑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统筹规划,整合 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坚持开放发展原则。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各类创新资源,进一步激发系统活力,提高科技创新效益。 坚持动态调整原则

3、。紧盯科技革命新形势和我市创新发展新变化,及时调整任务部署,在工作计划实施过程中完善优化。 (三)主要目标。未来 4 年,以自创区为核心,利用软件外包奠定的人才基础,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未来型产业,积极推动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船舶和海洋工程、清洁能源、生命健康、现代农业等先导型产业。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新材 料、交通、节能环保、文化与科技融合、现代服务业等其它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发展,使之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加快实施军民融合创新工程。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40 项和重点技术研发项目 400 项,形成创新产品600 项。培育产值超 10

4、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40 家、高新技术企业 1600家、各类中小微科技企业 1.5 万家以上。形成若干规格高、配套全、效益好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着力发展未来型、先导型产业 (一)人工智能。利用软件外包奠定的人才技术及装备制造能力,吸纳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加速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科技创新,重点围绕 大连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应用示范,推进相关技术与不同行业的融合渗透。发展具有前瞻性的人工智能创新模型和算法、认知系统软件及末端感知和执行设备,实现性能可逐渐逼近人类的视觉、听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力争在跨媒体感知和认知智能、人机混合智能、面向大数据的群体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向取得若干突破

5、。提前规划布局类脑计算与智能等创新方向,初步形成研发基础。建设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开放式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1.跨媒体感知和认知智能。研究面向语音、图像和自然语言等跨媒体人工智能技术和系统,发展高性能视觉、听觉、语 言理解方法,建立大规模可实用的知识图谱和逻辑推理技术,在语言理解和翻译、图像识别和理解等领域产生新突破,支撑智能产业的发展。 2.人机混合智能。研究复杂信息分布环境下人机融合智能模型,构建人群 -信息环境交互式知识生成范式,突破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物融合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发仿生视、听、触觉协同传感器、灵巧的执行机构和穿戴式交互设备。重点突破人与机器交互过程中的知识表达方法,环境信息

6、与人类智能融合模型,人类推理与经验的统一组织、表达、存储方式。研究可穿戴传感技术、人机智能交互技术、可穿戴助力技术、可穿戴医疗康复 等关键技术。 3.面向大数据的群体智能。研发人工智能处理芯片和认知系统软件,形成面向智能交互、知识处理、控制决策等应用的基础软硬件平台。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分布的海量信息碎片,发展大数据和群体智慧驱动的智能技术方法,建立群体交互式认知模型,形成数据驱动与知识引导相结合的群体学习算法。结合行业大数据,建设行业领域知识图谱,研究面向领域的异构知识融合、表达、推理的关键模型和算法,建设面向行业大数据的高性能、实时、可扩展的智能分析平台。 4.类脑计算与智能。面向具有广泛自主

7、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研究新一代人工神经网络模 型、仿脑材料器件与神经形态芯片和脑机接口等,形成创新性基础理论和原创性技术。建立基础性类脑计算和智能研发平台,强化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储备,支撑人工智能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5.专用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加强人工智能与行业大数据和包括机器人在内的智能硬件结合。重点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海洋、无人驾驶、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医疗健康、商贸流通、公共安全、个性化教育、人机交互技术等领域应用,并形成规模化应用态势。研究对动态微小目标实时精准识别与跟踪、结构空间变形、行为意图理解、多智能体空间位置状态、时空感知等感知建模与识别方法。研究复杂场景目标的深入感

8、知与动态认知。研究面向多自主平台及复杂环境的自适应与协同智能控制。研究基于海洋声学的环境建模和目标识别技术、基于自主计算的多主体多使命多任务的协同智能自主控制技术和基于水声通信的异构海洋机器人组网和协同导航定位技术。 6.智慧城市。以智慧城市为载体,围绕城市运行管理中的突出热点问题,综合利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究成果,优化城市核心资源分配,带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体系和智能经济体系共同提升。突破基于智能感知核心技术,构建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实现对城市生态要素的全面感知以及 对城市复杂系统运行的深度认知。基于知识引擎和知识服务、开放环境群体智能、跨媒体推理等核心技术,研究突破城市智能化运行管理关键应用

9、技术,构建典型智能应用系统,形成面向智慧城市各专项领域的系列化智能应用产品。发挥人工智能在自主学习、综合推理、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推进城市运行管理高水平决策及应用。 7.物联网。着力突破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工业、能源交通、物流、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突破无线网络智能识别、物联网信息安全、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控制,物联网中大数据的实时 并行编程模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基础空间仿真、物联网在行业中的应用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8.云计算。面向 IT基础设施的资源集中化、规模化、服务化趋势,解决云计算资源超大规模扩展、异构融合、高效共享、安全可信等问

10、题,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开展典型应用示范。突破支持新型异构设备的巨型虚拟机、能耗和性能损耗均衡、超大规模资源管理和调度,行业云应用特征、应用感知的资源池调度管理、基于容器的应用自动化部署和管理、微服务自协同、资源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9.大数据。面向重点领域大数据应用需求, 研究大数据分析与知识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形成自主可控的大数据技术体系,建立开放共享和规范管理的标准体系。结合典型行业及智慧城市应用特点,突破视频数据管理、跨时空多源异构数据管理、智能软件开发、城市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大数据处理及应用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 (二)精细化工。发挥精细化工领域形成的技术优

11、势,重点开发精细化学品、高分子材料等产品,研究对苯二甲酸等高附加值石化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工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催化技术、现代煤化工技术与产业的紧密衔接,突破若干世界性前沿课题。支持催化基础重点实验室、分子反 应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甲醇制烯烃工程实验室、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10.精细化学品。开展功能化、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的结构设计、功能调控和清洁制备等研究。研究开发功能染料、医药、电子化学品、化妆品、粘合剂、关键中间体、特种助剂等高新技术产品。突破分子结构创新、介观结构创新、连续制备和微反应装备创新等关键技术和装备,提升产品竞争力

12、。 11.高分子材料。开展通用高分子材料品种高性能化和功能化研究。加快高性能工程塑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高强高模聚合物基复合材 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防腐高分子涂料、新能源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分离膜材料、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突破杂环联苯型高性能工程塑料及其深加工应用技术、耐高温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加工成型技术、循环再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12.高附加值石化产品。围绕高端润滑油、对苯二甲酸等高附加值石化产品生产制备,突破无机产品、有机产品绿色低成本制造工艺、智能化生产装备、高效节能技术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13.催化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用于石油化工、煤化工、天

13、然气化工、精细化工、环境化工等领域的高效绿色 催化剂产品。突破微纳米技术、高效手性技术、新型分子筛合成技术、离子液体技术以及强化传质、先进催化剂 -吸附剂产业技术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14.现代煤化工技术。依托现代煤化工技术,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产品。重点研究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烃、合成气制燃料乙醇、煤基聚乙醇酸降解材料、煤焦油深加工、煤油共炼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 (三)先进装备制造。结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探索、跟踪新兴产业发展的智能机器人技术、高端数控技术、 3D 打印制造技术等核心技术,力争在若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重点推进先进 制造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示范,研

14、发一批关键装备、重大装备与关键零部件。支持工业装备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高档数控机床控制集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型轴承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冷热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 15.移动动力系统(机器人技术与系统)。以仿生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为目标,融合生物学、生物力学、医学、机械工程、控制论和电子技术等,研究仿生结构驱动、高性能仿生材料应用、生物机理准确建模和分析、仿生感知与控制、仿人认知与学习等关键技术。围绕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突破轻量化设计、智能控制、动力学与控制仿 真、移动单元调度与优化等关键技术。开发水下探测等特种机器人,攻克水下目标探测和识别等关键技术。重点推动移动动力系统与人

15、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支持技术验证平台与系统建设以及典型示范应用。 16.增材制造。研究增材制造领域微观成形机理、工艺过程控制、缺陷特征分析等科学问题。重点突破结构优化设计、专用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典型零件增材制造与修复工艺、增材缺陷在线检测与去除、成形精度控制、性能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发增材制造装备及增减材复合制造工艺与装备。建立相应标准与规范。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汽车、能源装备 、家电、生物医疗等领域开展应用。 17.高档数控机床。研究新一代数控机床的功能、性能与应用领域工艺特征,重点突破数控机床精度特性、动态性能与控制系统等共性技术瓶颈,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高速高精数控机床、专用

16、机床、特种机床等。研究机床加工系统状态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技术,结合工业互联网和加工过程大数据的监控及远程服务,开发新一代全制造周期的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 18.重大成套技术装备。推动智能化大型工程机械、高效环保智能化制冷系统装备、数字化重型矿山成套设备、智能化农业机械研发。开展高可靠性和高利用率成套装备 生产工艺、评估标准研究,突破重大成套机械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19.关键部件。围绕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技术,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工业试验验证平台和安全保障技术,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复杂形状、极限尺度、难加工材料零件制造等技术。研究高速、重载、精密轴承设计

17、理论,重点突破轴承高性能制造与检测的技术瓶颈,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高可靠性、高精度与智能化轴承产品。研究高速、重载、精密齿轮箱设计方法,重点突破齿轮箱构型与制造、检测的技术难题,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高功率密度与高可靠性齿轮箱。 研究开发科学分析仪器和检测仪器、新型自动化仪表、精确制造中的测控仪器等,重点突破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的新型仪器仪表技术 。 (四)船舶和海洋工程。大力推进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研究开发,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构建独具特色的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支持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创新中心、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

18、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海水淡化、海洋矿物资源开发等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20.高技术船舶。加快对应用 风帆、混合对接推进系统等节能环保装备的示范性船型的研发。提升节能环保型 VLCC、 2 万箱集装箱船、大型 LNG船和化学品船的自主设计能力和总包生产能力。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支持企业开展生产能力资质认证。提高船舶动力、甲板机械、舱室设备、智能系统及设备的研发、设计能力,完善高技术船舶产业链条。 21.海洋工程装备。支持大船重工、大连中远船务等企业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方面提升自主设计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总包生产能力。支持

19、企业承担国家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提升包括钻采设备、系泊系统 、甲板系统、升降装置和中央集成控制系统等方面的配套能力。支持企业开展生产能力资质认证,培育和壮大海洋工程装备联盟。 22.海洋化工。围绕海洋矿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海水溴资源、钾资源、镁资源、碘资源等提取工艺,铀资源富集、海洋生物质纤维成型与改性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海水淡化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构建海水淡化利用的技术标准体系。研发海洋能技术与装备。 (五)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重点加强燃料电池、高效低成本储能、百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大型先进风电机组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 展核能与核安全技术及其应

20、用。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初步形成涵盖能源多元供给、高效清洁利用和前沿技术突破的整体布局。加快推进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国科大能源学院建设 ,支持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风电传动及控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23.储能。针对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工业节能等领域需求,聚焦化学储能、先进储热(冷)、先进储氢等方向,提高储能技术经济性、安全性、服役寿命、系统能量转换效率,解决制约储能产业发展的基础科学、关键技术问题。重点提升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装备和配套设备研发的能力及 水平。突破高效新型储能、大规模全钒液流电池系统集成与控制,大规模全钒液流电池关键材料制备及产业化,高功率密度

21、电堆和电池模块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24.核能。推动第四代核电快堆、高温气冷堆等反应堆压力容器、主泵、主蒸汽隔离阀、电动球阀、控制棒组件用芯块等设备和部件的研制。突破异种钢自动焊接及超声检测、窄间隙焊缝的串列扫差,超大规格筒体精确保温、一次整体冲压成型, CAP1400 核主泵关键部件制造,双钨极高效焊接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应用,核电惰转储能超速脱开,机械密封动力学特性、机械密封端面变形控制,核用硼材料,核电站 专用运维智能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25.风能。推动建设国内最大的兆瓦级风电核心零部件研制基地,培育和发展兆瓦级风电整机产业,提高集成能力和水平。突破风电装备传动、控制、制造及系统试验检测

22、技术,风电机组机电信息一体化、风机智能监控系统,兆瓦级风电机组新型低压变桨距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26.氢能。以推动氢能、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汽车和分布式供能技术创新为目标,围绕规模化制 /运 /储氢、批量化制造燃料电池等方向,突破天然气制氢、太阳能制氢、化工 /冶金副产煤气制氢、低成本电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微生物制氢, 高压容器贮氢、化合物贮氢,超高纯度氢制备,氢燃料电池批量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27.太阳能。推动太阳能光电光热一体化组件设计和制造,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光伏系统及平衡部件制造。突破集热器集热、储热设备及熔盐,结构风振响应与拓扑优化、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