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6748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多数学生难以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阅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外也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爱上阅读,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 兴趣 激发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81-02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阅读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手段,阅读能够开阔视野,使知识更具体、更充实,为理解新问题提供依据。有人说:

2、“语文教学中阅读就是一切。 ”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阅读能力是一种感知、吸收、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一 培养兴趣,激发阅读的内驱力 “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 ,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享受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1.巧妙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语文教学与人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材多为以文叙事、以文抒情、以文状物等,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可以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等,把静止的文字形象化,使文字所写的生活现象活跃在课堂上,体现在学生的身上。这样通过把握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

3、课堂情境,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升华。此外,教师可以把某些表面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置于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富有趣味的教学环境中,如为了修改病句,教师可以在板报中设计一个“病句医院”专栏,把学生易出现的病句用彩色粉笔写在专栏内,作为“病人” 。让学生自愿报名当“医生”,给病句“治病” ,并找出“病因” ,对难辨的病句,还鼓励“医生”们“会诊” 。这样“治愈”一个“病人”就消灭了一个病句,而且“家喻户晓” ,根治能力强, “毛病” “不易复发”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积极投入,思维活跃,既提高了学习效果,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材具有生动的特点、富有

4、艺术魅力。教师要利用学科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如引人入胜的讲述、扣人心弦的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要随机指导、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3.在成功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地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精心备课,不拘泥于教师用书、标准答案,对学生的成功和进步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乐趣;优秀的教师总是精3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都有答对的机会,不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落伍者” 。而不

5、是一味的“敲警钟” ,施加精神压力。 4.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络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克服孤立地讲授新知识,要善于深刻地把握教材,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衔接起来,如识字教学中以基本字代合体字、形近字比较、同音字归类等,句子成分的分析与扩句、缩句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5.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兴趣 迁移可用于动机的培养,也可以用于兴趣的培养,如句子的仿写,作文片段的仿写、续写,请假条的书写,课外活动中板报的编辑等,都可以使他们逐渐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 在教学中潜移默化,依托教材,授之以渔 1.整体把握,巧用信息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

6、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阅读课文后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的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2.确定区域,圈点批注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4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课后思考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内容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养成了这一

7、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3.抓住关键词句 离开了原材料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问题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三 挖掘语境,联系上下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多数学生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就需要

8、在挖掘语境,也就是在联系上文这个细节中下工夫。1.字不离词 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时,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中的“道” ,指道路;“志同道合”中的“道”,指道理。 “和盘托出”中的“和” ,指全部;“和风细雨”中的“和”5指宜人的东西。 2.词不离句 在综合阅读中,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主要是一词多义现象。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他收到远方朋友的一封信”中的“封”是作量词,用于装封套的东西;“密密层层的树

9、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中的“封”是封闭的意思,表示枝叶繁多。再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见教” ,称“岳父见教的是” 。在文言文中更是常见的。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 也即,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不知所云。 4.段不离文 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有偏差。 6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授之行之可效的技巧,那么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将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参考文献 1郭定兴.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现代教育论坛,2004(9) 2曾海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高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