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珍视课堂中的“异想之美”“异想之美”是传统评书中的词汇,它指文字间所特有的美,令人涵泳不尽,受用无穷。 单纯的文字,没有声音,没有颜色,在这个什么都有的时代,仿佛遗世而独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唯其如此,它才具有了异想之美。读文字时,所有主动权都在你手里,你想它怎样它就怎样,你欢喜它是谁它就是谁,你甚至可以吃饭困觉都在它里面,与它融为一体,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古灵精怪的意象,全都在文字间迸发。 唯其如此,时间不是问题,空间不是问题,所有外在的束缚都不是问题。美的文字是灵魂在跳舞,是高兴与痉挛,颤栗与悲怆;是沉思,在秋天午后拾起一片枯叶嗅到春天的味道;是流泪,如一天连绵
2、的细雨,长亭外古道边的送别;是没有眸子的十八罗汉大路金仙,单等你去血贯瞳仁,做点睛之笔。 在课堂中,我一直珍视着这份美,使用课件等多媒体技术时,是谨慎而适度的。 具体来说,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家的肖像 与其和盘托出,不如让学生根据作品内容与作家姓名去想象,比如可以想见, “纳兰容若”是个风华绝代的美男子,保罗?萨特则是个穿着2皮夹克的锐利的法国“哥们” ,卡夫卡八成是忧郁的瘦子,陶渊明绝对是长发飘飘的隐者。如果学生真对作品产生了兴趣,想一睹作家风采,那就不妨给他们出示,但最后难免有些意外,因为灵魂的模样,怎么能去现实的皮囊中寻找呢? 二、经典的人物 作品人物也是没有形象的,因为他们更
3、加真切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越经典,越无形。 比如,林妹妹,你忍心出示她的形象吗?比如, “变色龙” ,你愿意出示他的形象吗?比如,中年闰土,你为何要出示他的形象?没有 最好。 三、高潮的情节 我永难忘记一次公开课,讲湖心亭看雪 ,第一段写景,我与学生反复品读,他们联想到了几多诗词名句,并走进了冬夜雪后的西湖,是那么安静,带着一丝惆怅,这时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出现,在第二段,写几位狂客的痛饮悲歌,隐含着故国之思,笔调极其深沉,却只有寥寥数笔,仿佛暴风雨织就的晴天,按说初二的学生还无法体味,但我们像喝醉了一样地读,手舞足蹈地读,充满喜悦地读,甚至流着泪读,最
4、后在苍茫的时空中,大家与明季的张岱打马相遇,湖心亭已渐渐清晰,朋友们就坐在眼前,其中竟还有曹雪芹,一个声音响起:“干杯!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些天生的“痴人”们,是那么单纯、可爱,才华横溢,忧伤似海。 课后不止一位教师跟我讲,听完课像饮了杯烈酒一样,感觉还在湖3心亭中,盛席华宴仍未散场。 还有讲背影呢,我又怎么能忘记。 “我看见他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我尝试不放幻灯片,不用散文视频,就让学生去想象那父亲的形象。 “父亲是个胖子。 ”“那你的父亲呢,是一个胖子吗?还是消瘦的?是高是矮,是幽默还是严肃?”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5、”“你有没有为父亲流过眼泪?在告别或相聚的时刻,在车站在路旁在家门口,为父亲一些不起眼的动作,泪下如流霰?” “进去吧,里面没人。 ”“如果是你的父亲,他会怎么跟你说?儿子啊,快走吧,路上小心! ,还是一言不发,静待分离?” 学生都在那件深青布棉袍的背影中,看到了自己的父亲,他已经老了,但依然慈爱、有力,是所有儿女的“大树” 。 学习孔乙己 ,我依然用极简单的课件来串连,咸亨酒店与主要人物,则一律不给图,因为鲁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它其实与活着一样,讲述的是永恒的苦难与承受的故事,咸亨酒店就在这世道人心里,孔乙己也无时无刻不经过你身边,出场退场,用他的饱受摧残的手
6、。 “他就是用这双手走来的。 ”“你见过那双手吗?那个眼神,回忆一下,你肯定见过的。 ” 如老黑奴的灵歌一般,它观照着无数个当下,只有引导学生广远的4想象,才能体味文中凄凉的美。 当然,是以丑的面目出现的。 四、绝妙好词 很多好词在文中细致入微,像不易察觉的金子,藏匿于某个角落,单等你去咀嚼,感悟。 比如, 山市 ,给第二届学生讲授时,我没有再放海市蜃楼的视频,而与他们专注于文本,在丝丝入扣的研磨中,我被一句话吸引住了:“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无数神色匆匆的人们,或自由,或迟疑,穿梭于大街上、广场中、候车大厅里。 这不是在说虚幻的山市,这是在写熙攘的尘世啊
7、,我蓦地领会了“屑屑”一词,它状尽了尘世奔忙的沧桑之感,蒲翁借鬼神之酒杯,浇现实之块垒,其高人之处,正在此间。 学生也许还无从领会,因为没在人世中翻过筋斗,但这种研磨词句的方法,他们却是可以学习的。 比如, 观沧海 ,曹操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怎样理解这个“其”字?如果放一幅沧海日出图,或沧海月明图,那就将诗意幼稚化、浅显化了。实际上曹操踞沧海之上,他看到的是一幅超现实的场景,包容吐纳日月星辰的,不是沧海,而是他的心灵,是一份英雄的胸襟,荡平天下的气魄。这才是“其”字的深意,就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 “笑”的不是梅花,透过诗文,我们仿佛看到毛主席
8、那高洁、傲岸、蔑视一切的笑,看到为有牺牲多壮5志的,老一辈革命家的笑。 “诗言志” “一切景语皆情语” ,茶吃到这个功夫,学生才能品出味来。 再如, 桃花源记中“豁然开朗”一词,写发现桃花源的一瞬间,那也是精神上茅塞顿开的瞬间,是生命意志突然高扬的美的一瞬,就像“柳暗花明又一村”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般,充满了瞬间的大欢喜、大光明,是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的。 经典词句如黄钟大吕,是最天才的艺术结晶,你敢不含英咀华,尽解其中味吗? 五、虚构的情境 除此之外,我也有所发挥,比如,虚构出一个叙述的情境,让学生的心灵在更广袤的天地中遨游。 学过狼 ,我说:“清康熙年间,蒲家庄外的大柳树旁,一方阴凉,几盏清茶,好友们围坐在蒲松龄的身边,他正为大家娓娓道 来”让学生在此情境中酣畅淋漓地讲出狼的故事,并且鼓励用方言。 学过与朱元思书后,我说:“想象你在疾速奔流的江河中,坐着小船,一边欣赏奇山异水,一边大喊出文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都是文字间的异想之美,我举了很多课堂实例,来阐述之,但一?土何以窥泰山,一捧水何以知江河,哪怕同一篇课文,同一个字词,6在与下一届学生共同学习时,也会有更多更新的发现。发现异想之美,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沉醉的呢!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