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春蚕梦”与“簪花照镜”中的人生体悟编者按: 石声汉(1907-1971) ,原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教授,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和古农学家。1928 年中山大学毕业,1933 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获植物生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西北农学院、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51 年后任教西北农学院直到 1971 年辞世。他长期从事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和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先后撰写了齐民要术今释 、 四民月令校注 、 农政全书校注等十多部巨著,是我国农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石声汉先生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他不仅在自然科学上颇有建树,而且诗词亦颇具工力,著有诗词荔尾词存
2、,收平生词作 400 余首。叶嘉莹先生是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她接触到石声汉先生的词作后深为之感动,先为荔尾词存作一长序,高度评价了石先生的作品,后又在南开大学专门为学生讲授了石先生的词作。 这篇文稿是两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友根据叶嘉莹先生两次讲座录音整理的文字。叶先生年事已高,近年来未见有专门撰写作品,发表的均为讲座整理稿。以先生的学识、见底,即使讲座稿也颇有建树。先生很在意讲稿的质量,在整理时要求不增不减,因此本文整理时只是删减了一些口语中的重复。完稿后,叶先生自己又审核了三次。本刊作为特稿重点推出,以飨读者。 2作者简介:叶嘉莹(1924-) ,女,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
3、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古典文学。 摘要:石声汉先生是国内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和古农学家,其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他以对自然科学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现象的细微观察,并融入自己的人生遭际,参以对世界发展变化的理解,以诗人独有的情怀,观物注情,联类不尽,情动于中而发乎诗词,必然是自己人生之镜鉴,命运之呼喊。本文着重分析了石声汉先生荔尾词存中咏蚕及簪花照镜的词作,通过缜密的剖析,指出这是作者自己的生命体悟,是用自己对人生、对科学、对世界的沉重而不容旁贷的责任感谱写的生命赞歌,是真正的科学家的精神和高尚品德的表现。石声汉先生词作的成就向世人昭示了一个真理
4、:从事自然科学应该有扎实的传统文化作基础,才有可能登上科学大山的巅峰。 关键词:石声汉;诗词;咏蚕;簪花照镜 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4-0001-13 上篇:“春蚕梦” 石声汉先生是一位研究古代生物学的学者,并不是研究古典诗词的。而且古生物学也不是很 popular 的一种学问,所以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可是西方科学界却知道他的名字。有一个英国人叫李约瑟,写了一本中国科技史 。这部书是研究我们中国古代科学的。而石声汉是研究古生物学和古代农学的。研究这两方面的人不多,研究有成就的就更少。3因为中国古代的生物学和农学的著作,像齐民要术等,都
5、是用古文写的,现在的人很难看得懂。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里面有很长的篇幅在讲古生物学、古农学,都是对石声汉先生的介绍。而且一直到今天,如果想找中国古代的农学、生物学的参考资料,就去到 UBC 的图书馆,可见到一系列古生物学、古农学的著作都是石声汉先生的著作。 石声汉不是很有名。石声汉有个弟弟,叫石声怀。石声怀的妻子,是钱钟书的妹妹。 石声汉先生为什么有能力来介绍中国古代的古生物学和古农学?因为他的古典文学修养很好。所以我觉得真是上天生下石声汉这样一个人,古典文学的修养非常好,而英文、德文也非常好,让他从事了古生物学和古农学的研究。 石声汉从小古典文学根底就很好。所以说,从小背一些中国古典的诗文,绝
6、对不妨碍长大后去学科学。比如著名的物理学家、得到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先生也有很好的古典文学修养。有一次,杨振宁先生到了南开,我那时候恰好也在南开。我在美国很多学校教过书,也在美国一些刊物上发表过文章。那次杨振宁先生来了,听说叶先生在这里。他说:“我在美国看了她很多文章,但是没见过面。我要跟叶嘉莹见一见面” 。外办主任就把杨振宁带到我这里来了。谈话的时候,他就背了很多诗给我听。不但背了很多诗,还发表了很多议论。他说他从小是念过私塾的,是念的旧书。 念旧书,绝不妨碍将来去学科学。你如果从小有一点古典文化的基础,对于你终生的做人和修养都是有帮助的。古典的修养与科学不冲突。4杨振宁先生常常讲,他说物理学也
7、有一个境界。不但是做人有一个人生修养的境界,物理学也有物理学的境界。无论研究哪一门科学,如果你原来人文的修养的境界高了,你在另外的科学境界,成就也相对地可以提高。因此从小的古典教育非常重要。石声汉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我们学古典文学的都没听说过“石声汉”这个名字。我们不学古农学,所以不知道。那我怎么知道了他呢?说起来就是巧。石声汉先生1933 年考上了第一批的庚款留学生。他到国外去留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这个同学的名字叫吴大任,就是原来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先生的弟弟。而吴大任就在南开大学作副校长。 我 1979 年曾经到天津的南开大学讲过一次课。以后他们就经常约我回去讲课。吴大任和他的妻
8、子(他的妻子叫陈受鸟)两个人都是学数理科学的,都是留学生,都喜欢古典文学。所以我到南开大学讲课,他们夫妻两个人就来听课。石声汉先生是他们夫妇的朋友。 石声汉先生研究古生物和农学,他喜欢诗词,但是他不许人发表他的诗词,他不愿以诗词出名。 “文革”的时候,他被批判,他那些诗词作品统统被抄走了。 “文革”以后,石声汉先生已经不在世了。他是 1907年出生,1971 年去世的。1979 年以后, “文革”结束了,大家就清理这些“文革”搜集来的、认为是反动的材料。这些“反动材料”里边,就有石声汉先生手写的诗词稿。收集来以后,他们说这都没有用处了,现在石声汉被批判的人也不在了,就要把这些东西烧掉。恰好石声
9、汉先生有一个学生看到了这一堆词稿,就把它抢救下来了。 石声汉5的儿子石定矶教授想把父亲的东西整理出版。吴大任校长就跟石声汉的儿子说起我。他的儿子在清华,是电机系的教授。有一年我回到北京,当时我住在我的老家北京的一个很古老的四合院(最近已经被拆掉了) 。忽然间有一天,一个不认识的人来了,就是石定矶。他说自己是清华大学电机系的,有他父亲一本词集,想请我写一篇序。我想,这电机系的人写词,写的什么词呢?我本来不大想写,因为如果你没话找话,人家不好你还要说好,这是很勉强的。我正在犹豫,他就把他父亲的手写词稿交到了我手中。我一看,第一眼,就是书法。书法是第一眼就给人看的,是非常直觉的。那字写得真好,这是他
10、手写的词稿。不但有书法,而且还有刻印。学问非常好。然后我就读他的词。哎呀,我一读,觉得太好了,我就说我一定给你父亲的词集写序。 石声汉诗词的好处,最重要的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个,是石声汉先生的本质好。他不止有诗人、而且有词人的本质。 诗包括了词在里面。但如果你仔细地分辨,诗跟词是不一样的。诗,是比较直接的,是一种直接的感发。词,王国维先生说的,词是“窈渺幽咽” 。窈渺,是非常深隐、非常幽咽、非常精致、非常纤细的一种美。是隐藏在里面的美。诗是直接给你打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诗,给人一种直接的兴发感动。可是词,不是。词,你要仔细
11、地去吟味,仔细地去体会。它的好处都是要你慢慢地才能体会出来。有很多非常深隐的意蕴,还不止是意蕴,是有非常深隐的意蕴和情志。 石声汉先生是天生有这种禀赋,真是无可奈何地一件事。他是天生6的,他的感觉特别的纤细幽微。这是他的一个特色。 另外还有一个特色我觉得是很可贵的。因为他是学自然科学的,可是他有很好的古典文化修养,跟我们从小就学古典文学不同像我的同班同学,也有不少古典文化修养很好,也作诗,也填词,可是你就会发现,如果他单纯地只是学古典文学,就有一种酸腐的气味,我们说这是酸秀才。石声汉先生之所以好,就因为他本质是有诗人、词人的气质,但是他绝对没有诗人、词人的酸腐。而且他不用我们文人的那个套语。古
12、典文学太熟的人,他有一套一套的套语。写伤春一套伤春的话,写悲秋一套悲秋的话。摇笔即来。可石声汉先生是以他自己真正的感觉、真正的感受、真正的对于人生的体认写他的诗词。 说起来石声汉先生好像一帆风顺,他 1907 年出生,1933 就考中了庚款留学不过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出国去留学了。所以他刻个图章说是“洋翰林” 。我们说他很幸运,其实不然。他的祖籍是湖南湘潭,他小的时候,他们石家是个大家族。他出生在云南昆明。他回到老家去以后没有房子住。一个大家族有个公庄(就是家里没钱的人、没房子的都可以住) ,他们就住在那里。他父亲的这一枝非常穷困,大家族成员就对他们态度非常不好,他小的时候是在一个艰难困苦的环境长
13、大,不但如此,他上了三年小学后就因交不起学费回家在田地帮助干些农活。他是在很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学习。这个人真的是个天才,他转了几次学,因为他成绩确实好,古典文化的修养好,他父亲也教他外文,也都很好。后来他考进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是现在的武昌大学。他的初试和复试都是第一名考进去的。后来又考取了庚款的留学生。回来以后,曾经在陕7西,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过书,在同济大学教过书,在武汉大学教过书。最后又回到西北农学院工作,一直到辞世,都是在西北农学院。 因为他文学根底好,他的一个姓范的好朋友对他说:“人虽然说是万物之灵,人也是一种生物。在这些生物之中,作为一个万物之灵,而你,又是研究生物学的,中文、西文
14、根底又这么好,你,应该写一本论生命的书” 。他听了之后说:“这个题目太大了,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但是他有了这么一个念头。 这个话题谈过不久,就有他的一个老师,也是研究古生物学的,叫做张镜成,办了一个讲学三十周年的纪念。当时中国真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那个时候正在抗战。 在当时纪念活动中,大家就说,张镜成老师三十多年完全投注在教学工作里边,而且在抗战的艰难困苦之中,后方的学校生活很艰苦。杨振宁先生告诉我说,他们生活真是非常艰苦。睡的木板床上都是臭虫,要烧开水来烫。吃的也都是非常粗劣的食物。可是那个时候的师生艰苦奋发。张镜成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投注在教育事业这么长久。在纪念大会上,介绍
15、张镜成教授平生。石声汉就说, “我听到台下有人说,这才叫作人生。就是没有白活。 ”他说:“给我很大的感触。所以我回来以后就下定决心,我要把这本书写成。 ”于是生命新观就写成了,就是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的一本书。他是在 1943、1944 年,正是在我们跟日本人打仗最艰苦的时代写的这本书,就是对于生命的一个新观的看法。 前些天我在讲陶渊明诗的时候,曾经引了我的老师的两句话, “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心情,过乐观的生活。 ”因为陶渊明8的诗里常常写到“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都是短暂的一个逆旅,最后就是大梦一场。百年后就是“相与归北邙” 、 “颓基无遗址,游魂在何方”
16、 ,这些是对于人生的短暂无常的空幻的认识。那么说,对于短暂无常的空幻的认识,是不是就是悲观,是不是就是消极?所以我在讲陶渊明的这种写人生短暂无常的诗歌的时候,我就引了我的老师的这两句话。“是要以无生之觉悟, ”而你要从事的,是“有生之事业。 ”你也许认识到人生岂止是短暂无常,而且人生有多少挫折,有多少苦难。特别是当时的中国,正在艰苦困难的时代。李后主的词,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这是短暂无常。哪里只是短暂无常?他后面还有,更何况有“朝来寒雨晚来风” ,是外来的挫折。人生不止是短暂,而且在短暂的生命之中,有朝来的寒雨,有晚来的寒风。人生当然是有很多事让你悲观。所以我的老师说, “以悲观的心
17、情,过乐观的生活。 ” 讲到人生,我还听到过两句话。说“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的生活。 ”其实石声汉先生所体认的,从生物学里边所体认的,就是生命的意义就是创造继起的生命。上天给予任何的有生之物都具有一个非常强盛的生命力。不但是人类,那些个动物、甚至于禽鸟虫鱼,它们平生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传宗接代。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的儒家说法是很古老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但确实是如此。生命的意义是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而生活的目的,是由你个人个体的生命对这个大的团体的生命作出贡献。 然后呢, “桑”是初稿。他写稿子,是“揉墨浪,阑格任欹邪。纸响低沉风?柳,梦痕零乱蟹行沙
18、,春蚓间秋蛇。 ”他那时候还是用毛笔写字呢, “揉墨浪” ,在纸9上龙飞凤舞地这么写。 “阑格任欹邪” ,他说自己写得歪歪扭扭。其实据他的学生说,他在“文革”期间被批评的时候,白天去受批判,晚上回来写稿子。不许他写,不给他纸笔,他都是在报纸边、香烟的烟纸上写下他的稿子。写了几十万、几百万字,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啊!他真是要把这件事情完成的。因为他觉得,他所研究的古生物学、古农学,他如果不做,以后很少有人能做了。这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工作的一种投注,是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要把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尽力做好和完成。石声汉先生在“文革”期间被批判的时候,他的稿子就是写在报纸的边边和香烟纸上的。 “纸响低沉风?柳”
19、 ,这纸哗哗这样响,风吹柳叶一样。 “梦痕零乱蟹行沙” 。写的都是我的梦,我的心思意念。 他说自己写的字是“春蚓间秋蛇” 。我的字写得歪歪扭扭的,好像春天的蚯蚓、秋天的蛇,都是这么歪歪扭扭的,这是他自谦的话。 我现在把眠起空过去。因为这个眠起是他后来加的。我们现在就看丝 。这个蚕后来就成了成虫了,就开始吐丝了。 “抽不尽,一绪自家知。 ” 李商隐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 。像常书鸿先生的夫人,她在敦煌的石窟之中最艰苦的环境之中工作了几十年。现在身患绝症在医院里面,想的还是她的工作。要把丝吐尽,所以它只要有一口气在,一定要把它的丝吐出来。杜甫有两句诗说,:“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 “烂嚼酸
20、辛肠渐碧,细纾幽梦枕频移” 。蚕吃的是桑叶,养过蚕的人都知道,桑叶吃到一定程度,那个蚕的身体就变成绿颜色了。等绿颜色的桑叶都消化了,蚕身变成白颜色的时候,就快要吐丝了。我说石声汉先生真是个诗人。他研究的是科学,他观察的是蚕的生命。但他所用的10形象是诗人的想象。 “烂嚼酸辛” ,就吃那个最酸辛的桑叶。人家说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 。 “烂嚼酸辛” ,说它肠子都变绿了。一方面合乎现实,是蚕的身体真的变绿了。一方面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碧血丹心” ,就是满腔的碧血。 “细纾幽梦枕频移” 。它很多很多的理想。 “纾” ,要把它诉说出来、表达出来,要细细地把内心的最幽微的美妙的想象表达出来。所以“枕
21、频移” 。就说那个蚕在眠以前,头摆来摆去、摆来摆去吐丝么,就好像一个人在枕头上翻来覆去的样子。他写的是科学的生物,他刻画地也很真实,但是都是象喻了人生。是“到死漫馀丝” 。一直到死,它觉得它的丝还没有吐完。所以杜甫也说“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把我棺材盖盖上,我的工作才结束。啊,只好结束啦。只要我有一口气在, “此志” ,我的内心的这一份理想, “常觊豁” 。这个“觊”就是希望。“豁”就是能够展现、能够实现。所以“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是“到死漫馀丝” 。 后面就做成茧了。就是誊真,他的清稿。 “情婉转,洄复诉凄清。倾鬲漫夸忘冷暖,化身旋梦薄苍?,山上世缘生。 ”“情婉转” ,就是作茧嘛,真是婉转。作茧自缚嘛。你为什么要作茧自缚?这是生命的力量。这就是蚕的生命。蚕的生存、蚕的生命的延续就是如此。我们在 BC 省,你看那个三文鱼要回游跳,跳得满身的鲜血,然后死了。为什么?这是生命,没有办法。它要尽它最大的力量把生命延续下去。你看蚕自己蒙在茧里边还动来动去在吐丝,所以“洄复诉凄清” 。 “倾鬲漫夸忘冷暖” , “鬲”这一个字本来念 h 或者 g,但在这里面不念 g,这里念 l。念作 g 的时候当做隔断讲,念作 l 的时候是一种铜器,就是古代的一种三脚的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