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视阈下和谐民族关系实现途径探讨摘要本文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视阈,论述了和谐民族关系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要旨在于说明:古往今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始终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当前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关键所在;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不仅是对中华各民族关系之历史与现状的精辟的理论概括和真实写照,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做好民族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亦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
2、章编号:1674-9391(2013)04-0080-10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 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和谐民族关系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上世纪 80 年代,费孝通先生首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下或简称“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并提出“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 。1(P.381)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界的重大理论进展及其成果,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科学而精辟地反映和说明了2中国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与现实状况,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
3、认识中国国情,做好我国的民族工作,而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试从“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视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广泛而多层级、多元化的存在、和谐民族关系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等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 “多元一体格局”是对中华民族之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的真实写照 费孝通先生在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时指出,所谓“多元一体” ,即“中华民族是一体” , “它所包括的 50 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 。在“多元一体格局”下,中华民族“由许许多多孤立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
4、你来我去,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1(P.381)由此可见,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基本内涵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过为数众多的民族,当今中国也有 56 个兄弟民族。中国古今各民族,既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又通过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间日益密切的政治互动、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与民族融汇而逐渐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共同创造和丰富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这种“多元一体格局”下,中华各民族既有自己相对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文化认同,又在实际上不断地发展着彼此之间血浓于水而不可分割的一体联系。换言之,在费
5、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3理论视阈中,所谓“一体” ,旨在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在于阐释中国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建立起来、不断巩固的彼此关联、互为补充、互相依存的亲密关系,说明它们经过长期发展和历史积淀已经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而说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 1(P.381382)强调在“多元一体格局”下,中华民族“各元”与“整体”之间有着浑然一体、难以割舍的内在联系、共同利益和民族文化认同;而所谓“多元” ,则意在强调中华民族“是个多元的结构” ,
6、“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 , “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之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 , “各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况”等。1(P.414414)即通过强调中华各民族皆有其起源、形成和发展的独特性,说明它们因历史的、现实的因素而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所蕴含并呈现出各领风骚、独具特色的鲜明个性,以及由此而共同营构、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多元性图景,进而强调中华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及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繁荣中的历史作用与现实贡献。 费孝通先生提倡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着眼于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现实全局,以现代“民族国家”理论为参照系
7、,通过对中华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还、血肉联系之历史状况与现实格局的探讨及理论建构,科学地阐释了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交错杂居、多元共存、和谐共生之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与现实状态。因4而其“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为对中华各民族关系及其历史、现状的精辟概括和真实写照,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华各民族之血肉联系与亲密互动关系,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及民族文化的大局与总特征,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它不仅对于促进和深化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有着极大的启发性和开拓性,并且对于在现实的民族工作中深刻理解和把握好和谐民族关系的相处之道,增强贯彻落实“三个离不开” (即关于我
8、国民族关系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2)的民族方针政策之主动性与自觉性,亦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345 继费孝通先生之后,林耀华、陈连开、马戎、周星、王辅仁、李绍明、尤中等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界的众多学者亦相继撰著,或者探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或者从历史、族群和区域文明等方面提供例证,以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历史上、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和多层级、多元化之面相,67891011121314进而在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与释证的基础上,使其成为当代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关于中国民族关系的理论共识,并被公认为中国学
9、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现代人类学、社会学理论对中华民族及其民族关系之历史与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后得出的精辟论断和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成为当前我们探索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工具。 二、 “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视阈下和谐民族关系之必要性论析 5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和谐民族关系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中的至关重要与十分必要。 第一,和谐民族关系之必要性的理论分析。民族作为人类社会世代传承并具有族群凝聚力、向心力、亲合力、认同感的人群共同体(集合体) ,既是一种普遍而客观的存在,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15民族的存在,具有个体性,也具有联系性
10、。民族的个体性,强调民族总是具体表现为个体的,现实状况下的民族,也无不是个体的民族。民族的个体性也是民族多元性及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在当今世界上,正是因数以千计的民族以其五彩缤纷的个体性存在和个性化差异而展示着人类世界的多样性,呈现出人类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元特征。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各民族又不可能脱离于其他民族而单独孤立地存在,而必然也必须是互相联系着的,在互相联系、彼此交往的状态下生存和发展。正如“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16 “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与其他民族进行交往” , “民族交往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
11、要而进行的交往联系” ,它是“必然的,也是无法选择的” 。17回望人类社会的族群、民族之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从氏族到部落,到部落联盟,再到民族,每一阶段无不体现了联系,每一阶段及其上升,也都是彼此联系的结果。没有族群、民族间的这种联系,就没有民族共同体的出现。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很大意义上要归结为不同民族联系的结果。特别是,当生产力发展到文明时期,社会分工的细化,不同分工6所产生的互补性增强,产生了民族联系的必然性。不同分工所产生的专业化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民族之间的彼此需要,使民族间的联系更为迫切。有民族间的联系,才造成民族关系的现实性,并进而导致、凸显和谐民族关系的必要性与重要
12、性。 第二,和谐民族关系之必要性的现实分析。列宁说:“历史告诉我们,各民族之间,各社会之间以及各民族、各社会内部经常进行斗争,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18因民族间矛盾、冲突、纷争而引发的民族问题,不仅在历史上,而且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影响区域政局稳定、社会生活和谐、民众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发生的较大事件一共有 332 起,其中有248 起与民族问题相关,占全世界发生的大事件的 83%还多” 。 19特别是上世纪 90 年代初苏联解体、美苏两大阵营冷战结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两种社会制度由过去的联盟尖锐对抗转入共处与竞争的相持阶
13、段,民族问题更加尖锐且进一步地凸显出来,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而普遍性的问题。国家、地区内部因民族矛盾、冲突甚至战争所带来的民族问题成为影响世界局势的焦点、热点问题。从中东地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巴以冲突,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南联盟因内部民族冲突而招致北约轰炸,以及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地区因内部民族矛盾、冲突、纷争、局部战争而招致外部势力干涉导致国家主权和统一受到威胁、损害的严酷现实,说明和谐民族关系对于保持地区政局安定,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以及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营造和平有利环境,的确有着十分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7第三,和谐民族关系的历史分析。历史上,中华民族在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各
14、民族间虽然也曾有过矛盾、冲突、纷争乃至战争,但就中华民族关系史的主流和本质而言,还是和谐;从历史时段和时间维度分析,中华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时间要比矛盾冲突长得多;从民族关系的历史实践看,中华各民族间关系和谐也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从观念(包括文化)接纳到友好往还,从经济交往到政治互动,从民间实践到制度设置这种多方面、全方位的和谐民族关系,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因而,徜徉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便不难寻觅和见到和谐民族关系实践的众多表现形式及其典型事例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商鞅变法到历代和亲通婚、边境茶马互市、民族人口的迁徙流动、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等它们或许仅仅是较有代表性的事例,
15、但却是在中华文明通史中占有着重要地位的事例。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不难看到,中华文明之历史长河绵亘延续、生生不己,最重要的就是以汉(华夏)民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体系没有解体,而是在朝代更替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着各民族彼此的接纳和认同,在一个又一个的民族融合浪潮中,中华各民族彼此以宽容心态接纳对方,逐渐消磨了矛盾冲突,调整了原有的组合结构,在相互交流、合作与融汇之中把中华文明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阶段。中华文明历史所展示的和谐民族关系,是中华各民族在互相依存、共同繁荣发展之前提下的彼此交往与充分协同。概观中华民族和谐关系的显著特征,亦不难看到,在方式上,只考虑彼此接纳,不去顾及接纳的内外因素;表现上,只
16、考虑彼此相处状况,而不要求达到全部认同;内容上,只考虑彼此文化上的理8解,而不强调全面趋同。所以,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历史上的中华民族和谐关系的形式与内容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正是这种和谐民族关系,引导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又不完全控制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而是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承担着生成民族凝聚力的重任,并最终维系着中国民族体系的稳定,使得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于汉族与汉族之间、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多源交流、源流交错的复杂历史环境中,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源远流长、血缘相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格局,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着民族关系和睦相处的和谐状
17、况,为当今中国的和谐民族关系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历史经验,准备了历史的前提。 第四,和谐民族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要特征和优势所在。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关系,并且把和谐民族关系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和优势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即 20 世纪 5060 年代,党和国家把调解民族关系(解决民族纠纷、疏通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和实现民族平等等)作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构建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于 1979 年 6 月在全国政协五届第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上重
18、申党的民族政策时说:“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9的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 。 20中共于 1981年 6 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1982 年 12 月 4 日,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并颁行的宪法亦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宣布,我国已确立并在继续巩固着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随着全面建设小康
19、社会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国共产党人发现并科学地阐释了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本质属性的规律。2005 年 5 月 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明确提出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的观点,并强调指出,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他还阐述道:“民族关系,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个重大关系。能不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能不能实现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统一、保卫领土完整,必须始终全面把握并正确加以处理。 ” 21胡锦
20、涛同志的讲话,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任务和总体目标出发,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最新总结,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最新理论思考与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也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形势与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对于我们更深刻也更科学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内涵及意义,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三、和谐民族关系的实现路径 10据笔者所见,目前学术界对和谐民族关系的解读,大致有直截了当的解释和间接的阐释两种。其中,直接解释的主要观点及内涵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即:其一,彭谦认为,所谓和谐民族关系,即指中华各民族在互相尊重、平等友爱等基础上的和谐共
21、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关系。2223其二,金炳镐主张,和谐民族关系,就是指中华各民族的民族权利分配公平、合理,民族利益享有公允、同等,民族发展机遇均等、发展条件同等、发展结果大致相同等,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协调的关系。24间接解释的主要观点及其内涵也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即:其一,郎维伟等人强调,和谐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和谐有高度和谐、中度和谐与低度和谐等多种情形。民族关系是衡量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所追求的民族和谐即是民族关系的高度和谐。 25其二,杨荆楚用“三个离不开”来阐释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他解释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在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市场的条件下,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与交流将越来越密切,从而形成政治上相互信任、经济上互利互惠、文化上相互认同的民族关系格局,由此使得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日益成为中华各族人民更加自觉也更加积极的行动。26另外,龚永辉等人也阐释说,所谓民族和谐,就是指中华各民族虽然存在着民族特点的差异即个体性差异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但各民族的个体性差异与文化多样性特征受到了尊重,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与民族利益得到了保障与合理的调整,从而使得各民族和睦相处、关系融洽。27这些观点及论述,从不同的层面表述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