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与“足”词义演变及动因考察.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8523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脚”与“足”词义演变及动因考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脚”与“足”词义演变及动因考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脚”与“足”词义演变及动因考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脚”与“足”词义演变及动因考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脚”与“足”词义演变及动因考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脚”与“足”词义演变及动因考察摘 要:本文从历时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基于 CCL 语料库,重点考察“脚”和“足”的词义演变过程与动因。发现:第一, “脚”最早出现于篆体字中,历经朝代更迭,词义发生扩大,词义辐射范围扩大,从指称身体部位逐步转移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乃至文学中。 “足”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但至今词义变化不大,词义基本局限于身体部位与物体支撑物及物体的基础与下部三方面;第二,二者词义于汉发生重叠,到唐“足”的大部分词义被“脚”覆盖, “脚”基本实现了从“小腿”到“脚掌”的转变;第三,隐喻的象似性在二者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脚” “足” 词义演变 历时考

2、察 演变动因 一、引言 张永言、王维辉(1995)首次提出:“词汇史的研究不但不应该撇开常用词,而且应该把它放在中心的位置” 。马提索夫(1976)也曾提出“身体部位领域的词是词汇核心的核心,事实上可以称为核心词汇的特种部队” 。长久以来,身体词汇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已有研究证实“头”和“首”的词义演变、手部动作常用词词义演变、打击义动词词义演变,但还未有研究证实“脚”与“足”的词义来源、词义演变过程(如吴宝安,2011;蒋绍愚,2007;高明乐、朱文俊,2005;孙影、成晓光,2012) 。本文重点探究“脚”与“足”的词义演变历程以及演变动2因。本文重点考察“足”的名词义项,因此“足”的其

3、他词性本文不作探讨。 二、 “脚”的词义演变历时考察 “脚”的词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六朝以前词义扩大态势缓慢,于唐始“脚”的词义发生大范围扩展,词义也发生了部分转移, “脚”从“小腿”转换为“脚掌”部分。此后“脚”语义域仍然处于缓步扩大的趋势中。 “脚”最先见于篆体字中,不论是先秦还是秦朝“脚”均指人的小腿。 (1)a.折其脚祧神之。 (小腿,春秋墨子 ) b.孙子膑脚于魏。 (小腿,战国韩非子 ) 到了汉代, “脚”不仅指人的小腿,语义范围更扩大到动物的脚部。 (2)飞鸟铩翼,走兽废脚。 (动物的足,西汉淮南子 ) (3)昔司马喜膑脚於宋。 (小腿,东汉全汉书 ) 发展到六朝

4、, “脚”开始出现“脚掌”义。此外词义范围还进一步扩大,除了以前的词义,更扩大到日常生活领域,即器物下面的支撑物。 (4)脚踏十遍。 (脚掌,北魏齐民要术 ) (5)乃系鳖於床脚。 (器物下面的支撑物,东晋搜神后记 ) 自唐以来, “脚”的词义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扩大,而“脚”的原始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基本实现了从“小腿”到“脚掌”的转移。语义域也转移到了自然环境中,表示物体的基础或下部,如“山脚” 。 “脚”也出现了某些特殊意义,如“脚力、脚钱” 。 3(6)自古多少贤,尽在青山脚。 (物体的基础或下部,唐寒山诗 )(7)事甚艰难,运送脚钱。 (运费,唐唐文拾遗 ) (8)若庸调不入京,雇脚运送。

5、 (脚夫,唐唐文拾遗 ) 唐诗中“脚”开始与“日、雨、云”组合在一起,形成“日脚” “雨脚” “云脚” ,这些可视为隐喻认知机制在发挥作用。 (9)a.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 (太阳穿过云隙射下来的光线,唐李贺诗全集 ) b.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密集落地的雨点,唐李贺诗全集 ) c.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接近地面的云气,唐李贺诗全集 )到宋, “脚”彻底实现了从“小腿”到“足”的意义转变,语料显示该时期“脚”除了保留前朝“动物的足、器物支撑物、物体基础、脚夫、运费”义外,同时还延伸出新的词义:“足疾、鞋、句末押韵的字、注脚、液体的沉渣、针线缝物的痕迹” 。新词“

6、脚色”出现,意为“履历” 。(10)称马患脚,以二千求治。 (足疾,北宋太平广记 ) (11)文人皆著木脚冰上逐鹿。 (鞋,北宋册府元龟 ) (12)韵脚亦同。 (句末押韵的字,北宋太平广记 ) (13)或問乃注脚之注脚。 (注脚,北宋朱子语类 ) (14)水之滓脚便成地。 (液体的沉渣,北宋朱子语类 ) 4(15)直得金针锦缝,线脚不彰。 (针线缝物的痕迹,南宋五灯会元 ) (16)写了他地理脚色与来人。 (履历,南宋碾玉观音 ) 元朝“脚”继承了前朝的词义,其次也出现了“赶脚”这一职业,意为赶着驴或骡子供人雇用的活计。 (17)这赶脚的小夥,在路上闲问。 (赶着驴或骡子供人雇用的活计,元玉

7、堂春落难逢夫 ) 明朝时期, “脚”词义较之以前未发生太大变化,但大量新词涌现出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与工业相关的新词“衢脚” “脚车” ;在军事领域也出现“阵脚”一词;农业领域有“高脚黄” 。此外,其他固定词汇慢慢出现,如“做脚” “没脚蟹” “脚船儿” “急脚” “蓬脚”等,而以前出现过的“脚力”也出现了新的词义即指称代步的牲口。同时由于历史缘故, “露马脚”一词逐渐被沿用开来。 (18)中托衢盘,下垂衢脚。 (旧式提花织机上使经线回复原位的部件,明天工开物 ) (19)纺苎纱能者用脚车。 (用脚踏的机器,明天工开物 ) (20)江南又有高脚黄。 (植物的名称,明天工开物 ) (21)哨

8、脚船、三板船俱要收藏稳便。 (船的名称,明纪效新书 )(22)与老婆商议,教他做脚。 (帮手,明今古奇观 ) (23)就是没脚蟹一般。 (没有脚的蟹,比喻无活动能力的人,明今古奇观 ) 5(24)却有一个急脚律令。 (急行传送书信或探送情报的人,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 (25)又差下一个急脚鬼。 (急性子的人,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 (26)陡然间一口怪风吹转篷脚。 (控制船帆的绳索,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 (27)细细的收拾安排,各跨了各人的脚力。 (代步的牲口,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 (28)这个我和你还不知他的根脚。 (出身,来历,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 (29)各执长枪,排列阵脚。 (作战队伍的

9、最前方,明两晋秘史 )(30)不曾露出马脚,万分侥幸。 (破绽,明今古奇观 ) (31)灶里现成烧着一锅脚汤。 (洗脚用的热水,明水浒全传 ) (32)飘飘的乘风从胥门城脚而来。 (城墙一带,明英烈传 ) 至清朝, “脚”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仍在继续发展。 “脚”囊括了鞋袜之类的东西。吴方言在“脚”的词义演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原有的词义在清朝也扩大了。 (33)归着鞋脚零星。 (鞋袜之类,清侠女奇缘 ) (34)后来渐渐说到他是一个老梨园脚色。 (角色,清儒林外史 )(35)咃嘣骑上那头一天五百里脚程的驴儿走了。 (路程,清儿女英雄传 ) 6(36)老三还是这么慌脚鸡似的。 (人行动慌忙,不稳重

10、,毛手毛脚,清红楼梦 ) (37)高宗不信秦长脚。 (戏曲广告传统形式之一,清说岳全传 )(38)正在细看之时,只见众殿脚女。 (隋炀帝巡游江,牵挽龙舟的女子,清隋唐演义 ) (39)听我说个长脚话。 (故事(南汇话) ,清东度记 ) (40)呒拨日脚格哉。 (日期,时间(吴方言) ,清九尾龟 ) (41)有这样脚力与胡惠干作对。 (靠山(吴方言) ,清乾隆南巡记 ) (42)只有一两人在那里卖脚货。 (质量差的货物,清乾隆南巡记) (43)过啥格好日脚。 (生活,清九尾龟 ) (发展到民国, “脚”除了具备“足”义,更传承了前朝的所有词义。) 三、 “足”的词义演变历时考察 相较于“脚” ,

11、 “足”初现于周朝,初指人的脚掌部位,随着历史的发展,词义没有大范围扩展,词义变化不大。春秋战国时期, “足”兼有“人足、动物的足以及器物下面的支撑物”三义,唐“足”出现“物体的基础或下部”义,但从宋到清, “物体的基础或下部”义消失,截止到民国, “足”只保留了“人足”和“动物的足”义。这也解释了为何当代汉语中常见“山脚、桌角”却不常见“山足、桌子足”等。 7(44)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 (脚掌,周今文尚书 ) (45)光伪足疾,入于堀室。 (脚掌,春秋左传 ) (46)马四足者。 (动物的足,春秋墨子 ) (47)譬之若鼎之有足。 (器物下面的支撑物,战国吕氏春秋 ) (48)引锥自刺其

12、股,血流至足。 (足,西汉战国策 ) (49)闽山上,闽山足。 (物体的基础或下部,唐唐文拾遗 ) 四、 “脚” “足”词义之争 语料显示, “脚”与“足”的词义发展分别经历了如下历程: 表 1:“脚” “足”词义演变历程 朝代 词义 周 春秋战国 汉 六朝 唐 宋 元 明 清 民国 小腿 “脚” “脚” “脚” “脚” 动物的足 “足” “脚” “足” “脚” “足” “脚” “足” “脚” “足” “脚” “足” “脚” “足” “脚” “足” “脚” “足” 脚掌 “足” “足” “足” “脚” 8“足” “脚” “足” “脚” “足” “脚” “足” “脚” “足” “脚” “足” “

13、脚” “足” 器物下面的支撑物 “足” “脚” “脚” “脚” “足” “脚” “足” “脚” “足” “脚” “足” “脚” 物体的基础或下部 “脚” “足 “脚” “脚” “脚” “脚” “脚” 运费 “脚” “脚” “脚” “脚” “脚” “脚” 脚夫 “脚” “脚” “脚” “脚” “脚” “脚” 鞋 “脚” 注脚 “脚” “脚” 液体的沉渣 “脚” 针线缝的痕迹 “脚” 句末押韵的字 “脚” 履历 “脚” “脚” “脚” 9足疾 “脚” 帮手 “脚” 出身,来历 “脚” 热水 “脚” 城墙一带 “脚” 角色 “脚” “脚” 路程 “脚” “脚” 代步的牲口 “脚” 作战队伍的最前方

14、“脚” “脚” “脚” 利用马或骡子赶脚的活计 “脚” 旧时提花机上使经线回复原位的部件 “脚” 我们从以上发展过程中发现:第一,秦朝同时缺失相关的“脚”与“足”的语料,那么这个时期是否没有二词?如果有,为何没有相关的语料佐证?第二, “脚”虽然出现时间晚于“足” ,但词义发展速度远超“足” ,词义辐射范围远广于“足” 。 “足”历经朝代更迭,词义变化不大。第三,二者从汉开始词义发生重叠,均可表示“动物的足” 。到六朝时期,“脚”出现“人脚掌”义。唐朝出现“物体的基础或下部”义。到了宋代, “脚”的词义持续发展, “足”的词义基本保持不变。元代以后, “足”的“物体的基础或下部”义消失,到民国

15、时期只剩下“脚掌”义。 “脚”的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实现了所指范围的变化,最终完成由“小腿”到“脚掌”的转变。 五、词义演变动因考查 有关词义演变的动因以往研究颇丰(如 Zipf,1949;Brel,1964;10张绍全,2010;孙影、成晓光,2012) 。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析“脚”与“足”词义演变的内部动因。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语言既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人之结果。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交际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人们利用思想、感觉、知觉等主观表征作出词义选择,如此,语言使用者的主观因素就加入到词义的变化过程中。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16、隐喻对人们认识事物、事物概念结构的形成、语言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隐喻的象似性在词义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词义的发展隐喻都在发挥作用。 “脚”表示人身体部位动物的下肢日常用品的支撑物自然界中物体的基础部分液体的渣滓社会底层的工作付给社会底层人员的酬劳,这些词义无一例外的都暗指人或物的基础甚至底层部分。 “足”词义发展路径与“脚”相似,此处不再累述。 出于经济考虑,一个词往往会有多重含义,但不是每个含义都能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某些词义会退居幕后,而有些词义则会走到台前,但该词最中心的意义则一直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这种幕后的词义可视作背景(ground) ,而台前的词义则可视作图形(figure) 。而“脚”所有词义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相关性,它们可被看成一个范畴。正如“一个家族成员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彼此的相似情况和程度不一样” (Wittgenstein,1953) 。这个范畴内部呈现辐射状,范畴连贯性则是根据家族相似性建立起来的,家族相似性可以将范畴中所有成员联系起来,但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相等。这或许能解释为何“脚”与“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