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主义”对中国“五四”时期诗人的不同影响.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8717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象主义”对中国“五四”时期诗人的不同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意象主义”对中国“五四”时期诗人的不同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意象主义”对中国“五四”时期诗人的不同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意象主义”对中国“五四”时期诗人的不同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意象主义”对中国“五四”时期诗人的不同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意象主义”对中国“五四”时期诗人的不同影响摘 要:20 世纪初期的英美“意象主义”诗潮对中国“五四”时期新诗的孕育与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胡适和闻一多均曾置身于美国新诗运动现场并受到“意象主义”直接影响的两位代表诗人,但耐人寻味的是,两位诗人所受影响的内涵和特色却有着显著的个性差异:在诗歌语言观上,胡适强调运用日常通俗的白话,闻一多则重视磨砺精确凝炼的诗语;在诗歌意象观上,胡适关注意象的视觉感性特征,闻一多则追求意象的象征性隐喻功效;在诗歌传统观上,胡适钟情“意象主义”勇于革新的反叛精神,闻一多则偏爱“意象主义”尊崇传统的诗性情怀。 关键词:胡适;闻一多;意象主义;影响;差异 中图分类号:I

2、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4015007 西方“意象主义”诗潮最早萌发于 20 世纪初期的英国,不久即流入美国诗坛。1912 年蒙罗(Harriet Monroe)在芝加哥创办诗刊(Poetry:A Magazine of Verse) ,并委任当时在英国的庞德(Ezra Pound)为该杂志的国外代表,不久便陆续发表了由庞德推荐的阿尔丁顿(Richard Aldington)和杜丽特尔(Hilda Doolittle)等早期意象派诗人的诗歌,以及弗林特(F. S. Flint)的意象主义 (“Imagisme” )和庞德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不” (“

3、A Few Donts”)等早期“意象主义”诗学论文,逐步汇成了“意象主义”诗潮,兴起了美国新诗运动。219141917 年期间,庞德、罗厄尔(Amy Lowell)先后编辑出版了意象主义者 (Des Imagistes) 、 意象主义诗人 (Some Imagist Poets)等诗集,将“意象主义”诗潮逐渐推向高潮,进而推动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1917 年以后,虽然作为团体的意象派开始渐渐分化与星散,但在一段时间里作为个体的意象主义诗人仍有许多人坚守着自己的诗学观点并在各自的创作中努力表现出独特的个性风格。 “意象主义”的“幼芽和原子”还在继续散布与扩展,客观上延续着“意象主义”诗潮的余

4、波。1922 年诗刊举行庆祝创刊十周年的活动,直到 1930 年还出版了一部1930 年意象派诗选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意象主义”的影响与生命力。在“意象主义”潮涨潮落的时期,胡适和闻一多正好先后在美国留学,都曾直接置身于美国新诗运动的浪潮之中并受到了“意象主义”的启发与影响。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胡适和闻一多所受“意象主义”影响的内涵却有很大的差异,某些方面甚至截然相反。两人在中国现代诗坛上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诗学追求,进而成为白话新诗和新格律诗两种独特诗风的开创者与代表诗人。这是一道独特的诗学风景线,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与思考。本文拟将这一诗学现象置于比较文学的视域之中,从诗歌语言观、诗歌意

5、象观、诗歌传统观三个方面具体厘析胡适和闻一多所受“意象主义”影响的不同内涵及其特色。 一、诗歌语言观:强调日常白话与重视精炼诗语 意象主义关于诗歌语言的观点,是其诗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原则主要有如下两个重点:一是强调运用日常会话的语言,二是重视语言的精确凝炼。胡适和闻一多虽然都受到了意象主义诗歌语言观的3影响,但是他们所受影响的内涵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 胡适所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诗歌语言的生活化与口语化方面。从中国和西方诗歌传统语言观来看,历来都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相区分,直到近现代以来才有人对此提出革新要求。在美国诗坛,著名诗人惠特曼开展“语言实验” ,将普通人的日常口语广泛运用于诗歌

6、创作,对后代美国诗歌产生了开拓性的影响;到了 20 世纪初叶,美国意象派诗人则将诗歌语言的生活化与口语化作为诗歌现代化革新运动的重要内容。意象派的后期领袖罗厄尔 1915 年在诗集意象主义诗人(1915) 的序中归纳了意象派的六条共同原则,其中第 1 条就是“运用日常会话的语言”,可见意象派非常重视诗歌语言的生活化与口语化。意象派的许多代表诗人如庞德、威廉斯、罗厄尔等都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营造了诗歌语言现代化的浓厚氛围。当时正在美国留学并积极思考与探索文学革命(特别是诗界革命)的胡适对此极为敏感,首先在这方面受到意象主义诗学的启发,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胡适于 1910 年夏获得官费留美,直至

7、1917 年夏回国参加由他引发的文学革命运动,在美留学整整 7 年。这段时间正是美国意象主义新诗运动兴起并逐步走向高潮的时期。特别是在 1915 年前后,美国意象主义新诗运动开始走向高潮,对美国诗坛的影响日益增强,而一直对文学颇有兴趣的胡适敏感地体验到了这一诗学新潮流,并受到了鼓舞与启发,与一些同学好友热烈讨论文学革命问题。1915 年 9 月 17 日他曾作一首60 行的长诗送梅觐庄往哈佛大学诗 ,首次提出“文学革命”的概念:“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4矣。 ”胡适此时已经感觉到文学新潮势不可挡,并认为这种新潮带来了文学革命的最佳契机。这里的“新潮” ,实

8、际上就是指当时美国诗坛上正在兴起的、胡适置身其中的意象主义新诗运动。胡适深知文学变革(特别是诗界革命)首先是语言和文体的解放,并于 1915 年 9 月 21 日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诗国革命主张;1916 年 2 月又强调作诗“不避文之文字”的诗学观点。1916 年 7 月 6 日,胡适以“白话文言之优劣比较”为题写了一篇日记,追记 6 月中下旬他与同学好友相聚绮色佳谈论文学改良时力主以白话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的情况,认为“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 , “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 , “白话不但不鄙俗,而且甚优美适用” , “白话可产生第一流文学” 。这一段文字可以称为胡适正式倡导白话

9、文学的第一个宣言。胡适首次尝试用白话写诗是在 7 月22 日,他写了一首答梅觐庄 ,直接称之为“白话诗”,并由此引发一场“白话与文言”的论争。正是在这次论争中,当时亦在美留学的梅光迪(即梅觐庄)将胡适的白话诗创作主张与西洋诗界的意象主义(Imagism) 、自由诗(Free Verse)等新潮流联系起来,希望胡适“勿剽窃此种不值钱之新潮流” 。从双方论争的书信中可以看出,此时梅光迪对这些“新潮流” “早已闻之熟矣” ,而胡适对此不仅了解而且已作过探究与思考:“即如来书所称诸新潮流 ,其中大有人在,大有物在,非门外汉所能肆口诋毁者也”,甚至比梅光迪更了解美国诗坛的这些新潮流,洞悉新潮流当时遭痛绝

10、、不通行的原因。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正是胡适明确提出并带头尝试创作白话诗的时间。这两个时间节点完全吻合并非偶然,可以看出两者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或者更明确地说,胡5适是受了意象主义语言观的影响才明确提出创作白话诗的创作主张的。 胡适受意象主义诗歌语言观的启发与影响,特别强调诗歌语言的革新,重视运用日常白话语言写诗,并逐步酝酿提出了包括“不用典” 、 “不用陈套语” 、 “不讲对仗” 、 “不避俗字俗语”在内的“文学革命八条件”。他所提出的八条至少有上述四条与白话相关,可见他文学革新的重点主要是在语言文字方面,其中心意思是强调使用通俗明白的白话语言。胡适此时期积极开展了尝试创作白话诗的“实地试验”

11、 ,其诗大多通俗易懂, “颇同说话” ,后来收集出版了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开创了白话诗创作的一代诗风。胡适创作的明白如话、平实通俗的白话诗体被文学史家称为“胡适之体” 。胡适自己认为“胡适之体”诗有三条戒约,其第一条就是“说话要明白清楚” 。这实际上正是胡适在诗歌语言方面所受意象主义影响的侧重点。正如学者李怡所说:“胡适其实根本无意探讨意象派理论的来龙去脉、历史蕴涵,他看重的是这些宣言中对平易口语的倡导。 ” 而闻一多同样受意象主义诗歌语言观影响,但其侧重点却完全不同。如果说胡适主要强调日常会话的白话语言,那么闻一多则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精确凝炼。而这一点正是意象主义诗歌语言观的另一项重点内

12、容。1913 年 3 月意象主义诗学理论的首倡者弗林特发表在诗刊上的意象主义一文,虽然篇幅简短,但可看作是第一份“意象主义宣言” 。它归纳了意象主义的三条规则,其中第 2 条就是:“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呈现的词。 ”弗林特“发现”并推崇意象主义诗人修改诗作的“认真6精神” ,反对诗坛上“信笔涂鸦”的风气,赞扬“用十个词来取代五十个词”的改诗方法。弗林特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诗歌语言的精确凝炼。这一诗学主张得到了意象派许多诗人的首肯。意象派的早期首领庞德在其重要诗学论文意象主义者的几“不” 中的“语言”部分,第一句话就强调“不要用多余的词,不要用不能揭示什么东西的形容词”。他在1915 年初与蒙罗讨论

13、诗的语言时开宗明义地说:“它的语言必须是一种优美的语言。 ”接着具体强调了诗歌语言的“简洁” 、 “简练” 、 “硬朗” 。他认为诗中“不能有套语、用烂了的话,千篇一律的老生常谈。避开这些毛病的唯一办法是精确”B11。他的代表作地铁车站的创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经过多次修改,他最终将 30 行的初稿凝炼成了两行诗,使得作品意象典型传神、语言简练精确。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意象派的后期领袖罗厄尔在意象主义诗人(1915) 的序中归纳了意象主义六条共同原则,在其第 1 条中列出“运用日常会话的语言”后又特别强调了一句:“但要使用精确的词,不是几乎精确的词,更不是仅仅是装饰性的词。 ”在其第 6 条中又

14、再次强调:“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凝炼是诗歌的灵魂。 ”B12 对于意象主义的第 1 条原则,胡适只重视了前半句“运用日常会话的语言” ,而忽略了后半句“要使用精确的词” 。这可能是胡适取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误读,甚至可能是有意为之的偏取。而闻一多与胡适不同,他发现并纠正了胡适的片面主张,尤其重视意象主义关于“精确” 、 “凝炼”的语言要求。 闻一多 1922 年 7 月赴美留学,首先来到意象主义新诗运动的中心芝加哥学习。不久,他就被浓厚的诗歌文化氛围所熏染,先后接触了7罗厄尔等意象派诗人以及蒙罗、桑德堡等倾向意象主义的诗人,并被他称之为“意象派健将”的弗莱契(John Gould Fletcher

15、,闻一多译为佛来琪)的诗歌激发得热血沸腾、欣喜若狂。与此同时,闻一多发现胡适的“八不主义”借用了意象主义“六条原则”中的四条,偏偏忽略了“意象”与“凝炼”这两个意象主义的核心与灵魂,于是在给清华诗友们写的英文书信中特别指出了这一点,并将这两条单独列出来加以强调。B13 由此可见,闻一多非常重视意象主义要求诗歌语言精确凝炼的诗学观点。闻一多甚至堪称贾岛式的苦吟诗人,他所创作的许多精美的诗歌作品可以为证。为了磨砺诗歌精品,他特别注重诗作的,这其中也有意象派诗人的直接影响。比如:1922 年 12 月,闻一多曾会见过意象派女诗人尤妮斯娣简丝(Eunice Tietjens 闻一多称之为海德夫人) ,

16、这位女诗人非常赏识闻一多的火柴 、 玄思等诗作,还叫闻一多多译几首诗给她,并同她一起“斟酌了字句” ,而后由她送给美国诗刊选登。B14 在美留学期间,他曾在给诗友梁实秋的一封信中说:“我以为小诗底form 比大诗底 form 要紧,所以不嫌这样字斟句酌的推敲。 ”B15 闻一多的许多诗歌作品写出之后,也像意象派诗人那样,常常都要进行认真修改,有时甚至要修改多次。比如,有一次他给国内的诗友写信,信后附了经过反复修改的红烛等数首诗作,并且在附言中谦虚地说:“背面钞的红烛数首,改的不象样,太对不起!我看过一次旧作就想改他一改,不知几时改得完!”B16 闻一多早期创作的诗歌在收入诗集红烛时大部分都作了

17、认真的推敲与斟酌,其中虽有音韵谐和的考量,但更多的是为了语言上的精确凝炼。这可从新版闻一多全集第 1 卷所8收诗歌后面的注释说明中看得很清楚。闻一多不但认真修改自己的诗,而且常常与同学好友一起推敲诗句,如曾专门写一封信帮助梁实秋修改诗作幸而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真可谓字斟句酌。 二、诗歌意象观:关注视觉特征与追求象征功效 所谓意象派、意象主义,顾名思义,重视“意象”应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当属核心内涵。那么,意象主义所强调的“意象”是什么呢?在英美诗歌史上,较早地对这一概念作出权威性阐释的人是庞德。他于1913 年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不” 中给出了一个后来被人们视为经典的定义:“An image i

18、s an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ant of time。 ”(“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呈现理智和感情的复合物的东西。 ”裘小龙译)庞德极其重视意象的创造,他甚至认为:“一个人与其在一生中写浩瀚的著作,还不如在一生中呈现一个意象。 ”B17 庞德明确宣示:“意象主义的要点,就是不把意象用于装饰。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意象是超越公式化了的语言的道。 ”B18 弗林特在 1913 年归纳意象主义的三条创作规则时,其中第 1 条就主张“直接处理事物” ,第2 条又强调“呈现” ,实际上强调的都是“意象” 。罗厄尔在意象主义诗人(1915)

19、 序中总结意象派的六条共同原则时,其中第 4 条更为直接而明确地强调“呈现一个意象” ,也正因为这一点,他们才称之为“意象主义”B19。 从以上极具代表性的重要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意象主义的核心概念是“意象” 。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胡适在最初接触意象主义时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点。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所受影响主要体现在诗歌语言观方面,因为他认为语体革新历来就是诗歌革新的突破9口,所以意象主义重视运用日常语言的主张自然首先引起了他的共鸣。但在回国后他也曾提到过类似“意象”的概念。1919 年 10 月他撰写了著名的诗学论文谈新诗 ,在谈到“新诗的方法”时明确指出:“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

20、的说法。凡是好诗,都是具体的:越偏向具体的,越有诗意诗味。凡是好诗,都能使我们脑子里发生一种或许多种明显逼人的影像。这便是诗的具体性。 ”B20 这里胡适提出了“影像”的概念,并一连使用了四五次,反复强调诗歌要有“明显逼人的影像” 、 “明瞭浓丽的影像” 、 “鲜明扑人的影像”等。这是胡适回国后新诗论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那么胡适在这里反复强调的“影像”是否就是意象主义的“意象”呢?一些论者或避而不谈,或含糊其辞。其实1920 年 11 月胡适在给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的两封书信中透露了相关的信息:“先生希望我们把中国的长处越越发达,短的地方把西洋文艺的优所拿来,渐渐冀补,可以做一大新新的真文艺 ;

21、这真是我们一班同志的愿望。 ”“我曾有谈新诗一篇(曾刊入星期评论 ) ,中间主张具体的写法 ,大旨说做诗须要使读者脑中呈现浓厚明了逼人而来的影象 。此意与先生的议论有相同处。近代西洋诗人提倡的Imagism(影象主义) ,其实只是这个道理。 ”B21 胡适在信中明确解释新诗的“具体的写法”的意旨就是“呈现浓厚明了逼人而来的影象” ,并认为这与意象主义所提倡的是同一个道理,甚至连表述的关键用语都与意象主义的第 4 条原则“呈现一个意象”一致;只是他把“image”译成了“影象” (或“影像” ) ,把“Imagism”译成了“影象主义” ,而这种译法是当时比较通行的译法,如梁实秋、朱自清等都曾使

22、用过。我们将这10两封信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清楚地看出,胡适的新诗“影像观”直接借鉴于意象主义诗学的意象观,是他实现“拿来”西洋文艺的优长、“冀补”当时中国文艺短处的“愿望”的具体实践。 当然,我们必须指出的是:胡适所说“影像”的具体内涵与意象主义的“意象”还有一些差异。意象主义的“意象”是“意”与“象”的复合体,侧重强调的是喻中之象、意中之象,如庞德地铁车站中的“花瓣” ;而胡适所说的“影像”主要是指“眼睛里起的影像”B22,从其使用的“明显逼人” 、 “明瞭浓丽” 、 “鲜明扑人”等修饰语更可看出他侧重强调的是“影像”的视觉性特征,其指向是具体明白、直观清楚。他在文中列举了一些诗例,并

23、作了或肯定或否定的评判,其依据就是有无“影像” ,反复强调的就是具体直观、不抽象。这实际上也是胡适对意象主义的偏取。而且他也没有对新诗中的“影像”给以太多的重视,因为他在文中所列举的具有“影像”的好诗大多选自他从整体上所否定的古典诗歌;即使是他自己的白话诗创作也未能很好地贯彻他自己的主张,相反一些诗还带有明显的抽象说理的倾向。正如朱自清 1943 年所说:“胡先生所提倡的具体的写法固然指出一条好路。可是他的诗里所用具体的譬喻似乎太明白,譬喻和理分成两橛,不能打成一片;因此,缺乏暗示的力量,看起来好像是为了那理硬找一套譬喻配上去似的。 ”B23 朱自清的这一剖析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切中肯綮的。 与胡适有所不同,闻一多始终重视诗歌中的意象。他刚到美国后不久就接触了一些意象派诗人,开始接受意象主义诗学观点的影响,并敏锐地发现胡适忽视了意象主义“六条原则”中有关“意象”和“凝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