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五台山佛乐的传承谈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摘要:五台山殊像寺佛教音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台山佛乐”重要组成部分,其现状与保护情况能够充分反映出整个五台山佛乐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其进行考察,我们也能了解到当前我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与重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五台山佛乐;殊像寺 中图分类号:J63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3)02-0039-11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有的具有普遍性,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推广,但是
2、有些项目却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还需要特殊的保护措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比较特殊,因为涉及到宗教信仰、宗教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特殊人群、宗教禁忌、神鬼崇拜、宗教仪式等事项,所以,其保护工作应与世俗项目的保护有所不同,要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要充分考虑宗教文化的特殊性,尊重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宗教情感、宗教仪式和宗教禁忌。对这类项目进项保护,应遵循国家的宗教政策,放手让宗教人士自己来管理和保护。在此,以五台山殊像寺佛乐保护为例来谈谈这一问题。 2一、五台山佛教及佛教音乐 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山西、河北两省 7 个县市,方圆 250公里,因其山“五峰耸出,顶无林本,有如垒土之台
3、,故曰五台 ”。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五台山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佛教旅游胜地,2009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时期,唐代因朝野推崇“文殊信仰”,使得五台山佛教空前繁盛,名僧辈出,鼎盛时“大寺三百六,兰若无其数” ,僧尼达万人。元明时代,藏传佛教传人五台山并在这里修建寺院,形成青(汉传)、黄(藏传)二庙并存的局面,五台山遂成为汉地唯一的汉藏佛教圣地,也是佛儒道并存的圣地。目前五台山仍有佛教寺院 100 多座,其中台内有 47 座,成为我国绝无仅有的最大寺庙群。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是五台山佛教寺庙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
4、动和经济生活的中心,亦是五台山景区的中心。 佛教音乐,是五台山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五台山佛乐同五台山佛教共兴衰,历经千载,五台山佛乐经过历代高僧大德和民间乐师的不懈努力,不断吸收外来佛教音乐和周边民间音乐的元素,不仅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法事仪轨和经文讽诵程式,而且还创立了五台山佛教所特有的“和念”形式用器乐伴奏的诵经仪式。传统的五台山佛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 “声乐”是在法事仪式中对各种经文的演唱,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带有乐器和法器伴奏的唱经,即“和(音格)念” ;二是不带伴奏只用法器击节的唱经,即“令调” ;三是有简单旋律的“吟诵” ;四是以语言自然音调为基础的随着木鱼敲击的有规则有节
5、奏的诵经,即3“直数” 。器乐演奏的乐曲称为“小曲” ,有两种,一是对经文诵咏中部分曲调进行伴奏,二是乐队独立演奏。五台山佛乐所用器具包括乐器和法器,乐器由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组成。青黄二庙的乐器组成各有侧重。青庙乐队以笙为主,管子、横笛辅助;黄庙乐队则以管子为主,笙、笛协助,乐器中比青庙多唢呐。打击乐器有鼓、铛、鼯、音(云)锣、大铙、大钹等。法器主要有木鱼、引磬、忏钟等,有的黄庙在念经时还要动用大号、螺号、牛角号、法铃等法器。在音色上,青庙音乐显得庄重、典雅;黄庙音乐则以刚劲、高昂见长。五台山佛乐是我国北方佛教音乐的典型代表,对我国佛教音乐影响甚大。 整个 20 世纪,五台山佛教及佛乐也随着整
6、个中华民族一起动荡起伏。20 世纪初,五台山佛乐尚处繁荣期, “大多数寺庙都有自己的佛乐班子,早晚课诵、普佛焰口、佛诞节日,总有佛乐伴奏” ,当时五台山的汉传佛教寺院中以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南山寺、圆照寺、广宗寺、灵境寺、永安寺等 10 座寺院最具影响力,号称“十大青庙”,每个庙都有自己的乐队,称为“十大庙乐队” ,它们基本上控制着整个五台山青庙的佛事活动。这些乐队平时都是各庙自己管理,相互间往来甚少,只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十大庙会时,才聚合起来,由各庙方丈指派一人参与大会“合念”和吹奏。但是,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随着日军的入侵和社会的动荡,僧人出逃,佛教废弛,庙会及佛
7、教音乐亦随之衰落。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台山佛教和佛乐曾得到保护。但到“文革”期间,五台山佛教及佛乐一度遭到毁损。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逐步落实,五台山佛教得以重兴。目前五台山佛教已进入稳定发展4时期,现在常年居住在五台山的僧尼有 1000 多人,加之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云游僧,总数已超过 3000 人。每年的春夏秋三季,是五台山僧尼最集中的季节,在台怀镇的大街小巷及各个寺庙里,随处可以见到汉藏两教的僧尼、喇嘛。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五台山庙宇的恢复与重建,在南山寺慈荫法师、殊像寺圣忠法师、菩萨顶达尔计喇嘛,以及繁峙县政协李宏如等一批有识之士的努力下,五台山佛乐也逐渐恢
8、复,还多次到国内外进行交流演出。又经过 10 余年的努力,2006 年,五台山佛乐入选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台山佛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比较稳定的恢复发展时期。属于汉传佛教(青庙)的殊像寺、南山寺、黛螺顶和属于藏传佛教(黄庙)的菩萨顶、镇海寺、万佛阁等寺院的佛教音乐都已恢复传承。 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五台山佛乐渊源颇深,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任音乐研究所副所长的著名佛教音乐专家田青先生,不仅多次深入五台山各寺庙考察佛乐,为老艺僧录音,而且还多次带领五台山佛乐团成员到世界各地进行交流演出,他还主持出版了五台山佛教音乐清凉梵音磁带,并亲自撰写前言,可以说是田青先生将五台山千年佛乐推
9、向了世界。2002 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成立,田青先生担任主任,翌年他便邀请五台山殊像寺佛乐团来京参加由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佛道音乐精粹展演”活动,此次展演活动震动京华。当时笔者刚参加工作来到宗教艺术研究中心,全程参与此项活动。2009 年8 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因为承担“世界佛教论坛课题研5究”项目中国佛教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现状及对策而派出考察人员去调查五台山佛乐的保护情况,当时采访了青庙的南山寺和殊像寺与黄庙的镇海寺和菩萨顶,并撰写了五台山佛乐调查报告 。2012 年 10 月末,笔者再次造访殊像寺,调查这里的佛乐保护状况,感觉现今的五台山佛乐虽不
10、能与历史鼎盛时期相比,但已形成自己的活态传承体系。笔者在殊像寺主要采访了果祥法师、常青法师、果明法师和演隆法师。果祥法师是殊像寺的住持,也是殊像寺佛乐团的负责人和传承人。常青法师是殊像寺的知客。 二、子孙庙制度对于佛教音乐传承的意义 我国古代汉传佛教丛林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子孙庙,一是十方丛林。子孙庙一般规模较小,财产属于一僧或者一系僧人所有。僧人可以自由招收徒弟,但不允许开堂传戒,徒弟们在十方丛林受三坛大戒后一般再回本庙,又可以招收弟子,这样世代传衍,住持亦师徒相传,近于“家族”传承。十方丛林则规模较大,财产属僧团公有,僧人们来自四面八方,合住一处,如树木丛集一处为林一样,故称十方丛林,
11、亦称丛林。丛林具有开堂传戒的资格,但僧人们不准招收弟子,其住持乃公开推选德高贤能者担任。当然也有一些寺庙的管理介于子孙庙和十方丛林之间。历史上,五台山以子孙庙居多。子孙庙的特点是僧人比较稳定,多数僧人都终生待在一个寺院或者与之相关的同系庙宇,五台山一些著名的子孙庙均办有“寺立书房” ,方便未受戒的小沙弥在此就学,一则是研读经卷,二则是学习乐器,演奏“佛曲” 。通过这种方式,子孙庙的佛教音乐得以世代传承。目前,五台山的子孙庙已经较少,但是佛教6音乐恢复得较好的庙宇一般都是子孙庙,如殊像寺和南山寺都属于子孙庙。 佛教音乐的声乐(梵呗唱诵)和器乐,其传承受到佛教丛林制度的影响很大。正如杨民康先生所指
12、出的, “子孙丛林与十方丛林两种寺院制度的存在,致使其佛教梵呗音乐传播手段和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十方丛林寺院里,通常其僧侣既有长住的寺僧,也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行脚僧。在同一寺庙的佛教法事中,大家通过一段时间在日常课诵及仪式里的共同协作和磨合过程,在梵呗声韵及演唱方式上形成相对默契、一致的感觉” ,通过僧人的流通和相互之间的交流,这种梵呗唱诵形式得以跨地域传播,从而形成现在全国佛教梵呗唱诵几乎都统一于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这样一种“天下一统”的局面。 “佛教器乐的情况则有所不同。由于佛乐演奏的技艺、技巧及乐队体制的形成均需要有老师指点,也要有一个相对长期的培养及锻炼过程,这种艺僧一般只有靠
13、子孙庙里盛行的师徒传承方式才有可能培养出来” 。子孙庙“自古以来有着严格的师承方式,延续至今的师传徒,弟传徒,一代一代,代代相传,师父不但教徒弟参禅礼佛、寺庙戒规,同时也要教授讽诵经文的曲牌和演奏乐器的技艺。这种师徒传承方式,对于严格的保留寺庙仪轨包括佛教文化及庙堂音乐,起到了重要作用。寺庙封闭、保守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使庙堂音乐系统全面保留下来” 。殊像寺亦是如此,这里现在仍保持着子孙庙的传统,不接受外来僧人的挂单,所有在庙僧人都是在殊像寺出家的。现在寺里僧人有圣、果、常、演四代,圣字辈目前仅剩方丈圣忠法师一人,已年过八旬。寺里的中坚力量是果字辈和常字辈,他们大都是 70 后7和 80 后
14、,也有个别是 60 后和 90 后,而演字辈仅有一人,就是出生于1991 年的演隆法师。现在的住持是果祥法师,他是五台县人,1977 年出生,1998 年在殊像寺出家,师从圣忠法师。果祥法师于 2012 年 9 月被认定为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同时也是殊像寺佛乐团的负责人。据他讲,他在出家之前也没有接触过佛教音乐,1998 年冬天,开始跟着寺里的师父学习早晚课,1999 年开始学习吹笙,现在仍然在乐团吹笙。 目前,殊像寺大约有 30 名僧人。果祥法师说,出家人讲求“缘分” ,有个别僧人因为与庙里“缘尽”就离开了,他们或者还俗,或者到了其他寺院,寺院一般不会阻拦。但是,为了维护子
15、孙庙的传统,寺里并不支持本寺僧人出去云游,短期出游可以,但如果超过半年不回就要被除名,以后再回就很困难了。历史上五台山寺院的僧人多数都是山西境内的人,尤以五台山周边的人居多。现在这种状况仍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殊像寺里的僧人都是五台山周边之人,最远的常青师父来自太原,其余都是五台山周边县市的,而且以农村户籍居多,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数是初中文化,也有少数是小学及高中文化,殊像寺目前还没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僧人,也没有僧人读过佛学院。其佛乐团成员大多是 20 岁到 40 岁之间的中青年僧人,一般都是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后进入寺院的。寺里每月发给僧人 400 元生活补贴,重大病由寺里出钱予以治疗,
16、平常的头疼感冒之类的小病一般都是自己到外面诊所诊治或者是到药店买些药,此外,僧人们都有医保。 历史上,中国的僧人尤其是子孙庙里的僧人自幼出家的比较多,但8在现代社会幼童出家的情况已经很少,大多数僧人出家时基本上已是成人。过去寺里的小沙弥从几岁就开始进行佛乐启蒙和训练,等到其成人受戒以后,对于佛教仪轨和佛乐已经很熟了,基本功非常扎实。现在的成年僧人都是在进庙以后才开始接触佛乐,虽则如此,但在果祥法师看来,这对佛乐传承似乎并未有太多影响,因为现在的僧人在出家之前都已经接受过文化教育,多数人达到了初中或高中的水平,再加上他们都来自五台山周边地区,自幼就受五台山佛乐的影响,故他们对于五台山佛乐的领悟能
17、力还是比较好的,往往是“一点就通,一学就会” ,故经过两三年的学习,基本上唱念和吹奏都没有问题,就可以参加佛事活动了,在此过程中再逐步提高技艺。但笔者对此却心存疑虑,毕竟这些成年出家的僧人已经错过了佛教音乐的最佳学习期,基本功不牢固,只靠几年的学习和练习恐怕很难达到历史上那些自幼就开始学习佛曲的艺僧的演奏水平。 殊像寺佛乐与中国境内其他佛教音乐传承一样,都是用的工尺谱记谱法,采取师徒口授心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在殊像寺出家的僧人三年以后就可以收徒了,初入寺院的僧人通过每日的早晚课和学习佛教仪轨,领会佛教音乐的精髓和作用,然后再跟着师父学习背谱和演奏乐器。寺里并不要求每个新来的僧人都要学习吹奏乐器,
18、而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能学则学,实在没有兴趣或者是缺乏音乐天赋的,也不会强迫学习。现在殊像寺佛乐队大概有 20 人左右,每次吹奏的时候会根据需要来确定人员数量,少则七、八人,多则十几二十人。从 2005 年开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到现在,殊像寺佛乐团成员和人数都有一定的9变化。2005 年申报书中有三位老传承人圣忠、圣达和常治,填写申报书时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了,1930 年出生的圣忠大和尚至今仍为殊像寺的方丈,他虽然未教过器乐,但他能做五台山传统佛事,这里的很多果字辈僧人都是其徒弟,故当年的申报书将其列为殊像寺佛教艺术的第一传承人。殊像寺的佛乐(器乐)主要是圣达(1920
19、 年生)和常治(1922 年生)二位法师教的,现在他们都已圆寂。其余的果字辈、常字辈和演字辈乐僧也有所变化(参考图表),自 2005 年至今,这个仅有 30余名僧人的庙宇,有两位僧人年老圆寂,六位还俗,一位去了别处寺院,7 年失去九位乐僧,期间当然还有一些新来的,虽然每年庙里的人员变化不是很大,来去只有一两人,但从长期看,殊像寺的人员变化还是不小的,这对其佛乐的传承即是有一定影响,毕竟培养一位乐僧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现在殊像寺在唱念方面和全国其他寺院一样,都是通用的,只有器乐方面还在传承五台山以前的佛曲。其实这并不算是完整的传承。历史上的五台山佛教音乐是由瑜伽焰口 禅门日诵吹腔之部 三
20、昼夜本 散曲等 5 个部分构成的整体,但现在瑜伽焰口和禅门日诵方面的唱念,都是采用南方寺院的声腔,只有吹腔部分还是五台山自己的。因为五台山佛教自上世纪 80 年代恢复以后,当时很多南方籍僧人聚集五台山,他们带来了南方寺院中的法事仪轨和唱诵形式,逐渐使得五台山本地的佛事念唱被“南方佛事”(不带器乐伴奏的佛事)所代替。而当时本地掌握传统佛事的僧人不是已经圆寂,就是年老力衰,想要恢复原有的传统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但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以后,随着五台山本地中青年僧人的日渐成长,他们成为寺院管理和文化10传承的中坚力量,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也逐渐走上正轨发展的道路。据果祥法师讲,寺里也打算为
21、本寺的僧人建立一个音乐数据库,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保存一些佛教音乐的资料,2012 年 3 月,韩军曾在此将寺里的早晚功课和普佛等录制了音像资料,但后期制作还没有完成,他们也打算自己出一些资料。目前已经出了一张 VCD 光盘,是关于器乐演奏的。寺僧现在还是沿用以前的工尺谱记谱,据果明法师和演隆法师讲,2008 年的时候,曾有一个名叫孟凤珍的五台县剧团退休人员过来教了他们半年简谱,现在大家虽然都掌握了简谱,但在日常学习和练习时基本上还是用工尺谱,因简谱无法完全体现出曲子的特点。在他们看来,佛教音乐是寺院的修行功课之一,与世俗音乐是有区别的,从各种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佛曲的吹
22、奏,而且技巧很高,但因为他们不懂佛教,所以他们吹奏出的佛曲缺乏佛教的韵味,没有宗教情感。佛教音乐的传承尤其是它的规律和方式,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宗教精神和宗教理念的体现。据果祥法师讲,对于寺院的佛教音乐,他们除了每年冬天进行每天两小时的练习以外,并没有刻意强调对其进行特殊保护。在他看来,佛教音乐只是寺院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仍要以寺院的整体发展为主,让寺院音乐保持原有的模样进行传承,这种传承其实就是寺里的日常功课和佛事,并没有其他特殊的地方。 现在五台山寺院还和以前一样,各寺院之间联系不多。据果祥法师讲,他们的佛乐和南山寺的佛乐交流很少,基本上都是各自传承自己的,各寺有自己的乐谱,除了举办重大的活动时合在一起,平时都几乎没有太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