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选本批评看宋初唐诗学的演进摘要:通过对文苑英华与“唐人选唐诗”十三种选本选录唐诗的比较,可具体微观地把握唐至宋初唐诗学的演进特点。发现宋初选唐诗更突出题材意识,题材有日常生活化倾向;宋人对唐诗选录态度更具包容性,这有利于唐诗精华的全面吸收;更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对唐代诗人的接受较唐人而言变化也较大。 关键词:文苑英华 ;唐人选唐诗;唐诗学;演进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1?0181?05 选本批评是中国古代诗歌批评中常见的方式,对诗学研究影响较大。陈伯海认为:选诗、品藻和叙事, “是唐诗学的最原始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1(178)
2、 。朱易安则认为:“事实上这个研究范围和方法以后仍然是整个古典唐诗学的主要部分,即使到了明代后期,出现了胡应麟诗薮 、许学夷诗源辨体这样具有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唐诗学研究著作,也仍然如此。又如许学夷的诗源辨体 ,原本是一部大型诗选,后因财力人力有限,只刻印了诗论部分,才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样子。”2(30?38)唐代有大量唐人自行编选的唐代诗集,据陈尚君先生唐人编选诗歌总集叙录统计约在 100 种左右3(185) ,惜大部分逸散。较早将“唐人所选唐诗”选本结集刊行的是明代嘉靖时佚名所辑唐人选唐诗六种 ,收箧中集 国秀集 河岳英灵集 中兴间气2集 搜玉小集 极玄集 。明末毛晋补御览诗 才调集两种,
3、成唐人选唐诗八种 。1958 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增唐写本唐人选唐诗 又玄集两种,共 10 种结集成书。傅璇琮先生又增补了翰林学士集 丹阳集 玉台后集 珠英集4 种,删去了似为抄录而非编选的敦煌写本唐诗,共计收录 13 种,辑成唐人选唐诗新编 。学界对“唐人选唐诗”现象较为关注,也有不少研究成果,但较少将之与宋代的唐诗选本比较,从选本批评角度考察唐宋人选唐诗的变化。宋初编纂的文苑英华虽是诗文总集,但编纂人员分工各不相同,实际上又各成体系。若单独抽出文苑英华诗部分,也可视为诗歌总集,故施蛰存在唐诗百话?历代唐诗选本叙录中将它归为第一部宋人唐诗选集。以文苑英华选唐诗与唐人选唐诗比较,能具体微观地
4、把握唐至宋初唐诗学的演进特点。 一、题材意识的增强 文苑英华属于“分体编录型”诗文总集,分赋、诗、歌行、杂文等 38 体,诗分天部、地部、帝德、应制、应令附应教、省试、朝省等25 类, “以诗歌外在目的分类的有应制、应令(应教附) 、省试、酬和、寄赠;以诗歌内容分类的有天部、地部、帝德、朝省、音乐、人事、释门、道门、隐逸、寺院(塔附) 、行迈、军旅、悲悼、居处、花木、禽兽(虫鱼附) ;两者兼有的有送行、留别;以诗的体式为类的有乐府”4(140?144) 。整体而言文苑英华诗主要依据题材分类,除了帝德、应制、应令附应教、释门、寺院、酬和、寄赠、留别类外,其它各类都有二级子类,如表 1 所示。 3
5、表 1 中所示文苑英华诗二级子类达 281 类之多,大致可分为自然景物类,如日、月、中秋月、玩月、山、终南山等;社会时政类,如巡幸、扈从、奉使、讲阅、征伐等;神仙道化类,如游仙、神仙、怀仙征君、居士、处士等;宫殿亭台楼榭类,如阁、亭、园、幸宅、上阳宫、九成宫、华清宫等;乐器歌舞类,如琴、筝、笙、琵琶 、箜篌等;人际交往感怀类,如送人省亲、哭人、哭僧道、哭妓等;动植物类,如牡丹、桃花、杏花、凤、鹤、鹰、乌、鹊等,足见唐诗题材的丰富。可以说唐人是在创作中扩大了题材范围,宋人则是从文体类型上增强了题材意识。从诗歌类目来看,不少题材与日常生活有关,这种意识反过来指导宋人进行创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
6、宋诗日常生活化特点的形成。 相比较而言,唐人编选诗集题材分类意识并不强。 “唐人选唐诗”十三种在编纂体例上大致有四种模式:一是以句式类分,如翰林学士集选录的诗歌分四言和五言两类;二是以地域类分,如丹阳集就按延陵、曲阿、句容、江宁、丹徒五地区别,选录诗人诗歌;三是倾向内容类分,如搜玉小集从内容上看似按应制诗、边塞歌行古诗、闺情怀人、岁时应景、行旅述怀等类型编纂,但并未明确标明;四是“以人为纲”选录诗歌,结构为“作家诗作” 。如河岳英灵集分上、中、下三卷选录诗人 24 人,卷上首起常建,收其诗十五首;次为李白,收其诗十三首;再下为王维、刘?虚等,分人录诗,卷中、卷下皆相类。 中兴间气集卷上首标钱起
7、,收其诗十二首,次为张众甫,收其诗三首,再次为于良史,收其诗二首其他“唐人选唐诗”选本如玉台后集珠英集 箧中集 国秀集 御览诗 极玄集 又玄集 才调集4等都采用此编纂录方式。 “唐诗人选唐诗”十三种选本中,仅搜玉小集有以题材类分的倾向,可见文苑英华诗编纂体例与“唐人选唐诗”选本编选体例之异。 文苑英华按题材不同分门别类进行诗歌编纂,除了受文选以及类书影响外,还与文苑英华欲为世人提供学习范本的编纂目的有关。诗歌以题材分类,可以满足不同创作兴趣的民众学习需要。 文苑英华以后的宋人编唐诗亦喜欢以题材分门别类,如谢枋撰分门别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分时令、节侯、气候、昼夜、百花、竹木等十四类,收诗二百余首。
8、赵孟?所编分门纂类唐歌诗分天地山川、朝会宫阙、经史诗集、城郭园庐等八类。宋敏求所编李太白文集诗歌部分亦主要以题材分歌吟、赠、寄、别、送、酬答、游宴、登览等类。 文苑英华对诗歌的分类方式无疑启开了宋人“分门别类”编选总集的风气。 二、品诗气度的宽宏 正如胡震亨唐音癸鉴卷三一所云:“唐人自选一代诗,其鉴裁亦往往不同。 ”现存的“唐人选唐诗”选本选录标准与侧重点各异。 翰林学士集限于宫廷唱和,所收诗歌均为应制或应令之作,君臣同题唱和,群体参与性强。 珠英集集中收录武则天时期参与编纂三教珠英集的“珠英学士”宫廷诗作。 搜玉小集编次杂乱,仅能从收录内容上大体判断似依题材分类收录诗歌。 筐中集编录风雅寄兴
9、之作。 河岳英灵集选诗“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 国秀集则以“ 婉丽” “风骚”为文学之旨趣。 中兴间气集倡导“风雅之作” 。 又玄集 才调集崇尚清丽闲逸。此外, “唐人选唐诗”选本中, 河岳英灵集 国秀5集 筐中集明确将人品作为选诗标准。殷?在河岳英灵集序中称:“把笔者近千人,除势要及贿赂者,中间烁然可尚者,五分无二如名不副实,才不合道,纵权压梁、窦,终无取焉。 ”5(107)殷?选诗将“势要及贿赂者” “不合道者”都去除,这显然是以人品论诗。楼颖国秀集序言:“道苟可得,不弃於厮养;事非适理,何贵於膏粱?”5(217)也是将“合道”作为选诗的标准,与殷?主张类似。元结筐中集序云:“自沈公及二
10、三子,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异於是者,显荣当世。谁为辩士,吾欲问之。天下兵兴,於今六岁,人皆务武,斯焉谁嗣?”5(299)叹所录七人品高人微,故而集诗让世人知晓。 四库全书总目曰:“诗至唐,无体不备,亦无派不有。撰录总集者,或得其性情之所近,或因乎风气之所趋,随所撰录,无不可自成一家。 ”“盖求诗于唐, 如求材与山海,随取皆给。而所取之当否,则如影随形,各肖其人之学识。 ”6(1727)所言虽是批评唐诗选本之不足,但也道出了唐诗选本风格不一的原因。 “唐人选唐诗”选本体现出唐诗的丰赡,但由于时代风气、选家性情等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宏观考察唐诗的意识不强,限于某一类
11、人、某一地域选诗,未免显得促狭。 相对而言, 文苑英华对唐诗态度更具包容性。 文苑英华与风格不一的“唐人选唐诗”选本均有重诗。其重合翰林学士集所录诗人 9 人诗 11 首;重合珠英集现存残卷6 人诗 55 首;重合搜玉小集30 人诗 35 首;重合丹阳集12 人诗16 首;重合河岳英灵集23 人诗 126 首,重诗占河岳英灵集所录诗歌的 55%;重合国秀集56 人诗 48 首,重诗占国秀集诗歌总数6的 22%;重合箧中集6 人诗 7 首;重合中兴间气集23 人诗 90 首,重诗占中兴间气集诗歌总数的 63%;重合极玄集重 20 人诗 77 首,重诗占极玄集诗歌总数的 77%;重合御览诗21 人
12、诗 33 首,重诗占御览诗之歌总数的 12%;重合玉台后集39 人诗 13 首,其中唐代诗人 27,诗 12 首;重合又玄集122 人诗 120 首,重诗占又玄集诗歌总数的 40%;重合才调集99 人诗 181 首,重诗占才调集诗歌总数的 17%。 文苑英华选诗基本上不考虑人品,所选的一千余位唐代诗人,身份不同,品德各异,既有纸醉金迷的君王,也有心系国运民瘼的仁人志士,有无心政治的方外之人,也有关注自我情绪的女子等等。这显示出宋初对唐诗兼容并蓄的接受态度。这种包容性使得唐代不同风格的诗歌精华集于一处,有利于满足喜好不一的学习者需求。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局面,推行文治,给宋人整理和继承前代文
13、学成果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说文苑英华选录唐诗就是在对唐诗的整体考察下进行的一次全面总结,这种收录视野和条件是“唐人选唐诗”选本所不具备的。 文苑英华选诗比唐人选唐诗更具包容性,但并不是说文苑英华选诗散漫无章,其诗选的倾向性也较明显。从文苑英华与“唐人选唐诗”选本的重合情况来看, 文苑英华与国秀集重诗比例最小,原因之一在于国秀集选诗突出小作家, 文苑英华并不以此为重,故而对国秀集所录的诸多诗人都未认可。诗风倾向上, 文苑英华的态度也很明显。 中兴间气集重诗之“理致清新” ,其所选诗歌六成以上都被文苑英华选录;姚合的极玄集以“清丽”为宗,其所录诗歌近八成都被文苑英华选录;绮艳诗风以7御览诗 、 才
14、调集为代表,这两集中所选录的大部分艳诗, 文苑英华均予以剔除,从中可见文苑英华对清丽诗风的重视。 三、诗教功能的突出 宋太宗下令编纂太平御览 文苑英华等几部大书时,曾说:“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需用文德致治。朕每退朝,不废观书,意欲酌前代成败而行之,以尽损益也。 ”7文苑英华编纂期间的雍熙元年,又言“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 法?” 8(571)可见其编纂用于教化的意图很明确。而实现其教化目的的途径则是将文苑英华编纂成范本形式,指导时人习文, “使沿?者得其余波,慕味者接其雅唱”9(1022) 。 文苑英华是宋初文教政策的产物,较之“唐人选唐诗”选本而言,其诗教功能更为突出。 “唐
15、人选唐诗”选本批评标准各异,但均未如文苑英华那样是在君王强烈的文教意识指导下编纂而成的。 文苑英华突出唐诗的诗教功能,有如下特点。 (一) 对唐代帝王诗作的地位明显提高 选录帝王诗作是文苑英华选诗的一大特点,其收录唐代帝王诗有:唐太宗李世民诗 67 首,武则天诗 1 首,唐中宗李显诗 1 首,唐玄宗李隆基诗 36 首,唐德宗李适诗 1 首。 文苑英华诗分 25 类下有 281 子类,每一子类若选入帝王之诗,会将其置于类首,如天部“日”子类,唐诗首位唐太宗。 “唐人选唐诗”选本无此观念,仅有翰林学士集收唐太宗诗,选录数量极少,且附于许敬宗诗作后。 文苑英华选录帝王诗人诗歌数量较前人大量增加,且排
16、序上有以君王为首的特点,这些都体现出文苑英华突出君王地位的诗学意识。 8(二) 偏向发挥诗歌教化之“美颂”功能 文苑英华选唐诗强调教化,但是偏向发挥诗歌教化之“美颂”功能。从内容上来说,应制奉和、酬唱赠答、送行游览等内容的诗歌选录较多,对现实批判性较强的作品则收录较少。如杜甫三吏 三别未选;张籍、王建、元稹等人的新乐府很少收录;姚合武功县中作30 首未收录。韦庄悯耕者 汴堤行 睹军回戈 喻东军 重围中逢萧校书等反映晚唐动乱社会情况的诗均未选录。这种倾向从文苑英华对柳宗元诗歌的态度也可得以验证。柳宗元的诗作现存一百六十余篇,大多为贬谪之后所作,借登山临水以抒写离乡去国、身居蛮荒的悲哀与愤懑,诗风
17、或 “哀而酸楚”或“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清人施补华说:“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甚似陶公,盖怡旷气少,沉至语少也。 ”10(982)而文苑英华对于有此特点的诗歌均不录,仅收其诗观庆云图这一首。 观庆云图以颂扬为主,祥和雍雅,与柳宗元其他“幽怨”之作截然相反,这与宋初文臣崇“颂美”的审美心理分不开。 再如白居易, 文苑英华重视白居易的新乐府,选录了其新乐府 50首中的 21 首,但也是有所抉剔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凡闻仆贺雨诗,而众口籍籍,已谓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 ,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
18、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 ”11(2793)白居易所列举的这些诗歌中, 哭孔戡 秦中吟 乐游园 宿紫阁村均比贺雨言语激切。 文苑9英华只选录了贺雨归入诗体。夏夷中、皮日休、杜荀鹤、陆龟蒙、曹邺等晚唐诗人创作了不少伤时讽世之作, 文苑英华收录较少,如所收皮日休诗 22 首,现实批判性较强的正乐府十篇和三羞诗就未选录。 四、诗人地位的升黜 选本可以反映出诗人在不同时期的接受变化情况。 文苑英华录诗超过百首者有:白居易(254 首) 、李白( 228 首) 、杜甫(194 首) 、刘长卿(181 首) 、王维(155 首) 、卢纶(154 首) 、贾岛(153 首) 、郑谷(151 首) 、
19、宋之问(145 首) 、刘禹锡(143 首) 、皎然(142 首) 、罗隐(142 首) 、温庭筠(139 首) 、许浑(136 首) 、张籍(120 首) 、张说(118 首) 、赵嘏(121 首) 、刘得仁(112 首) 、张九龄(113 首) 、张乔(112 首) 、方干( 111 首) 、李峤(105 首) ,不少诗人在“唐人选唐诗”选本中地位并不突出。 以白居易、李白、杜甫为例,三人在“唐人选唐诗”选本中地位并不高。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卷一十五“极玄条”云:“姚氏残语云:殷?为河岳英灵集 ,不载杜甫诗;高仲武为中兴间气集 ,不取李白诗;顾陶为唐诗类选 ,如元、白、刘、柳、杜牧、李贺、张
20、佑、赵嘏皆不收;姚合作极玄集 ,亦不收杜甫、李白,彼各有意也。 ”12(441) “唐人选唐诗”十三种中, 又玄集仅收白居易诗 2 首, 才调集收白居易诗 27 首,在韦庄、温庭筠、元稹、李商隐、杜牧、张沁、李白等人之后,其他选本未见有选白诗者。 河岳英灵集收李白诗 13 首,位居王昌龄、王维、常建、李颀之后;又玄集收李白诗 4 首,居杜甫、武元衡、贾岛、姚合等10人之后;才调集收录李白诗 28 首,居韦庄、温庭筠、元稹、李商隐、杜牧、张沁之后;其他选本未收李白诗。而杜甫诗仅被又玄集收录7 首,其他选本不收杜诗。而文苑英华对三人极为重视,选录白居易诗 254 首、李白诗 228 首、杜甫诗 1
21、94 首,列文苑英华所录唐人诗作的前三位。又如张说、李峤和方干,仅国秀集收录张说诗 4 首、李峤诗 4 首, 又玄集收方干诗 3 首。这些被唐代选家选录较少作品的诗人,在文苑英华中得到了极大的肯定,可见宋、唐人对唐代诗人的接受之别。 参考文献: 1 陈伯海. 唐诗学引论M. 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88. 2 朱易安. 略论唐诗学发展史的体系建构J. 文学评论, 1998(5): 30?38. 3 陈尚君. 唐代文学丛考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4 何水英. 文苑英华续文选特征及原因探析J. 文艺评论, 2012(2): 140?144. 5 傅璇琮. 唐人选唐诗新编M.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6 永?, 等. 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7 李攸. 宋朝事实M/卷三圣学, 丛书集成本,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5?1937. 8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