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分流问题研究摘要:“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被我国高校所采用。对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工商管理类大类招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调研发现,目前专业分流过程中存在学生专业认同感不高、分流依据不尽科学、专业导论教育不充分等问题。因此,需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分流依据,加强专业导论模块化、阶段化建设,以促进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分流及教育教学模式的合理化。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导论;课程改革;专业分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1-0112-04 一、我国高校大类招生的源起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大类招生始于 2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北京大学提出并实施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元培计划” 。随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也都相继实施大类招生培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 WTO 后国际间高等教育的广泛合作与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高校本科教育体制改革的热点。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被我国高校所采用,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211 工程”院校中综合性大学有 402所,其中 31 所高校实施“大
3、类招生培养” ,比例达到了 77.5%;理工科类大学 32 所,其中 12 所或多或少实施“大类招生培养” ;财经类大学有 5所,其中 2 所开设少量的大类招生;农业类大学有 7 所,其中 5 所开设少量的“大类招生培养” 。1 二、河北经贸大学“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实施现状 财经类院校实施大类招生起步较晚且数量少,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以下简称“会计学院” )多年来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于 2010 年开始实行“按院系招生”的大类招生模式。具体操作方式是:学院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三个专业,招生时按“工商管理类”
4、大类招生。新生入校后首先进行三个学期的基础通识培养,第三学期采用“志愿+成绩”的方式进行专业分流,第四学期开始分专业培养。 为了增强学生对三个专业的认识,学院在新生入学后的第四周到第六周专门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课程分为两个模块:大类综述和分专业介绍。首先由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针对学院基本情况、会计学科特点、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等内容进行综合介绍;其次,由三个专业的教研室主任分别就本专业的特点、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就业领域和职业规划等进行介绍。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不断对大学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专业的发展历史、课程设置以及社会对各专业的需求情况,了解专业动态
5、,从而加深对专业的热爱,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科学的专业学习方法,明确今后专业学习和就业的方向,使学生对自己的3大学学习生活形成一个较为明确及科学的规划。实践证明,2010 级学生表现出了比往届学生更加端正的学习态度、更强烈的学习欲望、更积极的学习主动性。可见, 专业导论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三、目前大类招生后专业分流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专业导论课程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在第三学期的专业分流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让学院领导和老师们困惑的问题。 (一)专业选择“一边倒”现象严重 2010 级工商管理类共计 453 名学生,其中第一志愿填报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的学生分别仅有 17 名
6、和 19 名;2011 级工商管理类共计 507名学生,其中第一志愿填报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的学生分别仅有 11 名和 49 名。很显然,专业选择呈现“一边倒”现象较为严重。事实上,会计学院三个专业的师资水平相当,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也不逊于会计学专业, 专业导论课三名专业教师的讲授同样精彩,按照会计学院的估计,三个专业的报名人数不应有太大差异,这样的志愿统计结果的确始料未及。 (二)部分学生专业认同感不高 按照学校制定的本科专业大类招生与培养实施方案(试行) ,专业分流遵循的是“志愿+成绩(高考成绩40%+入学后前两个学期成绩60%) ”的标准。这样一来,在大学一年级参加各类社团活
7、动较为积极踊跃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相对处于劣势而未能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这部分学生通常又具有较强的个性,对新专业不认同,于是开始出现厌学、抵触情绪,甚至在心理上出现自卑感,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这种情况虽然4在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下情况有所好转,但这部分学生短时期内很难完全调整好心态,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部分学生对新班级的集体活动参与度不高 因志愿得不到满足的学生被调剂到其他专业,而成绩好的学生大多留在会计学院较为优势的专业当中,于是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在由调剂生组成的新班级中,学生相互之间又较为陌生,交流甚少,课堂缺勤情况较严重,班级集体活动参与度低,班级凝聚力不强,给班级管
8、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新问题。 四、影响专业分流原因解析 为深入剖析大类招生后专业分流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本课题组采取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 400 份,收回 390 份,调查对象包括会计学院 2010 级和 2011 级的学生,生源遍布河北省内和省外;同时,对任课教师、相关部门进行了访谈。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专业分流中存在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专业分流依据的科学性有待商榷 调研中发现,39.3%的学生对分流依据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比如由于各省高考标准不同,各省招生分数线不同,同省份也存在文理差异,在专业分流中参考高考成绩这一标准就不尽合理。另外, “入学后前两个学期成绩6
9、0%”这一分流标准很容易造成学生只注重课程学习而忽视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由此,持疑问甚至排斥情绪的学生在专业分流后表现出对专业的不认同或融入不到新班级的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二) 专业导论课程的实施步骤不完善 5从人类对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来看,一般而言,人脑对于事物的印象会有一个时间效应。一次性的教育很难给人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所以该教育能够发挥效用的时间不会很长,一些观念的形成只有依靠不断地刺激、教育、强化才能顺利形成。新生入学伊始,个体差异较大,对自己所选大类及其所属专业普遍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一些专业术语、专业知识对这些新生来说可以说是闻所未闻,尽
10、管他们当时感觉很新鲜,但由于大一期间接触的专业课程很少,因此对所学专业仍然是知之甚少。可见,仅仅在入学初期进行专业导论课程教育,并不能使学生对专业有深入的了解。 (三) 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不够充实 从办学历史和社会认可角度看,会计学院乃至全国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历史远早于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社会对会计学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较高,受“先入为主”的影响,学生选择会计学专业也无可厚非。在我们的调研中,有 59.4%的学生表示不选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的原因是因为“陌生” ,这充分说明了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还不够充实,加上从众心理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专业分流中出现会计学专业受追捧的“一边倒”的现象也就十分正
11、常了。 (四)专业教育宣传滞后 会计学院对于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时期,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也十分模糊。大多数学生只是知道何时进行专业分流,其他情况知之甚少。为了做好各专业的分流工作,确保专业分流顺利开展,会计学院基本上是在专业分流前才6对学生进行详细宣传与动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详细了解各专业的情况以及分流的标准并尽快确定好专业选择。由于学生对专业现状、分流的情况及专业发展前景了解太晚,时间太仓促,以至于某些学生望文生义、道听途说,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以及盲目“追风”现象。 五、解决大类招生专业分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分流依据
12、 1. 以“志愿+综合考评”方式进行专业分流。鉴于目前“志愿+成绩”的标准存在较多异议,因此在专业分流中除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专业选择需求外,在教学资源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学生前两个学期的综合测评成绩。综合测评成绩涵盖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能力发展等,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以“志愿+综合考评”的方式进行专业分流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引入科学测评手段,对学生进行专业测评。目前各高校大多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会计学院也不例外。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基本理论如 MBTI 理论、RIASEC 理论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和环境状况
13、自评,确定所报专业是否与其个人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相匹配,尝试用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行为。 (二)围绕“三感”打造专业导论课程阶段化、模块化 专业导论课程虽然仅是一个专业引导性质的课程,但教学内容极其丰富。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将授课内容划分为不同模块,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丰富、层次的不断提高分阶段进行讲授。7调研数据显示:66.5%的学生对专业导论课程阶段化持支持态度,有61.8%的学生认同专业导论课程模块化。因此,有必要对专业导论课程进行改革,将课程内容模块化,授课时间阶段化,逐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 1. 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调查结果显示:怀
14、揣着大学梦想的新生刚刚入学,带着高考胜利的欣喜与兴奋会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入校两个月以后,其对大学生活的兴奋感会逐步消失,甚至开始产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疑惑,此时的他们急需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引导将影响学生的一生。2因此,在入学后不久就开始安排专业导论课程很有必要。这一阶段的专业导论课可以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向学生介绍学院基本概况、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热爱学院、热爱学科,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基本熟悉并适应大学生活,这时要进行专业导论课的第二个模块具体专业培养情况介绍。这一模块的主要内容是学科特点及专业设置,需结合专
15、业人才培养目标介绍专业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除了专业教师的讲授,还可聘请专业辅导员介绍各专业历年毕业生考研和就业情况。第二阶段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从而为第三学期的专业分流工作奠定基础。 2. 第四学期初:专业归属感的培养。第四学期是开始分流培养的第一个阶段。科学的专业学习方法指导至关重要,这时进行专业导论课的第三模块专业学习方法指导。这一阶段可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的8形式,分不同专业分别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如奖学金获得者、专业学科竞赛优胜者)现身说法,为低年级的学生提供活灵活现的例子。这种同龄人现身说法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的专业归属感。 3. 第
16、四学期末:专业方向感的培养。此时,大学生活已近中期,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基本上已经学完,体现个性化培养的专业选修课即将开始。那么,在众多的专业选修课中究竟要选择哪几门来学习呢?专业学习的具体方向在哪里?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在接受调研的学生中,有 70.7%的学生认为专业方向感对今后就业具有积极作用,这就需要进行专业导论课的最后一个模块专业选修课选课指导。我院在 2010级学生第四学期末开设选课指导 ,聘请专业教研室主任就所开的各门专业限选课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本课程所需的前期和后续课程、学习收获等方面进行介绍,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专业限选课的了解,提高了选课的计划性,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专
17、业方向,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培养自己的专业优势。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种导论课反响强烈,例如,会计学专业某学生在导论课感想中写到:感谢学院为我们设计了此次专业选修课选课指导。在我迷惘徘徊于十几门专业选修课不知如何选择时,它就像一盏指明灯,照亮了我学习的方向。我喜欢英语,而且基础不错,所以我选择了国际会计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定了一系列体现国际化方向的选修课,相信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会增强我的专业方向技能,有助于我在外资企业或是大型上市公司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进一步完善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创新9教学方法 1. 完善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灵活,但内容包
18、括专业基本情况(专业性质、国内外人才培养情况、课程体系设置、学科发展方向) 、专业学习方法、后续发展相关知识(考研、出国、就业形势)等。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自拟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完善课程简介、教学讲义、教学进度,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大纲的拟定需要群策群力,不仅需要请教专家及听取专业教学骨干的意见,还应注意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完善修订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搜集日常教学管理中的相关资料,比如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发展状况,本专业与相关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专业教学资源介绍,专业竞赛的开展情况,往届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介绍,历年毕业生的考研、就业情况等。这些资料和案例有助于充实
19、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2. 创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把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关键在于正确的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会计学院专业导论教学实践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1)运用传统的讲授法时描绘、陈述要生动,富有启发性,由浅入深,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2)运用讨论法时应注意事先拟定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讨论题目。 (3)采用演示教学法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视频、Flash 动画等,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习兴趣。 (4)充分发挥网络课堂的作用,开发建设专业导论网络课堂,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登录即可查看,将之与课10堂讲授
20、、分组讨论等方式相结合,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 (四)加强专业宣传与引导 1. 夯实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以因材施教、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旨在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教师在育人与专业辅导上的优势,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专业辅导作用,指导学生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社会需求,有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全面的认识,并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好地选择专业发展方向。 2. 加强信息预测。大类培养的优势之一是可以把学生的专业与将来的就业结合在一起,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因此在专业分流的前半年,就要对各专业近几年的就业信息、社会需求、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学生的专业选择意向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依此对学生专业分流的意向、各专业未来几年的就业状况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将这些统计信息通报给学院领导和学生,以供专业分流参考。 总之,大类招生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大趋势,是当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性选择。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实施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人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卓奕源.地方重点本科院校推进人才大类培养的研究D.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