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动因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0731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动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动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动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动因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动因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动因分析摘 要:网络依赖是指个体迷恋网络以致影响到现实生活,主动采取措施逃避社会责任,自己无法控制行为及其后果的现象。大学生网络依赖导致大学生荒废学业,人际交往中断,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大学生网络依赖的成因十分复杂:满足心理自慰、满足心理宣泄、满足娱乐需要、满足体验理想生活的需要等。防范网络依赖不应是阻止学生上网,而是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拓展大学生个人发展的空间;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依赖;对策人际交往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已经深深地与网络连接在一起。

2、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网络人们该怎样生活。和其他现代科技成果一样,网络也是一面双刃剑: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交流方式,更多的信息,更方便的工具,但是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对社会的破坏,像网络犯罪、色情、游戏等。大学生既是主要网民,也是受到影响最大的群体。网络依赖是大学生网络行为障碍的主要表现。 一、大学生网络依赖及其表现。 网络依赖(俗称网瘾)和赌瘾以及毒瘾一样,就是指个体迷恋网络以致影响到现实生活,主动采取措施逃避社会责任,自己无法控制行为及其后果,并造成睡眠障碍、持续疲劳、工作和学习绩效低下、人际关2系恶化,严重时会导致自残和自杀的现象,也就是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 网络依赖可以分为

3、显性与隐性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从显性表现形式来看具体包括:1,上网时间。一般网民上网时间不确定,且无规律性,完成任务就下网。网络依赖者上网时间一般较长,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网络依赖者每周上网时间都在 40 小时以上,而且有规律性,严重者可以达到通宵达旦的程度。2,上网地点。大多数网络依赖者都选择在网吧上网。现实条件下上网的渠道主要有三条:家庭、工作单位和网吧。前两者要么影响家庭生活遭到家庭成员的反对,要么影响工作,遭到单位领导或同事的反对,因此不可能成为主要渠道。网吧提供优越的条件-速度快、安静等成为上网的理想场所。3,网络用途。网络的真正用途在于知识和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娱乐,但网络依赖者将网络的用

4、途仅限于游戏、交友聊天和色情等。 从隐性表现来看主要包括:1,生理依赖,是指上网成瘾后,在人体内形成一种生理性的内驱力,对互联网有强烈的需求与依赖。沉湎于互联网的个体,通过视觉、联想等方式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使大脑兴奋和获得快感,这就形成了成瘾的生理基础。一旦这种强化行为建立起固定的条件反射,成瘾的生理依赖就产生了。如网络游戏者就是在不断得到升级、成功等刺激下,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愉悦感的心理体验,从而不断刺激大脑,形成条件反射,产生强化行为,最终感到对网络欲罢不能。2,心理依赖,是指上网会使个体在心理上感到满足,对网络虚拟现实世界的兴奋、激情与充满渴望与期待的心理状态。与现实世界不被肯3定、挫

5、折、抱怨、焦虑形成强烈的心理感受反映,这就形成了网络以来的心理基础。如不能及时上网,心理需求不能满足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人感到不安、焦虑、失眠,甚至痛苦。 二、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危害 大学生的网络依赖心理与行为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 1,大学生网络依赖导致大学生荒废学业。据北京、上海等地的相关调查在被迫退学的大学中有 80%是因为沉迷网络而导致的。由于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一些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有的大学生甚至一学期就没进过课堂。即使勉强在教室里也是“心在曹营身在汉” ,根本就没心思学习。考试当然是“满堂红” ,最后不得不退学。 2,大学生网络依赖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由于大学生

6、将所有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全部都奉献给了网络,因而网络就成为其生命中的全部,对现实社会生活再也不关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断,始终生活在虚无缥缈的网络空间,完全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过程中断,个人社会发展面临严重危机。 3,大学生网络依赖还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的行为心理倾向有两种:寻求满足的、进取的心理倾向,和避免伤害的、防卫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产生了众多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其产生避免伤害、自我防卫的行为,以求得心理的平衡。网络由于具有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为大学生提供了理想的转移、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的机会和场所。因此,网络极易成为许多大学生躲4

7、避孤独和排解心理压力的场所。这样的结果是在现实生活中他感觉更加孤独,没有网络就会产生孤独、寂寞、空虚,焦虑、压抑等一系列心理反应,感觉生活没有意义,严重时会产生自杀倾向。不分白天黑夜上网严重伤害自己的身体。 三、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依赖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 1,满足心理自慰的需要。 在考试制度下,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成就的唯一尺度。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优异者可以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优异的成绩是一些学生骄傲的资本。然而,考入大学的都是各个地方成绩优异的学生, 大多数学生将从主角转向配角。他们学习成绩的资本突然消失了,自信心便垮掉了一半,如果再没有其他特长,从别的地方

8、获得成就感,其自信心将完全丧失。如果大学生不能够很好的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 失落感和自卑感将油然而生。起初的心理压抑产生了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进而希望从网络上寻找满足感,找回原来的自我。在网络虚拟社区里,通过游戏、虚拟自我等获得成功体验。这种强烈的满足感,让那些在学校活动中少有杰出表现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而这种感觉又会强化他们参与网络游戏的行为,使他们沉湎于此而不能自拔。 2, 满足心理宣泄的需要。 现代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在现实环境下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了大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而心理压力相对较重的现象。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使人际关系紧张、失恋、

9、生活的窘困、社会环境以及校园生5活中的诸多不完善等等,令他们心理不安和烦恼,严重的还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网络所具有的优势使其成为许多大学生躲避孤独和排解心理压力进行心理宣泄的理想场所。 3,满足娱乐需要。 网络被称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具有传播速度快捷,多媒体性,彻底打破时空界限,拉近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等优势。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娱乐的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传统的娱乐方式逐渐被网络游戏所替代,大型游戏机、棋类、牌类游戏等无人问津,因为网络游戏把游戏与文字阅览、画面浏览、声音聆听和远距离互动融为一体,将参与者的各种感觉全方位调动起来,使视觉、听觉、触觉甚至

10、味觉和嗅觉协同活动,获得多感官的刺激,让个体真正体验到心跳、体温、眩晕、紧张等微妙的心理变化,达到真正的娱乐通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 4,满足体验理想生活的需要。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三点一线,每天过着同样的生活,难免产生单调乏味,缺少新鲜感,与理想中的大学生活相距甚远。追求新鲜感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大学生的特点好奇、浪漫、喜欢冒险刺激,对新事物、新知识反应迅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使大学生更加热衷于体验新生活。 网络为大学生体验理想生活提供了舞台。网络可以使大学生走出学校生活的狭小空间,认识世界和一切未知领域。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到处去“看一看” ,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风土人情;另一

11、方面,在网络空间里,可以虚拟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环境,体验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丑陋可以变得美丽,文静可以变得泼辣,粗犷剽悍可以变得含情脉脉;可以在网络上结婚,6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感受家庭生活;可以在网络里。虚拟购物,使自己从一个贫寒的书生变成一个亿万富翁在互联网上,没有人会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这种匿名情境可以使大学生尝试新的角色,体验自己梦寐以求的各种新生活。 5,个体的人格因素。并非所有的游戏网民都成为网络依赖者,沉溺于网络的只是其中极少部分,其自身的人格特质是沉溺的又一原因。在外向、愉快、公正、神经质和开明五大人格划分中,处于第四种人格(神经质、

12、消极、敏感)的人更容易形成网络依赖,具有第三种人格(公正、克制、拘谨)的人则不容易形成网络依赖。 此外,社会环境因素,人际歧视,家庭关系不和谐而缺乏家庭温暖等也把大学生推给了网络,使大学生被动选择以网络为伴。 四、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矫治 网络毕竟不是毒品,因而也不是社会毒瘤。网络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各个领域,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情感、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05 年 11 月中国上网用户总数为 9400 万,大学生用户是主体。上海、北京等地调查资料显示有 9.9%的大学生用户具

13、有明显的网络依赖倾向。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评论说,今天中国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与美国上世纪 70 年代的青少年“电视瘾”并无太大区别,都是青少年对新媒介的适应问题。从电影、到收音机,从电视、到大型台式电子游戏,以及现在的网络游戏,每一种新媒介出现时,都涉及到7对青少年的影响和适应的问题。录像厅、台式游戏机、武侠小说,还曾被认为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卜卫说,假如没有网络,他们也会对其他东西沉迷上瘾。 从成因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网络依赖性行为动机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内隐的如自我实现、宣泄、获得自我满足感,也有外显的如娱乐、体验新生活。这也反

14、映了当前大学生希望摆脱那种空虚、无聊、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的内心渴望,同时也表露了他们对成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扬长避短,是可以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手段为其健康成长服务的。面对网络的负面作用,防范措施不应是阻止学生上网,而是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1,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拓展大学生个人发展的空间。大学生网络行为失控的根源在于发展空间的限制而引发的成就挫折感。如果大学生不能在学习上找到成功的快乐,就必须从体育、文艺、社会活动或者其他方面赢得赞誉,否则他们会去追求网络或者其他游戏已获得满足。作为学校要激发学生发现自身的特长,然后为学生的才能发

15、展提供舞台,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不是将学生推入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寻求成功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加强网络知识的宣传,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学生的网络行为自我管理与控制的能力。组织学生参与网络话题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沉溺网络的危害。构建他们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确立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观。 8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在大学生成长和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国内外的研究均已证明缺少家庭温暖,孤独内向的青少年容易迷恋上网络,因此,家长应当通过亲情感染子女。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提高教育者的

16、素质是当务之急。学生已经普遍不把教师作为倾诉的对象表明教师的角色扮演中存在严重缺陷以致学生不相信我们。也就是说在学生眼里教师不再神圣,不再伟大。原因何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有所下滑,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教育理念相对陈旧,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了解等,表明我们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硬件配备和有关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建立一支既懂得教育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的师资队伍。 3,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学校应成为学生上网的主渠道,这是教育部制定的有关学校信息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建立校园网络,学生既可以主动地在学校的各终端上

17、获取局域网上的所有信息,也可以通过因特网,搜索更加丰富的有用信息。校园网的最大优势是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并保证网络行为的纯洁性、自律性。学校应增强校园网络的服务功能,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部署,以满足学生交流和宣泄的心理需求。教师也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其真实心态,掌握宏观导向的主动权,因势利导地给予学生教育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不至于在网络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 94,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匿名性,这为一些不道德者提供了违法违纪的可乘之机,他们可能肆意地在网络中传播反动的或者黄色的信息,制造信息污染。学校必须尽快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上载把关工作,把那些不健康和有害的信息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网络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让正面的网络资源占据学生的网络生活。教育学生以理智的态度控制上网的时间;提高学生对网上不良刺激的免疫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最好不要上网去寻求安慰,应求助于心理医生;发现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一定要尽快矫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