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及其破解.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0866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及其破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及其破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及其破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及其破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及其破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及其破解摘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党的十八大重申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逻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中国的深入推进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的淡薄与行为的失范,受众构成与思想意识的复杂多样,理论感召力的缺失与传播方式的兜售化倾向,市场经济、网络环境与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效能的发挥必须找到相应的破解之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结构要素的有序推进和良性互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现实困境;破解之道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2-0065-04 马克思

2、主义大众化是党的文献多次提到的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党建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31 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战略任务。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是理论界讨论、研究的热门话题,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2化的热潮正在兴起。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受

3、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其推进的实效。因此,深入认识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多维度地解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现实难题并探索破解之道,就显得尤为紧迫与必要。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逻辑 2012 年 11 月,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3在 2013 年 3 月全国两会闭幕时,他进一步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中国梦勾勒了一幅人民生活的美好愿景,回答了处于

4、改革攻坚时期的中国人民普遍关切的问题,已经成为激发全国人民斗志、凝聚全国人民精气神的一面旗帜。在中国梦价值的彰显、实现路径的开辟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中国梦的本质规定性。从纵向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梦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梦想区别开来。鸦片战争后,列强的肆意欺凌、政府的腐败无能让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备受屈辱的历史境遇激发着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而不懈斗争。在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征程中,先后出现过地主阶级改革派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求富梦、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梦、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梦等,这些梦想相继破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

5、乏先进理论的指导,归根结底是少数精英追求的个人梦。而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3由于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土壤,不仅有着马克思主义这一灵魂要素贯穿其中,而且是国家梦与人民梦、集体梦与个人梦的有机统一。从横向上看,相对于美国梦、欧洲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梦永葆中国特色。美国梦、欧洲梦本质上是建立在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之上的,是为美国、为欧洲自己谋幸福的梦,其中不乏流露出鲜明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而中国梦以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在奋斗目标上既有物质生活的充裕,更有精神生活的富足;在价值底色上,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是其价值基石,但并不意味对个体梦的剥夺;在世界意义上,中国梦以马克思主义世界主义的

6、博大胸怀,反对中国梦的普世化倾向,追求的是和谐共生、人类共享。5 2.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民族的生息繁衍,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是不能实现的,正如江泽民所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6伟大的梦想同样需要厚重的精神力量的支持。中国梦的实现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面的精神资源为其提供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的过程中,使得马克思主义由一种精英式的理论转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理论,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让人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征途上有了更为清晰的目标,更为昂扬的斗志,

7、不迷茫、不彷徨,让中国梦最终结出丰硕的成果。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上先后出现过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国内更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与之遥相呼应,因此在中国人民逐梦的道路上,深入推进马克4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中国梦永不蜕化变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实现中国梦整合社会力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也是个人的梦,其圆梦的过程需要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有助于此目标的达成,其社会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包括普及马

8、克思主义使之成为人们普遍信仰的价值规范的自上而下的顺向过程,而且包括人民群众运用其系统掌握的马克思主义投身于政治实践、监督党员干部施政行为的自下而上的逆向过程,在党群双方的互动交流中,党的方针政策内化于群众的思想意识,而群众的呼声和诉求也有了表达的平台,从而让影响党群关系的不和谐因素得到最大程度的消解。其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不同社会阶层的整合。当代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日益分化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个体户、产业工人等多个阶层,这些群体在利益诉求、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整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有利

9、于为分化的社会各阶层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公共空间,找到彼此对话与了解的最大公约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思想和行为的最大化整合,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其结构要素而言,是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介体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环体建构而成的有机系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也即是5这四个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上述四个要素各自都面临着诸多现实的困境,从而大大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效能的发挥。 1.主体困境:主体意识的淡薄与行为的失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

10、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者和承担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动发起者,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力因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指的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的人,就其外延来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等群体。 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所面临的困境突出地表现在主体意识的淡薄与行为的失范等方面。就党政干部而言,主体意识不强的直接后果是理论宣传工作的低效:一是宣传工作的缺位,有些党员干部认为马克思主义难以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际效用,在工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持有严重偏见,仅有的工作只

11、是应付上级的要求,理论工作最终流于形式。二是理论宣传中存在神化、泛化和僵化等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亘古不变、涵盖一切领域、容不得半点质疑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些都严重降低了理论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一些党政干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等失范行为不仅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在极大程度上消解着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了极大的反作用。就理论工作者而言,认知与行为的脱节6是其主体意识淡薄的重要体现。一些理论工作者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作为谋生的手段,其行为背后的逻辑与其理论说教严重偏离甚至完全背离,这些

12、都会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众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此外,有的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仅仅停留于对经典理论的修修补补或者阐发经典著作中的微言大义等经院式的研究范式,不顾现实问题的解决,为研究而研究,更有甚者还把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表达以突出其所谓的学术性、创新性,这些做法的结果只能让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望文生畏,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百害而无一益。 2.客体困境:受众群体的复杂性与思想意识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施加行为影响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接受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受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能动影响并朝着主体所期望的

13、方向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主要是人民大众,特别是那些还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当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离不开人民大众对其学习、研究和传播,因此就这一点来讲,人民大众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不过主客体本来就是一对可以相互转化的相对范畴,笔者在论述中把人民大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也仅仅是就其相对意义而言的。 首先,人民大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不是主体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是有自己独立思想和情感的社会人。在接受主体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中,他们会基于自身独立的价值判断而做出能动的选择:或积极消化接收,或排斥抵制,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必然要顾7及到客体的这一属性。其次,人民大

14、众又是一个存在范围极广、辐射层次多阶的多元结构,不同群体、不同个人的认知能力、价值观念、利益诉求和人格特征不仅决定了他们能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传播方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忽视客体所具有的这些特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会与他们的需求发生错位。最后,如前文所述,在当下这个利益日益分化的时代,社会逐渐分化重组为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阶层结构,一方面,处于不同地位的阶层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所分享到的成果和利益的不均,导致了他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人的解放功能和造福于人民大众的本质属性产生怀疑;另一方面,这些立场不同、诉

15、求各异的社会各阶层在追求自身社会理想的实践征途中,会不断催生出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来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所展现出来的这些复杂性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来说无疑构成了巨大挑战。 3.介体困境:理论感召力的缺失与方式的兜售化倾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介体是联接马克思主义主体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的桥梁和纽带,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介因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其承载、沟通社会信息并建构起主体与客体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介体主要包括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内容主题要素和主客体间互动的方式也即实现载体要素两方面。 在内容主题要素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包

16、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更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8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作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针,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功用已被中国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所证实,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操作过程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未被大众真正理解和运用,究其原因还是传播内容过于学术化、空泛化,没有与人民群众具体的生活实践和丰富的话语内容联系起来。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旦停留于书斋式的话语逻辑,就不能回答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实践的现实具体问题,就会成为空泛的、枯燥的理论说教,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丧失了其感召力,而且理论的创新发

17、展也无从谈起。实现载体要素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兜售化倾向,即采取包办一切的做法,不顾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受众的实际情况,强制地、盲目地、命令式地向人民大众兜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结论。这种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在诱发受众强烈的抵触情绪同时,也会让马克思主义不能以其内在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去彰显自身的存在价值,结果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产生严重的负效用。 4.环体困境:市场经济、网络环境与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环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开的时空维度,指的是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一切外部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化”本身就意味着一个时间上延伸、

18、空间上拓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推进离开具体的环境和条件是不能实现的,它必然要与现实的时空因素发生联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环体要素从宏观上讲是一个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在内的复杂体系范畴。 9首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中展开的。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注重实效,但由于它是以物质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极易导致过分物化的倾向,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同时可能衍生出道德沦丧、生活方式没落腐朽等丑恶的社会风气,不仅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已有认知,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继续推进步履维艰。其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网络环境新形势下进行的

19、。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以及以此为基础催生出的网络文化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导向带来挑战的同时,不排除西方凭借其网络技术的强势地位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此外,网络的交互性也会对传统的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提出挑战,这些因素都会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最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的。我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也不断涌入并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成为思想领域一支强大的力量。像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就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使得人们的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马克思主义要占领人们的思想阵地将会与

20、其进行更为复杂的斗争,其大众化的过程也将更加艰辛。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破解之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结构要素面临的上述困境既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的优化,又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效能的发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破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要素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要素间的整合与互动10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务之急。 1.锻造一支集信仰者与践行者于一体的优良队伍。不管是党政干部还是理论工作者,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的偏差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在理想信念方面出了问题。按照人的思维逻辑,理想信念必定是建立在与其直接联系的经济因素和物质因素

21、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统一起来,找到夯实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物质之基。当然,马克思主义信仰还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学习,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提升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具体的业务工作中。对于理论工作者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切忌急功近利的学风,在吃透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彰显,最终让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之上。此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更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践行者。人民大众不只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中了解马克思主义,更是在与党政干部、理论工作者的直接接触中来感知马克思主义,所以党政干部必须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理念,禁绝贪污腐化等一切不正之风。理论工作者也要知行合一,让自己的行为成为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无声名片。2.尊重受众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发挥其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所展现出来的组成结构、思想意识和利益诉求的复杂性要求马克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