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共同富裕:历史的省思与中国梦的进路摘要:共同富裕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中的“中心课题” ,也作为一种美好的理想被后来的执政者提上政治议程并为之付诸实践。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作为一种愿景式的中国梦,共同富裕集中表现为始终作为一种进程而非结果。如何客观地评述共同富裕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地位与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探讨共同富裕深刻的历史缘由和基本的发展路径,则是当今中国亟须破解的难题。缩小贫富之间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可持续发展转变、使改革成果为民共享,是共同富裕在当今中国作为“中心课题”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梦;中心课题;发展路径;公平正义 中图分
2、类号:C91/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4)01-0019-06 共同富裕作为“中心课题”是几代中国人未竞的“中国梦” 。上世纪90 年代初,邓小平便断言共同富裕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任务将来总会成为中国的中心课题,这也成为了此后几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并力图早日实现的政治议程。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政策;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目标是共同富裕,要确保到 2020 年“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
3、内生产总值和城2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 0 一 0 年翻一番” ,都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将由不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在历史省思与未来抉择的路口,如何客观地评述共同富裕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地位与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如何去寻找共同富裕的“进路”来保证取得这一“中心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即尽可能客观地探寻实现共同富裕深刻的历史缘由和基本的发展路径,已是当今中国亟须破解的难题。 一、历史省思:先富带后富,为何“吾绝不信也”? 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历史学家吕思勉(1884-1957)就曾说, “先富带动后富,吾绝不信也” ,究其原因, “天下只有天良发现之个人,无有天良发现之阶级;只有自行觉悟之个
4、人,无有自行觉悟之阶级” 。任何阶层的权力适用都不是万金油,且中国“前后三十年”过度迷信权威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社会问题不能仅靠某一阶层即可解决,因此吕思勉的这种论断拟或是剀切之见。 分析现阶段的贫富差距与社会阶层分化不难看出,共同富裕实现所存在的阻力也即破解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先富与后富之问的鸿沟并没有因“带动”而填补,反而有渐行渐远之势,即作为机会与资源的先得者并没有为后富者创造更多的机会与资源, “共同富裕论”对先富者“涓滴效应” (Trickle-downeffect)显得过于理想假设与浪漫主义,且“为何带、何时带、如何带”的问题似乎恶化为了“道德沦丧、风气堕落” 。在“道德
5、真空”的现代社会,先富者与未富者之间的阶层明显断裂,这种断裂不能不说是政策资源不均衡倾斜与过度市场化埋下的“病症” ,且随着“富二代” 、3“炫富” 、 “权贵经济”等现象的出现,这种断裂似乎还将持续下去。事实表明, “适度的利己”即意味着重视所有人的个人利益也就是公共福利,实际上是实现个人最终福利的前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Joe”Stiglitz)认为,破除先富带动后富悖论的前提是:替别人着想不仅有益灵魂,对钱袋也有好处。但现实却是这种“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社会风气反而沦为坐拥权钱地位者对民众的“予取予求” 。 其次,收入差距拉大、两极分化愈趋
6、严重。单纯地市场化与政府过度干预,收入分配制度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公平与内需拉动无法联系到一起,使得市场机制的作用与贫富分化之间产生难以厘清的关联,难以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后富者的收入并未随社会总资产的增加而提高,反过来,社会总资产的增长却因通胀而使得“先富导致后穷” ,甚至出现亚当?斯密所说的“道德威胁” 。 再次,分配不公次生阶层固化,阻碍了库兹涅茨“倒 U 型曲线”(Inverted U curve)拐点的到来。传统的收入分配不公领域迅猛向“存量不公” 、 “机会不公” 、 “能力不公”等领域扩散,使得社会分层日益固化。随着平等与机会在阶层流动中的作用力减弱,中国阶层固化为贫富二元,
7、这样一来,不仅使得阶层流动的可能性减少,更会因贫富分化而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 “先富带后富,富了都跑路” ,阶层被自觉自主地割裂开来。 再者,政治作用的影响下,权力开始与资本相互勾结, “行政腐败” 、“官商勾结” 、 “灰色收入”等现象的出现,钱权勾结者通过对生产要素4的强势支配,设置形形色色的准入门槛来垄断咽喉行业,从而取得隐性收入。权力如同暗流一般卷走巨额财富,使得贫富差距已非“工资收入差距”层面的问题,而是表现为资源与权力勾结所产生的更为棘手的显性社会问题,这些藏在权贵阶层腰包中的灰色、黑色收入,加深了有权者与普通民众之间财富的落差。同时,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改革开放之前
8、的“共同贫穷”恰恰是因为我们过度依赖政府与权力干预,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权力的不当分配,也同样可以导致贫富分化的出现。 邓小平对共同富裕的诸多论断中,最为核心的一句应是他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共同富裕的期待:“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在今天看来,是目的,也是现象。邓小平用“共同富裕”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了起来,把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统一了起来,把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统一了起来,划清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界限,即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理论是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
9、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重大发展。不难看出,共同富裕作为核心与关键,是在正确地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调适到一个最佳的程度而出现的结果,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质上表现为这一结果的进程。这个程度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不仅在一国范围内起作用,更在国际范围起作用,是参与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的不发达社会主义增强跨越“卡夫丁峡谷”自组织5能力的最好机遇。 共同富裕的对象应当包含人的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邓小平认为,正确的政治领导,除了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还需要使人民的文化生活与精神面貌好一些。他认为精神与道德层面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10、重要支持, “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 。由此可见,光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与人民生活的改善不能称为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必须要求人在物质与精神层面有共同的改善和提升。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历史基础。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了共同富裕论的可行性,但作为“先富带动后富,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改革假设如何承载共同富裕赋予它的使命?换言之,这样的假设在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会遇到如下问题:如何树立“先富带动后富”的合法逻辑?如何促成“让一部分先富起来”转向“共同富裕”的实现?如何回答先富与后富(未富)之间的两极分化并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事实证明,在实
11、现共同富裕的前进道路中这些问题正日益显现出来,因而如何采取措施解决这些前进中的问题,同样不可规避。 如何处理“国富”与“民富”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即如何回答“过度市场化”与“社会主义化”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长期实行“国富优先”而非“民富优先”的政策而导致“国富民穷”的现象。当然不管是继续实行国富政策还是转而从民富角度考虑,这都不可避免要理顺“市场化”与“民生导向”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如何回答市场经济本身造成的贫富差距、破除“市场迷信” 、走民生导向的社会主义化方向的问题,亦成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题中之义。 6如何理解共同富裕是动态的渐进式的发展过程。共同富裕既然不是平均分配,这就注定共
12、同富裕的步伐是动态的、渐进的,在这条发展道路上,会出现很多与共同富裕相违背的现象,也即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所衍生的诸多问题。平均分配与同步富裕不是公平,但“中等收入陷阱” 、两极分化、 “为富不仁”等现象也并不提升效率,正因为共同富裕是动态式的发展而非过去“大锅饭”式的静态“平衡” ,所以影响效率与公平的社会现象同样不可规避。 实际上,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论断的核心指向都在“人” ,也即是指向民生。这种指向既包含对历史发展脉络的准确拿捏,即尊重与突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也说明共同富裕的论断具有前瞻性与预见性,即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解决作为民生导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非共同富裕”难题
13、贫富差距。先富只有加上后富,最终才能达到共同富裕;让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不是搞两极分化,不会产生两极分化,也不容许两极分化,这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构想中坚定不移的原则。 二、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梦 对中国问题前瞻性的研究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又归结于对历史的总结。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阐释了几代中国人关于共同富裕进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深刻内涵,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7
14、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十八大更是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从中可以体会到繁荣富强、共同富裕的梦想,并不仅仅停留在时空的某个特定点上,而是一种经由历史检验作出的选择,更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国人久而未决的关注焦点: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梦”并不等于假想、幻想、空想,而是一个亟待提上政治中心议程的重大课题,这也非常符合邓小平设置共同富裕中心课题的大致日期。“中国梦”的深刻意涵与其说是一种愿景与理想,毋宁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脚踏实地奋斗的经验总结。民富
15、才是国强的有效保障,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勤劳致富、营造美好生活的梦想而不仅仅只是较为抽象的国家目标。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富裕并不是“中国梦” ,只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是“中国梦”的真正体现。所以“中国梦”承载的本质是人民的富裕,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来解读,更是共同富裕的理论升华。反观历史的经验,一个国家与阶级的堕落乃至毁灭,往往是因为人们无法容忍社会资源向极少数人手里汇聚,从而使得两极分化的矛盾日趋凸显,这几乎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共性。而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论,不仅要提倡发展生产力,更要强调的是“共” 、“同”二字,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甚至可以说,共同富
16、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会使得生产关系作8出调整,生产关系的调整往往会催生新的阶级关系,施政者除了要处理好“藏富于民” 、 “藏富于国”的关系,更要做到“国民并进” 。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同样适应这样的历史判断。邓小平曾经有过这样的论断:“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当今中国的现状验证了这句话的准确性, “中等收入陷阱” 、分配不公、阶层固化、两极分化等现象已经深刻地揭示了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作为中心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全面铺开对这一“课题”的历史反思与社会实践,是破解“中国难题”的首重,
17、是强化社会主义“底线”与“价值规范”的中心任务。 历史经验证明, “等贵贱、均贫富” 、 “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的均富思想不是共同富裕,同时,它的目的性也说明共同富裕并不等于两极分化,因为两极分化是对改革成果的全盘否定, “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但“贫富差距”的扩大化却似乎并没有得到遏制。早在十年前,温家宝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就曾说到:“中国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东部地区,一些大城市,有很多高楼大厦。而在西部的农村,农民还住在茅草屋里,还在用牛耕地。十年过去了,这种情况并没有所好转。 ”省思共同富裕的探索经验不
18、难发现,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本质与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最初探索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都是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人民的真正幸福,而不是以它作为政治博弈的筹码。 历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9Croce,1866-1952)认为,历史与政治的分野, “不在于两者之间存在分歧或外在性,而在于一种角色对另一种角色的相对封闭性” 。对于政治或社会事务的解读,没有站在历史的角度无疑是极其狭隘的。同时我们又要看到的是,实践与政治的分别, “不是在其运动中活的过程中扩散,而是作为结论与结果的存在” ,从而把对历史事件的过程与结果之争看成了一对主要的矛盾。而真正对行动着的历史有客观
19、认识,并不等同于幻想与想象。共同富裕作为新时期国家建设的中心课题,本身便是历史与政治的共同选择,既体现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对经济社会发展必由之路的高瞻远瞩,也说明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并不是空想,而是一脉相承的实干。共同富裕作为“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体现,不仅是历史赋予政治的民生使命,更是政治实践应当尽快向历史提交的答卷。 三、设置“共同富裕”的中心课题 缩小贫富之问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的紧迫性。从历史和世界的纵、横角度来看,当今中国的贫富差距(一说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如果说“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中国古代阶级分化与对立并产生社会动荡的真实写照的话,那么当今中
20、国贫富分化的现实则表现为:资本与劳动对立、资本与权贵勾结、财富与社会资源高度集中、社会分配不公,贪污腐败触目惊心,例如越来越多的官员性腐败,各种变相的灰色收入、黑色收入,坐拥数套甚至数十套豪宅的“房氏家族” ,政府机构因与私人丑闻的纠葛而导致公信力的缺失等,形成了毛泽东所说的“脱离了人民的贵族阶层”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数“待富者” ,实际上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更多的人被最基10本的医疗、住房、教育等问题所困扰,这与邓小平所说的“允许少数人用正当手段先富起来”形成了严重脱节。据王小鲁的研究结果, “2008 年全国居民隐性收入总规模为 9.3 万亿元,隐性收入的 80%集中在收入最高的
21、 20%的家庭里面,其中最高端的 10%占了隐性收入的 62%,最高收入的10%家庭和最低 10%家庭的人均收入之比为 65 倍” 。这样的数据无疑让人瞠目结舌。可以说,财富获取规则的紊乱与分配制度的不公是当今中国贫富之间鸿沟越来越深刻的根本原因。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走向共同富裕而不可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两极分化”而是“贫富悬殊” 。 “贫富悬殊”与“两极分化”不仅有程度上的不同,更有本质上的区别。贫富差距悬殊,是走向共同富裕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两极分化则是对改革的全盘否定,所以正确辨析这二者之间的概念、准确描述并定义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尤显重要。不过同样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中国贫富悬殊距离两极分化或许只有一步之遥,贫富悬殊尚且处在可调控的范围之内,而两极分化则会导致改革的失败甚至社会的动荡。 公平与正义更加重要。社会发展与公平正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矛盾,但却时有冲突。经济的飞速发展往往使得公平得不到保障,因为不公而产生的社会情绪又会反过来阻碍经济发展,可以说,公平正义既是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保障。实践证明,历史的兴衰往往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着直接的联系,它的突出地位可以用“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来形容,所以公平正义又是政局稳定的根本保障。邓小平曾说:“中国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