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文化素养课建设与改革的思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2472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职院校文化素养课建设与改革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高职院校文化素养课建设与改革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高职院校文化素养课建设与改革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高职院校文化素养课建设与改革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高职院校文化素养课建设与改革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关于高职院校文化素养课建设与改革的思考摘 要:以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基点,以文化素养培养为核心内容进行高职院校素养课课程教学改革,并据此构建“综合性、专题式”教学模式和“研讨型”教学方法。 关键词: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2-0058-03 目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模式发生着变化,人们试图或实际上已经把人文学科边缘化了,人文精神、人文素养逐渐在失去。人文素养课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同样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母语能力,特别是母语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未能达到社会的期望值,社会上对此早已多有批评。

2、这与高职院校文化课程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单调,不适应大学教育的特点,仍未摆脱中学语文教学的传统思路和方式有着关系。因此,高职院校文化课程教学重建与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高职文化素养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 所谓人文,简单地说,就是做人的道理,所以人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用知识和理智性的思考教我们如何做人和面对社会。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各高职院校紧紧围绕“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抓住“技能型”这个关键点,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2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眼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素养过硬的同时,人文素养却严重缺失,相当一部分

3、职校生知识匮乏,情商低,厌学、偏执、自律意识薄弱、纪律观念淡薄、缺乏自信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因为没有看到人文素养教育的直接、显性作用而忽视了人文素养教育,把狭隘的职业能力培养当作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高等职业院校过于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以学生能否谋取职业为目标,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团队合作精神、诚信意识、创新精神不足,尤其是针对某一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等等。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各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单纯“工具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

4、明显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提高职业人文素养、增强人才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因此,对于职业能力,我们应该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它不单单包括专业能力,还应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作为人文素养课的重头戏文化素养课,重在传授和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关怀,培养与训练文化素养能力,这对于提升高职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开设高职文化素养课程的作用 首先是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就是经典名著,因而文化素养的提高,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高职学生人文3素养底子薄弱,文化积累不足,本课程具有弥补不足

5、和促进提高的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学生在相关领域的个性化拓展做了前期准备。其次是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有效的口语表达、规范的书面表达、得体的体态表达等各项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增强高职生在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与人交流沟通的有效性。这些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三是显著改善读书态度。改善读书态度,挖掘读书需求,是本课程的一个主要特色。通过一系列措施(包括推荐书目、布置阅读任务、网上赏读、检查读书笔记、读书汇报与交流等)让学生懂得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并将帮助学生感受读书收益,挖掘他们读书的内在需要,树立读书意识,提高读书的兴趣

6、。 三、高职文化素养课程定位和目标 文化素养课程是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针对学生职业人生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这门课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要将高职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融于一体,是高职院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写作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等社会技能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课程。具体目标如下: 1.素质目标 1.1 以“三分做事,七分做人”为价值引导,通过学习优秀作品,拓展学生视野,陶冶情操,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品位,使学生的职业价值4观适合职业社会的发展要求,让学生成为有思想

7、、有内涵、有品位的现代职业人, 1.2 通过团队合作、竞赛评比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能正确看待个人和团队、合作和竞争的关系。 1.3 针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开设不同的专题供学生选择。并通过专题阅读、专题研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是与写作训练同步进行的,且处在更为核心的位置上。 2.能力目标 2.1 思维能力:学生能迅速从阅读材料中帅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准确理解材料的深刻内涵。 2.2 沟通表达能力:掌握一定的演说、谈判、交谈等口语表达艺术,能掌控谈话的场面,谈话情理兼备,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3 写作能力:能根据实际需

8、要选择恰当的文体进行写作,作品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具有逻辑性。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简洁。 2.4 审美能力:能欣赏一般艺术作品,从中感受美、欣赏美,并能将这种对美的理解和感悟用于对待自己的职业。 2.5 社会交往能力:与人交往过程中应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修养,言行得体,态度诚恳和善,并能通过谈话技巧有效说服他人、处理人际冲突。四、高职文化素养课内容设计思路 1.以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基点,文化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5容 本课程与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完全不同,并非母语范本的赏析,也不是简单的语言技巧训练,而是将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及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重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9、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上看,高校文化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表达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素质,能否写好文章与诸多因素相关。因此,在教学理念上强调文化素养培养对逻辑思维能力及完成写作任务的基础作用,并通过专题阅读、专题研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2.开放性的、专题化的课程设置 关键在于拉开高校文化教育课程与中学语文课的结构层次,使其切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这是扭转“学生不爱学”的关键。课程应按照各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分化为众多的专题课程,设置的专题是开放性的,丰富多彩,涉及到文学、教育、礼仪、艺术、历史等学科,以传统的经典文本为依托,并结

10、合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展开讲解。最好按照各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专题设置给予学生更为宽广的选择空间,也为他们通过问题研讨提高思维和写作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在这样的专题课程上,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训练都是围绕着特定专题及相关问题展开的。 3.以教学过程为出发点,构建新的教学视点 可以把对有关课题的探索过程和文化教育过程融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在探求真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思维和写作的训练。在此过程6中,学生通过专题性的阅读和课堂讨论,提高了事物的认识水平,锻炼了对问题的梳理、界定、分析、证明、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在将认识成果转化为书面表达的过程中,锻炼了组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语言能力。这

11、样的教育模式可以满足学生对大学教育的心理预期,学生从中所受到的基本训练,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4.以实践环节为核心,带动学生能力的提升 对课程进行大胆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同时又巧妙地整合原来的基础知识类课程如传统文化概观 、 大学语文 、应用语言类课程如演讲与口才 、 职业口语与职业礼仪和实践技能类课程如实用文体写作的部分内容,并参照学习过程系统化的理论,以典型学习任务为载体,设定若干个能力训练项目,贯穿项目教学的思路,突出能力实践训练。 五、高职文化素养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 1.教学模式 讲授模式的单一、方法的低效与缺乏新意是文化素养课教学的大忌。在教学中,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

12、情况,采用“综合性,专题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文化的传递,思维和写作训练将围绕专题展开,在一个专题中即可完成认知、思维、写作、口头表达等能力训练。以课程体系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专题,按照各个专题的主题,设定若干个能力训练项目。每个专题中以经典篇目为依托,辅以丰富的文史资料、现实热点话题、经典讲座视频等内容,并借鉴 百家讲坛 视频的动态模式,课程设计中截取视频或自主设计,将枯燥的文学知识做7成可感的动态图文。让学生从文学、史学、美学等多方面去感受中文化化的魅力,使其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有更深切更正确的感悟,使课程教学在突出“文化素养教育”目的的同时,变得多彩多姿。示图如下:在此模式下,需要

13、课堂教学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开展教学,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专题性的讲解和课堂讨论,锻炼对问题的梳理、界定、分析、证明、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再将认识成果转化为书面材料。并安排一定的课外延伸拓展题,给出一定的参考书目,促使学生去查阅、整理、分析资料,并以论文、演讲、情景展示等多种方式输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在组织协作、资料查阅、文章撰写、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如此,必然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意识的同时,锻炼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教学训练项目可分为 2.1 创设情境,结合各学习领域内容创设情境

14、,使学习能在一种与本专题教学内容一致的情境中发生; 2.2 提出任务,在上述情境下,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思考和学习的问题) ; 2.3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 ,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8习”能力。 2.4 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2.5 定期交流,根据所学心得,形成文字材料,并召开演讲会。 教学情境的和学习任务的设计讲究多样性,尽

15、可能结合当下社会关注热点。 3.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将学生融入到课堂,增强其参与性,主要采取“研讨型”的教学方式。课程中采用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方式,促动学生主动学习,这种模式区别于单纯的知识传授,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相互讨论为主要特征。运用项目驱动、任务设计、创设情境、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不断激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 任务设计、分组讨论贯穿于各个专题的教学中,每一专题都通过设计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知识,掌握技巧。一般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期间贯穿小组研讨。 案例分析主通过对典型的典范案例或瑕疵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应用情境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掌握知识和技巧。

16、 创设情境主要用于沟通与表达、艺术欣赏教学。可以创设职场情境、问题情境、参与情境,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他们自主、合作、探究,不迷信权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高职文化素养课考核管理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考核内容突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9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口试、读书心得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在现代功利文化大背景的冲击下,在学生的心目中,英语、计算机的工具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文化教育;且专业的细分常常会使学生漠视文化经典的学习,不屑于花时间纠缠在看似与求职、就业无关的课程学习上。但是,文化

17、素养的教育却是没有专业的,它强调文化价值的传递,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表现。要做到让本课程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经典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立足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对文化与中文化化有感性和系统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提升思维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参考文献 1马怀强.高校人文素质教学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1, (12):78-80. 2 李欧梵 重构人文学科和人文素养,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14 卷,第 3 期. 3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基于海内外十余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 光明日报,2011-0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