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城的记忆.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2610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府城的记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府城的记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府城的记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府城的记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府城的记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广府城的记忆广府古城,位于邯郸市东北 25 公里永年县广府镇,距县城临?关 25公里,始筑于隋末,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永年县县城(1958 年县政府迁往临?关) ,因历史上曾为广平府治所,故称广府。现在的广府,集古城、水城、太极城于一体,既有平遥城之城,又备白洋淀之水,更具杨武氏太极之风骨,是我国北方罕见的古城。 水 城 蜿蜒流淌 800 里的滏阳河,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滋养着两岸人民生生不息的益河。滏阳河,古称滏水,因“泉流奋涌,若釜之扬汤,故以滏名。 ”至北周时,置滏阳县,滏水因此改称滏阳河。据山海经记载:“神麇之山,滏水出焉,东流注于欧水” 。 滏阳

2、河发源于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南麓及神麇山下的黑龙洞,为常年性流水河,既能航运,亦能灌溉。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地区工业的迅速发展,上游用水量逐年增加,再加之连年干旱,河流由常年而变为季节河,通航亦随之中断。 地处滏阳河上游约 80 公里处的永年洼为河北省四大洼淀之一,洼地面积 4.6 万亩,在河北四大洼淀中,其面积位居第二。永年洼常年积水,水质优良,水生物繁多。洼地南高北低,水能自流,陆面平均海拔 41 米。广府古城,即坐落于永年洼的中心部位。 2未踏入广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城外的碧水萦环,长堤相绕,芦苇连天,宛若江南水乡。有水,古城就有了灵气,就不同于一般的北方古城。但这里又不同于江南

3、水乡,看那雄浑大气的古城墙,正显示着北方的豪情。 这片碧水叫永年洼,古城就坐落在洼的中央,广府因此也成为了北方唯一的旱地水城。古城的形成、兴盛乃至延续了上千年的繁荣,无不与水密切相关。永年洼常年积水,水质优良,总面积 20 多平方公里,是继白洋淀、衡水湖之后的华北第三大洼淀。它南临滏阳河,东有支漳河,东北有留垒河,北有牛尾河,洼地南高北低,水能自流。 在水中乘着小船看古城,可以领略一番别样风情:蓝天碧水,芦荡荷风,头上有水鸟在啾啾鸣叫,身旁有芦苇摆动着婀娜的身姿,真是北方少有的惬意。 广府古城周边水多,历代地方志都不乏兴修水利,抗洪排涝的记载。其中最早记述的要数毛遂治理滏阳河的传说。毛遂是战国

4、时期赵平王手下的门客。关于“毛遂自荐” ,随平原君赴楚国,劝楚王发兵救赵的典故,后人皆耳熟能详。毛遂后来被赵王封为谏议大夫,其封邑就在广府古城。毛遂上任时,这里的水利设施十分落后,一下大雨就发生洪涝灾害,于是毛遂即带领百姓挖沟开渠,疏通河道,消除水患,使周边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现毛遂之墓位于古城西门外,且常见祭祀的百姓流连于此。 明朝中叶,古城进入兴盛时期。为适应农业的发展,万历 16 年间广平知府蒋以忠、知县张可久等大兴水利设施,沿滏阳河先后建起惠民闸、3济民闸、便民闸、润民闸等八座农田灌溉闸。因为八座灌溉闸均匀地分布在广府古城西面,被百姓统称为“西八闸” 。 “西八闸”陆续完工后,引

5、滏阳河水灌溉城西四万余亩土地,从此这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水稻丰产区。 “西八闸”是古代滏阳河上重要的水利设施,现“西八闸”保存完好的有七闸,其中四座闸门仍在不知疲倦地灌溉着千畦稻田,默默地为黎民造福。 古滏阳河除灌溉农田外,另一大益民作用便是交通运输了。滏阳河属运河水系,古时陆路运输不发达,滏阳河便成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广府古城亦成为商贾云集的水码头。 有河必有桥。弘济桥位于广府古城东 2.5 公里处的东桥村,东西横跨滏阳河上。史料载:始建于隋朝。它与赵州桥的建造年代非常接近,建筑结构和风格亦基本相同,被公认为赵州桥的姊妹桥。 弘济桥用大青石砌成,主拱似长虹飞架,全长 48.9 米,宽 6.8

6、2 米。千百年来,无数车辆马匹,从桥上辗压驶过,把桥面磨损的凹凸不平,但桥梁整体结构始终坚固如初。从相关碑文得知:弘济桥经明万历年间整修后,再无一石一次的修缮。桥面上几块被专家称为有着 4.5 至 5 亿年的古化石,刻记着弘济桥历史的沧桑。桥的栏板和两侧,为装饰而雕凿的狮子、猴子、麋鹿、龙凤等图案,依然栩栩如生。历久以来,由于桥下南来北往的舟船太多,纤夫的纤绳在桥洞的石墩上刻印出了条条深深的印痕,也随之成为滏阳河这条黄金水道的历史佐证。 2006 年,弘济桥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经当地政府的努力,弘济桥已被人为地保护起来,结束了它历载千年承受着万千车马行者的4劳顿,静静地横卧在滏阳河上。

7、古 城 广府城外的水景足以让人惬意了,古城里竟还有许多景物令人惊奇。广府古城墙,不但颇具规模,雄伟壮观,而且保存完好。望着广府的城墙,不禁使人想到了其他很多古城的城墙,或因历代战乱或因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大多已残破不全或荡然无存,这更衬托出广府古城墙的珍贵了。 这古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不过唐时为土城墙并初具规模,到明朝嘉靖年间,修砌了砖城,又增修了四座瓮城,也就是现在的规模。城墙为正方形,这在我国古城历史上是少有的。古城的护城河,宽度达到 140 米,这也十分罕见。 古城的历史比城墙的历史要古老得多,可上溯至春秋,距今已有2600 多年。隋朝末年,雄踞北方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大夏国

8、,于公元 619 年在永年城定都。窦建德在城内建万春宫,设置百官,分治郡县。由于年代久远,大夏国王窦建德精心修缮的万春宫已不复存在,但近年来城中挖掘出当年窦建德为隐蔽调动军队而修建的重要军事设施藏兵洞,据称这个洞全长四十五里,通往城西北的洞头村,现在由于洞内积水严重,且多处坍塌,已无法通行。 据广平府志记载:“广郡古城创自李唐以前,元时始扩而大之,明自成化后迭加增修,规模益具。 ”即该城始建于唐以前,据记载,旧为土城,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元朝侍郎王伟做郡守时,增筑扩大,将土5城周长增为九里十三步,即现在的规模,城为方形,高三丈五尺,宽两丈五尺,当时建有四门:东曰阳和门,西曰保和门,南曰阳明门,

9、北曰贞元门。 明朝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调集所辖九县民工,历时十三年,将土城修为砖城,并增高城垣,建城楼四座,角楼四座,铺舍二十六座,垛口一千七百五十二处,内置二十九条甬道。现今西城门洞下有“大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修砌此城”碑刻,保存完好。嘉靖四十三年,知府崔大德为防水患和战争,又增修了四座瓮城。 广府城内经历年大规模的城区改造,形成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个拐弯的布局,城内主要街道直通城门,并保留了边角空地和排涝消防的水塘。当时城内官署棋布,店铺林立,是方圆数百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内建筑主要有:府署、县署、城隍庙、东宫街、迎春街、县阁里、院前街、城外古建、清晖书院、演武厅等。 广平府

10、古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达 2600 多年,其中作为明清两朝的府治长达 545 年之久。府衙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僚机构,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遗存。目前,在清代 215 个知府衙门中,较完整保存下来的府衙只有两处河南南阳府衙和江苏淮安府衙。与其他地方相比,闻名遐迩的广平府府衙在历史上更为辉煌,且更具特色,这源于广平府府衙独特的地形地貌。 历史上,广平府府衙是一座城内城,他是在隋末夏王窦建德“万春宫”的基础上建立的。 “府衙”较好地利用了“万春宫”原有的地形。“府衙”四周环水,大门外左右两个池塘,府衙坐落在一处台地之上。每逢夏季,暴雨而至,府衙被雨水冲刷的洁净如新,四周池塘盈水,蒲6苇荷花争艳,鱼蛙

11、相戏,蜻蜓低飞,燕儿喳喳。府衙建筑群规模宏大、错落有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更显得景色宜人、气象万千。别处的府署衙门气氛森严,让人望而生畏;唯独广平府府衙既庄重威严又显得辉煌大气,且处处体现了“水乡”的风韵。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四周环水的府衙地貌还清晰可见。晚饭后,学生们常常在此背诵语文课文和英语单词,这包括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可惜,后来由于永年二中扩建学生食堂和宿舍,把这些池塘填埋了。大门外左右两侧的两个鱼塘,如今也被填埋变成了民居,风光不再。 “广平府府衙”的复建,将再现广平府辉煌的明清建筑群。如果能够恢复府衙昔日的地形地貌,再现府衙四周环水、池塘密布, “景色、排涝、安全防护”自然与

12、景观的和谐统一,这对于研究古代城池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广府古城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又增添了一项自然人文景观。 广府古城的城隍庙位于广府古城西大街中段路北,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古老庙宇。历史上,城隍庙气势恢宏,香火鼎盛。庙宇内外,有牌坊、戏楼、碑亭、长廊等,亭台楼阁,殿宇高耸。据说,城隍爷十分灵验,有求必应,因此前来上香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还有百里以外的人前来上香。因此,关于城隍庙的神话故事十分丰富,这也是城隍庙远近闻名的一个重要原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广府城隍庙,庙高神灵;所以直至今日,尽管广府的城隍庙早在文革中已被拆除,但老百姓在原城隍庙旁边新建的城隍小庙依然香火鼎盛。城隍文化

13、也是广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武术、中医、京剧和书法”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位于西大街的“太和堂” ,作为一个具有 300 多年历史的老堂号,与“武术和中医”这两大国粹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传承了太极与中药。 “太和堂”由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继参于明崇祯七年(1635 年) ,在广府古城西大街创建至今,历经了八代人、370 多年的历史变幻,至今仍然在经营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太和堂”不仅是中药名店,在武术界她依然名声显赫。原因是太极拳正是从这里逐步登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当年“太和堂”药店的掌柜、伙计都是从河南温县老家过来的,大多练过陈家沟拳,也就是现今人们所说的陈式太极拳。太

14、极宗师杨禄禅当时由于家贫受雇于“太和堂”药店,在陈氏师徒练拳时,他在一旁观看,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德瑚师傅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药店东家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十年后,年越六旬的陈德瑚喜得贵子,取名陈本格,字备三。这时杨禄禅已长大成人,拳艺也学有所成,于此其间,陈德瑚以厚礼相赠,命禄禅返回故里,在永年一带以授拳为业,其后又经陈德瑚、武汝清将其推荐于北京恭王府授拳,于是太极拳逐渐发扬光大。 然而“太和堂”毕竟是药店,它经营的是中草药和一些秘方成药,规模在清代达到了极盛时期。广平府的“太和堂” ,与天津府的“达仁堂”、顺天

15、府(北京)的“同仁堂” ,三堂齐名。 “三堂”是安国药市的最大买主,每当安国药市开张, “三堂”缺一不开市。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8“太和堂”的影响犹存。 太极之城 当今世界,有一种健身运动风靡全球,它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太极拳。但很少有人知晓,太极拳其实就是起源于广府。 在古城外,沿护城河来到古城南门位置,这里的一处院落为杨露禅故居。杨露禅是杨式太极拳的宗师。故居占地 3000 平方米,坐东朝西,两进院落,有茶棚、居室、客厅、演武厅,据介绍原有建筑毁坏严重,1991 年在原址上按原样修复成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故居已经成为海内外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寻根问祖、求师学艺的神圣殿堂。在故居正墙上悬

16、挂着“一代宗师”的牌匾,下方是杨露禅的照片和“荣光无不照,怀古亦河深”的对联。再看南侧的书房中,几尊塑像栩栩如生,展现出杨露禅正在教授弟子拳术。那一招一式,把参观者立刻引入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之中。位于迎春街的武式太极拳宗师武禹襄的故居,这是一座晚清建筑风格的院落群体。故居内由武禹襄亲手种植的两株石榴树,至今根繁叶茂。 在北方的旱地中出现一大片湿地,湿地又孕育出广府古城,也孕育出了太极文化。这正是“阴阳合,太极生” ,历史的演进和自然的巧合,成就了中华瑰宝太极拳在广府古城的发祥中兴。当今太极拳五大流派(陈、杨、武、孙、吴)中,杨式、武式太极拳宗师诞生于此,还因此衍生出孙式和吴式太极拳。 广府被国家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 、 “中国太极拳之乡”的称号。1991 年以来,以广府为核心举办的中国太极拳交流9大会,已有十多次,吸引了近 30 个国家和地区的爱好者参加。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来自香港、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前来寻师问祖,比赛观摩,切磋技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