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实证研究摘要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是旅游资源同质、旅游竞争弱势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战略。区域旅游联动开发以核心边缘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区域旅游共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黄河三角洲两大主体城市滨州与东营空间邻近,交通便捷,自然条件相仿,旅游资源大同中亦存小异,联动开发条件得天独厚。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可通过统一规划、整合开发,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打造精品、联合营销,组建机构、推动合作等措施来实现。 关键词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核心边缘理论;产业集聚;旅游共生;黄河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2-003
2、2-05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已于 2009 年 11 月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区内最重要的两大城市,滨州和东营都将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予以优先培育,旅游开发的力度不断增强。但两市地理空间邻近,旅游产品趋同,都以滨海湿地生态为主要特色,若固步自封、相互设防,势必会导致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因此,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实施联动开发,共塑黄河三角洲旅游品牌应是两市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内涵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已成为当前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区域旅游联2动开发是指打破传统行政界限对构建大旅游圈的束缚,根据地理空间的邻近性、旅游产品的内在关联性,开展跨行政区联合与协作,通过“
3、资源和市场共享” 、 “产品差异化开发” ,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实现区域旅游利益最大化,促进各旅游地的共生共荣。178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需要具备两大条件: 第一,旅游资源同质或互补。同质旅游资源通过整合开发可以强化共同优势,产生规模集聚经济效应,并可根据旅游者差异化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和各有侧重的资源开发,构筑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旅游大区。旅游资源互补可以强化旅游地的独特卖点与竞争优势,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升旅游吸引向性。但需指出一点,实施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区域内各旅游地资源品质差距不能太大。倘若相差甚大,竞争优势突出的强势旅游地一般会对弱势旅游地产生屏蔽效
4、应,抑制其发展,而受替代效应的影响,弱势旅游地的发展将举步维艰,最终会陷入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联动开发的基础条件也就不复存在了。第二,区域联系具有便捷性。交通要素是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旅游地要实施联动开发,除旅游资源同质或互补之外,交通联系还必须便捷,空间上既要保持相邻性,交通网络上也要保证便捷性,这样便于旅游廊道的构建,从而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2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是规避区域内同质旅游地之间恶性厮杀、建立双赢甚至多赢格局、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3但现有文献表明,对于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旅游业发达、已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尤为强调
5、竞争优势突出或资3源互补型旅游地之间的联动,而较少关注区域内经济落后、旅游资源同质、旅游发展热情高涨、竞争有余而协作不足的弱势旅游地之间的联动。通过旅游联动开发,实现此类弱势旅游地的共生双赢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机理 (一)结构演化 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n)1966 年提出了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式。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具有较高的创新变革能力;边缘的界限根据与核心区的依附关系来确定,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核心边缘理论为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发展核心、带
6、动边缘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空间战略举措。4区域旅游开发要树立区域合作的“大旅游”理念。区域中各旅游地均符合核心边缘结构范式,有着自己独立的核心区与边缘区,而且核心与边缘之间是相对的,两者既联合又牵动,是一种平等竞争、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空间结构形态。通过廊道构建、空间协调、形象叠加、时空演进等联动开发战略举措,可打破各旅游地的现实均衡,突破区域界限,遵循旅游市场需求规律,进行旅游资源深度整合与旅游产品谱系设计,共同构筑新的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结构,使更多边缘融进核心,实现资源互享、市场互有、利益互惠、风险共担,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5这种结构变化见图 1。 产业集聚能够带来外部规模经济效益,使区域能
7、够获得竞争优势。4集聚会导致竞争增强,但这种竞争的层次更高,其结果不是一种“零和游戏” (ZeroSumgame) ,即一方受益一方受损,而是“正和游戏”(PositiveSumgame) ,即双方均获益。正如 Michael E.Porter 所言,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179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区域中各旅游地不仅要面对外部市场的巨大竞争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区域内同质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竞争愈加激烈,由此导致的内耗严重制约着旅游地的发展。而旅游地联动开发,可使旅游产业布局形成空间聚集,区域内同质旅游地可以集聚整合价值链中的强势部分(核心优势) ,实施信息
8、、教育、培训、研发、销售的共享,以强化共同优势,产生集群效应与规模经济;区域内异质旅游地可以强化比较优势,在重新定位与分工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完整产品链,实现旅游要素一体化经营与旅游价值链的重构,形成相关产品协作网络化格局,缓解内部对抗性竞争,实现共生双赢,提高抗风险能力和规模经济效益。旅游共生是指区域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或局部)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考虑而自愿采取的一种合作经营方式,这能产生“剩余” ,也能达到 1+12 的效果,表现在共生单元(旅游地或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上。6旅游共生有两层内涵:一是同质共生,它是指同类旅游地之间开展跨区域的对称互惠合作,在合作基础上对区域内旅游资源进
9、行系统整合,错位开发,强化共同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实力,以避免彼此雷同、相克;二是异质共生,它是指异类旅游地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惠双赢。异质共生包括三种类型,即区域内不同旅游地之间的横向共5生、不同产业要素的纵向共生、旅游地和产业要素的混和共生。既可以表现为强强技术互补合作,也可以是强弱资源与资金、技术合作或弱弱联动开发。7区域旅游共生关系的形成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区域内旅游资源同质或互补以及具备良好的空间关系或交通网络。二是具备共生界面,有经济、政治、地缘文化上的联系,或资源、市场、信息、人才等要素上的交流。三是共生方式取决于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似度或互补度。同质旅游地可以强强联合,形成
10、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异质旅游地可以优势互补,满足旅游者多层次需求,提升整体竞争力。四是存在区域旅游发展的共生环境。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共生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规定性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将决定旅游业能否获得发展。 三、黄河三角洲旅游联动开发研究 (一)联动开发的背景与条件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地域范围共 19 个县(市、区) ,包括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以及烟台市的莱州市。作为黄河三角洲两大主体城市,滨州与东营地域相连,文化趋同,交通便捷,公路密织如网,自然条件相仿,湿地景观、海滨滩涂是两地共有的独特
11、景观,且规模大、档次高。由于开发晚,人为干扰少,多数旅游资源都保留了原生性形态,贴近当前旅游者回归田园、拥抱自然的旺盛需求,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两市很容易被旅游者感知为同质型文化地理单元,能够整合成为具有统一形象的旅游地。大同中亦存小异,总体而言,滨州人文资源多于东营,惠民县是孙子故里,孙子文化扬名四海,备受6海内外商界政界推崇;魏氏庄园是国内三大地主庄园之一;博兴县是董永故里,天仙配故事动人,韵味十足;邹平县是范仲淹故里,其“先忧后乐”思想世代流芳。东营自然旅游资源胜于滨州,黄河口风情浓郁,泥海滨滩涂宽浅坦荡,三角洲湿地自然、神秘、诱人,非常适合开展高层次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此外,胜利油田工业文
12、化景观也颇具特色,为自然景观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黄河三角洲大开发背景下,滨州与东营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囿于行政藩篱,双方旅游开发单打独斗,竞争激烈,效益低下,两市旅游收入在山东省 17 地市中位居后列,见表 1,是山东省旅游经济边缘区。滨州与东营两市当前应抛弃单打独斗思想,以“资源共享、位势叠加”为原则,实施弱弱联合开发,共创“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这一品牌,以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总体竞争力。 (二)联动开发的措施 1.统一规划,整合开发 (1)旅游资源整合 旅游资源整合是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第一,资源类型与等级整合。要站在区域高度,重新审视区内各类旅游资源在其地域单元内的地位与作用,确定
13、主要优势资源;对各类旅游资源重新进行价值评估,以确定其资源品位,构建旅游资源新等级体系;与周边旅游地进行比对,确定整合后的区域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筛选区域开发的重点优势资源。8站在黄河三角洲区域高度审视,滨州与东营两市资源类型较为齐全,但区域资源总量并不丰富,丰度不足,高等级资源数量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景区。最具亮点的当属两地共同拥有的湿地景观,应整合这一优势7自然旅游资源,突出“神奇黄河口、生态大观园”的主题,重点发展古贝壳自然遗迹、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同时拓展孙子文化、石油工业观光等文化产品体系,以满足多样的市场需求。第二,资源空间整合。根据区内旅游资源适切度,确立旅游资源开发时序与开发规模。滨
14、州与东营两市经济欠发达,旅游开发不能散点开花,当前可借助“好客山东休闲汇”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典型湿地景观,贴近目标市场需求,重点开发具有参与性、原生性的生态旅游产品,如湿地观鸟、垂钓、狩猎、滨海拾贝、品尝野果等,以凝聚人气。 (2)旅游产品整合 旅游产品整合是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核心内容。第一,在科学、客观、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发展潜力大的“资源前沿区域”重点培育,打造颇具影响力的旅游精品;第二,注重资源的互补性,杜绝雷同开发与产品同构,跳出滨州、东营的圈子,站在山东全省的高度,以合作姿态和联动优势构筑东部海滨、中西部历史文化、北部黄河三角洲湿地三大旅游产品,增强区域旅游产品的完整性和吸引力;
15、第三,着眼于整个区域重新组合旅游线路,滨州与东营应重点突出以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湿地风貌为特征的生态旅游,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青岛、威海、烟台、日照四市的特色海洋旅游圈和中西部的济南、泰安、曲阜、淄博、潍坊的历史文化民俗旅游圈中具有关联性、互补性的特色景点有机串联,促进城市群域内客源流动,形成经纬交织、有机联系的旅游点线面圈层。 (3)产业空间整合 8第一,树立“大旅游”观念,优化组合区域内各种旅游产业要素,构建一个内聚力高、自我调适功能强的旅游空间组织,以实现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第二,在开发层次与开发时序上,两市相互衔接,联动递进,滚动发展,达到时空上的有机整合与有序运行,变“一次性开花”为
16、“系列产品持续创新” ,构建区域完整产品链;第三,加强旅游廊道建设,有机串联类型相异、特色各具的景区景点,逐步由核心、放射双向联系向网络一体化发展,构建核心节点网络型区域旅游新板块,并适时与淄博、潍坊等外廊区域实施链接,依托山东旅游的双核济南与青岛,构筑一个区内一体、区外联动的新核心边缘结构,共创山东半岛蓝色旅游新品牌。 2.政府主导,企业参与 区域旅游发展的起步阶段,旅游产业要素发育滞缓,仅凭市场机制调节短期内难以创造区域旅游联动的充足条件,政府在区域旅游联动发展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对旅游经济过程多方干预,直接支配旅游资源,主导旅游景区建设,成为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实际推动者。滨州与东营两市刚刚
17、启动旅游,旅游企业力量薄弱,市场主体责任无力承担,加之市场体系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与行政区经济壁垒盛行,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通与整合受阻,区域间旅游企业的联动举步维艰。而要清除区域旅游联动的深层次制度性障碍,创建区域旅游联动的良好大环境,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在政府主导型旅游联动模式下,两市政府首先要转变观念,突破地域行政区划,密切合作,以开放、平等的姿态构建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平台。一要加快培育本区域市场主体,促进市场发9育,协调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关系;二要优化本地旅游投资环境,提高本地企业竞争力,开放本地市场;三要合理分工,突出地区优势,积极开展政府间的互动交流,发展跨市旅游经济实体,在资源
18、、资金、人才等要素上互通有无,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3.打造精品,联合营销 黄河三角洲区域内众多旅游资源具有跨区域特质,但目前的开发是基于行政区划,各自为政,竞争无序,星星满天,未见月亮,真正叫得响的、值得看的跨区域旅游精品项目稀缺,难以满足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区域旅游联动开发要通过共建与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来推动,使旅游精品建设成为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有效载体与最佳平台,并通过资源共享、品牌共用、市场共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与产业优势。9滨海湿地是滨州与东营两地共同拥有的高度特异性旅游资源,是黄河三角洲区域的标志性品牌,其“新、奇、旷、野、美、趣”的原生态特色具有无穷的魅力,完全可以打造成具
19、有全国甚至世界知名度的旅游精品。要以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为龙头,有效整合区域内价值突出的各类资源,将神奇黄河口、生态大观园、梦幻石油城、孙子故里、宋代棣州古城、滨海渔盐、沾化枣林等特色资源巧妙结合,打造出一个共同的、具有独特吸引力的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用整体形象弥补自身个体形象不突出的现状,以提升区域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同为弱势旅游地区,旅游营销专项资金有限,捆绑营销应是滨州与东营两地旅游品牌共同建设与推广的必要渠道,当前,有必要构建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联合营销机制,以改变滨州与东营两市旅游营销各自为战、四面出击、花费10巨大而效果有限的局面。一方面,可在统一的旅游营销广告设计下,在市场营销中统一打“黄河三角洲”牌;同时借船出海,借力山东省当前大力推广“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时机,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与山东省内优秀旅游品牌进行捆绑,向国内外市场推销。另一方面,两市之间要加强相互促销,互换客源,形成“黄三角人游黄三角”的内部良性互动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