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就业与经济增长非同步性分析摘 要: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改革开发以来,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GDP 平均每年增长 19.22%,但是就业平均每年增长 1.83%。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呈现出 “高增长,低就业”的局面?是否就业增长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依据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以及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的相关理论,结合内蒙古经济和就业的实际状况,深入剖析内蒙古就业与经济增长的非同步性。 关键词:就业增长 经济增长 非同步性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个主要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而经济增长又是就业增长的前
2、提。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持续增长,1982 年 GDP 为 93.22 亿元, 2011 年为 14359.88 亿元,其总量增长了 154 倍,年平均增长速率为 19.22%;但是在这一时期内,就业人数由 762.4 万人,增加到 1249.3 万人,其总量只增加了 1.64 倍,年平均增长速率为 1.83%。可见内蒙古的就业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经济增长远远快于就业增长,且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促进已经越来越乏力。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发展阶段向中低速发展阶段转变,内蒙古表现的更为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内蒙古的就业和经济增长将会呈现出何种变动关系?怎样才能推动就业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这既
3、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内蒙古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检验 本文选取 1982-2011 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指标(单位亿元)来描述经济增长,就业人数(单位万人)来描述就业增长。应用时间序列相关知识,用 EViews6.0 软件对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相关性做实证检验。具体分析步骤:平稳性检验,线性回归模型,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回归模型修正,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以 1njy 为被解释变量,1ngdp 为解释变量,用 OLS 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来分析内蒙古 1njy 和 1ngdp 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通过对异方差和自相关处理
4、后,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1njy=6.523091+0.059141ngdp。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t 检验统计量值为-4.163345,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 H0,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并且1njy 和 1ngdp 之间是存在协整关系的,即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是长期均衡关系的,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增加 1%时,所带动的就业增长约为 0.06%。 通过以上的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内蒙古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估计回归获得两者之间的一个相关系数,但是相关系数不同于因果关系。回归模型中将 GDP 作为解释变量,就业作为被解释变量,但是实现上
5、究竟谁是因,谁是果?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 1 检验结果表明,内蒙古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就业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经济增长不是就业增长的格兰杰成因。这就意味着经济增长不能有效地促进就业的增长。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982-2011 年内蒙古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有效带动就业的增加,即内蒙古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表现为非同步性,就业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经济的增长并没有使得就业也同步增长。 二、内蒙古就业与经济增长非同步性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了解到了内蒙古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同步性。下文我们
6、将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资本积累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等理论深入剖析这种非同步性的原因。 (一)技术进步挤出就业 马克思认为通常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而增长,但是“资本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因此在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得对新增工人需求的减少,这些都只是相对于所追加资本的质的方面而言的,即通过新增资本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会导致对工人需求的增加。这样, “资本在两方面同时起作用。它的积累一方面扩大了对劳动的需
7、求,另一方面又通过游离工人来扩大工人的供给。与此同时,失业工人的压力又迫使就业工人付出更多的劳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的供给不依赖于工人的供给。劳动供求规律在这个基础上的运动成全了资本的专制。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使得部分工人从物质资本中“游离”出来,同时资本家就会凭借这部分相对剩余人口所形成的外在压力,加大对就业员工的劳动强度和剥削程度,使工人阶级生活状态逐渐恶化。但是反过来说,这也进一步加速了产业后备军的生产。 内蒙古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表现为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对劳动力的排挤效应已经显现。原因在于技术进步促使企业广泛地用资本来替代劳动,同时由于技术路径
8、的选择没有充分利用到内蒙古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导致企业不断偏向由资本替代劳动的路径,使得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进一步导致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最终使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大于“拉动”效应。这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是造成内蒙古经济高速增长,就业非同步增加的原因。 (二)产品创新不足阻碍就业增加 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 “积累的增进虽然使资本可变部分的相对量减少,但是决不因此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 ”从单个生产部门看,只要该部门资本总量的增长快于资本构成的提高,就业人数也是会绝对增加的。此外,在资本积累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往往是由于新
9、机器的使用, “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 ”因为,大工业下机器的使用会创造新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新的产业部门,还会创造配套的产业服务,使产品生产呈现多元化,扩大社会的就业需求,从而对就业产生创造效应。因此这也是我们以后不断增加就业的一种方式,不断创造新的产品,不断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不断增加新的行业,增加新的就业。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发现矿产 136 多种,占全国发现的矿种的 80%,但开发利用的矿种仅有 112 种,占全国矿产种数的 48%;截止到 2012 年,已探明天然气产地23 处,地质储量 100013.95 亿立方米,技术可
10、采用储量 5798.26 亿立方米。但是资源转化率走在内蒙古全区先例的鄂尔多斯,其煤炭的就地转化率却是 10%,其他资源转化率情况也大体相同。内蒙古沙地多,同时沙柳、红柳、旱柳等沙生植物也比较多。每亩沙地灌木年均生物质产量约为 0.5 吨,进行生物质发电,大约 1.7 吨沙地灌木相当于 1 吨标准煤的发热量,所以成千上万亩沙地灌木林就可以成为可再生的绿色煤田了。但是,目前有关沙地绿化和改革、沙草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不充分。 综上所述,内蒙古目前还没实现矿产、煤炭等资源的深加工,没有实现就地转化以及综合利用。相应的产品没有创新,产业链条没有延伸,没有扩充新的行业,没有拉动新的就业。我们应该围绕国家
11、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天然气等资源优势,统一规划,集中布局,上下游结合,分阶段实施,有步骤地推进天然气煤炭等化工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不断研究延伸天然气煤炭等化工产业链条,提高天然气利用的附加值。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就业 依据内蒙古统计年鉴相关资料,三大产业中 19822011 年第一产业的 GDP 由 33.32 亿元增加到 1306.3 亿元;第二产业的 GDP 由 37.21 亿元增加到 8037.69 亿元;第三产业的 GDP 由 22.69 亿元增加到 5015.89 亿元。总体上看,第二产业明显快于第一、三产业,且第一产业的 GDP 相对增长最缓慢。 运用库兹涅茨的产
12、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内蒙古的第一产业主要是农牧业,由于内蒙古地区地势宽广,生产方式也是分散型的,农牧区生产发展缓慢,技术比较落后,不利于产业化经营和建立整个生产链,拉动的就业也是最小的。第二产业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本身是资本密集程度比较高,且与内蒙古地区的资源禀赋有关的行业,主要是以能源和矿产资源为主,发展速度较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这些行业无核心的产业竞争力,以粗放形式发展为主,且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是有限的;同时第二产业是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最集中的产业,也是国有经济最集中的产业,所以作为国有经济为主的产业,劳动力就业很稳定,很长时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
13、一定意义上说,就业人员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故而拉动的就业效应也是较小的。内蒙古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大,但是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所以总体拉动就业的效应不是很明显。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旅游文化产业,其发展比较滞后。总之,内蒙古西部大开发以来,第一产业劳动力是难以有效转移,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使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没有有效带动就业的增加,即就业与经济增长非同步。 (四)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效应大于外延式效应导致就业减少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分析了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并且把扩大再生产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现实中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
14、产是同时存在的。当企业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时,就会不断追加投资和增加劳动力数量,这样就会带动就业的增加;当企业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时,依靠生产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就业,没有带动就业的增加。实际上依赖于两方力量的大小,即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拉动的就业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拉动的就业之间的比较。如果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拉动就业的效应大于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拉动的就业效应,那么就会表现为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如果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拉动就业的效应小于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拉动的就业效应,那么就会表现为经济增长,就业减少。 实际中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在外延中有内含,在内含中有外延,
15、因此我们不能区别开来分析。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2012 版的相关资料,计算得到 20012005 年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44.2%,20062010 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27.3%,可见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在下降,说明其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在逐渐地减少,通过前面的分析了解到投资力度的减少,会使得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减少,进而使得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带动的就业效应减少,这也意味着内蒙古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带动就业增加的效应逐渐减弱。 20012005 年内蒙古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5.7%,20062010 年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的平均增速度为 41.3%,可
16、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在上升,说明其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的力度在逐渐地增加,那么通过前面的分析了解到科研经费的增加,会使得生产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增加,进而使得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带动的就业效应增加,这也意味着内蒙古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带动就业减少的效应逐渐增加。这两种相互作用力度交叉在一起,最终会导致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拉动就业减少的效应为主导,即内蒙古经济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就业的相对减少。 (五)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制约就业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是指除了国有经济以外所有的所有制形式与经营方式的总称。民营经济的覆盖面广,就业门槛低。内蒙古民营企业
17、多涉及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行业和领域,同时民营企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创造产值相对较高,有利于扩大就业。依据内蒙古 2012 年统计年鉴计算得出,城镇民营经济拉动就业人数 2000 年是 29万人,2011 年是 344 万人,乡村民营经济拉动就业人数 2000 年是 434.2万人,2011 年是 561.5 万人。相比较而言,20002011 年间,国有单位总就业人数是由 398.4 万人下降到了 343.8 万人,民营经济总就业人数由 463.2 万人增加到了 905.5 万人。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人数超过了国有单位。但是目前内蒙古民营企业总体上规模小、产品雷同、产业层次较低,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18、,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在市场上地位不高、竞争力不强。2009 年内蒙古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只有 139 万元,90%以上的民营企业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第三产业,70%的民营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80%的民营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机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制约着有效吸收就业的能力。 三、相关建议 根据内蒙古的实际发展状况,首先,不断创造新的产品,增加新的行业,实现产业链的内涵深化和外延延伸,拉动就业的增加。内蒙古地区拥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因此我们可以不断拓展和优化第二产业,增强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产品的升级换代,并提高附加值、深度加工和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相关
19、企业的多元化,寻找和培养新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以及民营经济。我们要寻求比较优势,建立优势特色支柱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民营经济的规模和档次,引导落后地区的企业向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即也可围绕草原、沙漠、边境、民族风情和文化遗迹等主题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进而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有效拉动就业的增加。最后,完善劳动力市场并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提高在职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并不断扩大知识技能面,使之及时迅速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建立高效、完善的劳动力管理与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自主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实现用人单位和就业者之间的完美对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曹霞.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城乡差距以内蒙古为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 3李相合,曹霞.内蒙古经济增长技术效率分析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1(4). 4郝小新.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2(4). 5于庆华.贵州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5). 6张劲舒.吉林省产业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0(4). 责任编辑:晓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