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于熵权综合指数法的个人包容性发展研究收稿日期:2013-05-20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城乡要素平等置换分层路径研究” (13BJL064)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准市民包容性发展研究” (12YJA790002)共有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文群(1990-) ,男,福建宁德人,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与运用;蔡秀玲(1962-) ,女,福建福州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与运用、制度经济学等。 摘要:从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出发,在把握个人包容性发展要义,保证测量指标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构建衡
2、量个人包容性发展水平高低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各个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并结合指数法建立熵权综合指数模型,对中国 20012011 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2002 年) ,中国居民的总体包容性发展水平日渐提升,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条件和全面能力均获得了巨大改善,但个人的文化生活水平和发展成果的共享度依旧徘徊不前。今后应当重视改善居民文化生活的短板,强调发展机会的均等和发展成果的共享,继续提升个人的包容性发展水平和层次。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指标体系;熵权法;综合指数 2文章编号:2095-5960(2013)05-0098-09 ;中图分类号:F12
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7 年 8 月亚洲开发银行在其举办的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包容性增长” (inclusive growth)的概念,要求重视民众经济参与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性,倡导让普通民众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林毅夫等人在此背景下,通过分析过去 30 年(19782007)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并剖析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及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我国应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其共享式增长的提法与包容性增长的意蕴相同,是包容性增长的最早雏形。1 秉承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指出,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惠
4、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2011 年 4 月, “包容性发展” (inclusive development)从“全球经济走出衰退” 、 “亚洲崛起”等十几个备选议题中脱颖而出,成为第十届博鳌论坛的议题,包容性发展的概念也被正式提出3。与包容性增长相比,包容性发展不仅包含了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还包括了社会、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包容性发展。因而,其内涵较包容性增长更为丰富,对经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更具指导意义。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分别从国内、国际和自然环境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包容性发展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社会内3部发展成果全
5、社会共享;其次,是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后,是发达国家应更多地关注发展中国家,实现各国的互利共赢、包容发展。3巴文泽(2012)从自然、社会和人三个维度进行解析,认为包容性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包容,包容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的成果为社会大众所共享,让个人和社会都得到充分的发展。4周小亮(2012)将包容性发展概括为一种经济增长、机会均等、劣势减少和成果共享的发展。5以上关于包容性发展的观点,本质上均主张个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发展依靠民众,发展的成果为民众所共享,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目的是为
6、了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文章从人的发展维度出发,将包容性发展这一概念引申为个人的包容性发展。 已有评价个人发展状况的主要有人类发展指数(HDI)1990 年,联合国开发总署(UNDP)选用收入水平、期望寿命和教育指数三个指标,构建了人类发展指数(HDI) ,用以综合度量个人的全面发展能力。显然,人类发展指数的指标过于稀疏,不能够系统地衡量个人的全面发展水平。、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由欧盟提出,其指标涵盖个人生活质量、社会凝聚力和持续发展三个方面,一共拥有 185个子指标,其中主观指标占 14.1%,客观指标占 85.9%。 、中国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诸多学者对小康社会的指标
7、体系做过研究,但一般以2004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议的指标体系为准,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 4 个方面的 16 项指标,其中经济方面 4 项,社会方面47 项,环境方面 3 项,制度方面 2 项。 和其他一些学者自行构建的指标体系。例如,郑杭生(1988)在提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个性发展三个大类的指标体系。6万资姿(2011)通过德尔菲法和功能结构划分法,将人的全面发展指标划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其中客观方面又包括人的外在条件(物质、社会、政治、文化和环境)和内在素质(全面能力、平等机会和自由选择) ,主观方面则以个人
8、的主观幸福程度为评价指标。7 然而,在利用既定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个人的发展水平时,往往需要确定各个子指标所占的权重。一般而言,对指标赋权的方法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常用的主观赋权法有层次分析法(AHP) 、TACTIC 法、德尔菲法(Delphi) 、二项系数法、环比评分法等,客观赋权法则包括主成分分析法、信息熵法、离差法等。目前对于个人全面发展指标的分析,兼有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例如,李刚等(2010)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采用 G1-Gini 组合法对个人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的子指标进行主观赋权,并据此对我国十个副省级城市的个人全面发展水平进行了比对分析。8迟国泰等(2012)则通过
9、构建支持向量基的人的全面发展模型,对个人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的各个子指标进行了客观赋权。9陈仲常等(2009)将信息熵理论引入人口评价模型,建立了熵值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分析了我国居民 1985 年到 2007 的全面发展状况。10由于主观赋权法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往往不能够客观地评价个人真实的全面发展水平,这也是前期以主观赋权法研究个5人全面发展文献的共同弊病。虽然客观赋权法不存在主观随意性的问题,但以往的学者在利用客观赋权法研究个人全面发展水平时,均将研究的重心放置于对模型的构建和解析,对具体构建个人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因而,在把握个人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并总结前
10、人研究优缺点的基础上,文章拟重新构建个人包容性发展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进行实证分析。 二、个人包容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个人的包容性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寓意相近,皆强调个人物质、文化和社会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但前者较后者而言,更加看重个人发展中的“包容性” ,即更加注重个人发展机会的平等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因此,对人包容性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应有别于个人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在把握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需突出总体发展的平等性。下文将在遵循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构筑衡量个人包容性发展水平的三级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个人的包容性发展是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因此在
11、构建衡量个人包容性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时,应将各类指标看作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不能够割裂各类指标之间的联系,以随意拼凑和罗列的方式来构建指标体系。在筛选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概括性原则 由于个人包容性发展的内容涉及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从理论上说只有选取尽可能多的指标才能够系统地考量个人包容6性发展水平的高低。然而,面面俱到的指标体系,不仅不能够突出个人包容性发展的特点,使得整个指标体系与其他衡量个人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同质化,还会造成指标冗余,无法驾驭,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因而,在选取指标时,应遵循概括性的原则,尽可能以最少的指标解释最多的内容,做到精简又不失全
12、面。 2.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个人包容性发展的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将个人包容性发展水平这一模糊的概念进行量化分析。因而,所选指标的数据必须能够被低成本地搜集和计算,要具备可操作性的属性。诸如包容性财富指数包容性财富指数(Inclusive Wealth Index) ,又称为包容性指数,由联合国在 2012 年的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提出。该指数由人力资本(劳动力质量) 、实物资本(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和自然资本(土地、矿产资源等)三个财富来源加总量化得到,可用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水平,但该指标也由于可操作性差,而饱受质疑。 、个人主观幸福感等指标,虽然与个人的包容性发展息息相关,但由于其不
13、易搜集和计算,可操作性较差,故将不纳入文章的指标体系。 3.突出主题原则 一个良好的指标体系,固然需考虑指标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但若过分地强调指标体系的完整性,面面俱到的话,可能会导致指标的同质化,不能突出指标体系所要反映的主题。因而,在构建个人包容性发展指标体系时,应尽量选取反映个人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的平等性的指标,突出个人包容性发展的研究主题。 74.科学性原则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带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所以照搬其他国家或地区关于人的发展的指标体系显然不科学。因而,在借鉴国外衡量个人发展的指标体系时,应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充分考虑地区境况的差异性。此外,数量分析要求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具有高度
14、不相关性,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应尽可能选取彼此不关联的指标,确保指标选取的数理科学性。 (二)评测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基于以上 4 个指标选取原则,在借鉴和吸收前人关于个人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4567,文章构建了包含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文化条件、生态条件、全面能力和机会平等 6 个一级指标,17 个二级指标和 37 个三级指标的个人包容性发展指标体系,详见表 1。 为了突出个人包容性发展的主题,本指标体系引入了一级指标“机会平等” ,借此体现包容性发展所倡导的发展机会平等和发展成果共享这一核心内涵,这也是本指标体系较其他衡量个人发展指标体系的创新之处。机会平等指标下设分配平等、城乡平等和男
15、女平等三个子指标,选取基尼系数和行业间收入差距衡量分配的平等性,以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和卫生费用比衡量城乡之间的平等性,以高等教育中的女性比重、城镇就业人员的女性比重和全国人大的女性就业比重衡量两性平等性7。由于 2007 年之后国家统计局已不再发布基尼系数,因而文章采用了田卫民(2012)测算的我国居民 2001 年到 2010 年的基尼系数,并采用其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先根据公式 G=1-1PWni=1(Wi-1+Wi)Pi,分8别计算城乡居民的基尼系数,其中 P 为总人口,W 为总收入,Wi 为累计到第 i 组的收入。再利用公式 G=P2cucuGc+P2ruruGr+PcPruc-uru
16、 计算全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其中 Gc、Gr 分别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Pc、Pr 分别代表城乡人口比重,uc、ur 分别代表城乡人均收入,u 代表全国人均收入。 计算得到我国居民 2011 年的基尼系数11。全国人大代表中的女性比重的指标则以第九、十、十一届的数据为基准,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率以城镇居民的数据为准。 以往学者在利用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分析我国城乡居民的全面发展水平时,往往将相同的城乡指标并行列入指标体系。例如,李刚等(2011)在利用熵权 TOPSIS 法实证分析我国居民个人的全面发展状况时,没有考虑城乡人口的差别,直接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置于指标体系中。
17、12显然,这有损指标设计的合理性和模型回归结果的真实性。因而,文章在这方面做了改进,将城镇和农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等指标利用城乡的人口比重进行加权,得到相应的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等指标。一般而言,通货膨胀会对个人的物质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以往的研究往往没有将通货膨胀率单独作为一个指标,而是利用居民幸福指数等包含通货膨胀率的综合性指标作为替代,这往往会弱化物价水平对个人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此文章对此做了改进,将通货膨胀率单独列入指标体系中。 此外,以上指标体系中的某些指标,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够采集到具体的数据,文章采用了统计方法进行填充(见表 1 中指标说明) 。
18、例如,预期寿命指标仅在第五、六次人口普查中有统计,故其他年份的缺漏便9采用几何平均的方式进行补充。 三、个人包容性发展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为定量分析个人的包容性发展状况,文章采用熵权法对各级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并进一步标准指数化,构建起了熵权综合指数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 2001 年至 2011 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借此考察中等收入阶段城乡居民的个人包容性发展水平。 (一)熵权综合指数模型的逻辑过程 1850 年德国的物理学家 Rudolf Clausius 第一次提出了熵(entropy)的概念,用以衡量某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熵值越大则能量的分布也就越均匀。1948
19、年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将熵的概念引入了信息论中,用以度量数据所蕴含的信息量的多少。13熵权法的原理是根据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客观地确定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因而,这种客观赋权法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对指标权重的影响,确保指标体系客观性。综合指数法则是通过指数化的方法,将原本不具备比较条件的指标放置于同等条件下进行比较分析,以便直观地观察各个指标的变化和差异。以下是熵权综合指数法的理论模型概要。 1.建立决策矩阵 图 1 我国个人包容性发展总指标和一级指标的综合指数值 四、研究结论 从赋权结果可以看出,个人包容性发展指标体系中社会条件所占的比重最大为 0.3343,这说明社会条
20、件对我国居民的包容性发展水平起着10最为重要的作用,个人包容性发展水平超过 1/3 的部分都是由社会条件的好坏所决定的。其次是机会均等条件,其所占权重为 0.2313,这恰好与个人包容性发展所要求的机会平等和成果共享相吻合,突出了指标体系的“包容性”主题。紧接着是经济条件,其权重为 0.2063,在 6 个一级指标的权重中处于中上的位置,说明经济条件是促进个人包容性发展不可或缺但却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最后是全面能力、文化条件和生态条件,所占权重分别为 0.1169、0.0649 和 0.0463,虽然权重较低,但也是个人包容性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上述结果说明上文所构筑的指标体系及各个指标的赋
21、权结果与个人包容性发展的特点较为吻合,突出反映了个人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具备较强的现实解释力。根据对个人包容性发展指标体系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居民的包容性发展实证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 (一)个人的包容性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如图 1 所示,2001 年到 2003 年我国居民的包容性发展水平处于下降趋势,但在 2003 年触及最低点后,便开始稳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总体上我国居民的包容性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但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从个人包容性发展的综合指数来看,2011 年的指数较 2002 年仅增长了一倍多,而 2011 年的经济条件指数较 2002 年却增长了 7 倍多,说明我国居民的包容性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匹配。 (二)个人机会平等状况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倒退 从图 1 可以看出,2001 年以来,居民的机会平等状况持续恶化,2007 年该指数一度降到了最低点 32.52,仅为 2001 年的 1/4,虽然之后